日本最具代表的甜点,门口的和服女子日本画,细看才发现大有来头
カステラ(卡斯特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甜点。通说是在锁国前的十六世纪,由葡萄牙人带来日本。由于当时开港之地只有长崎,因此也被称作「长崎蛋糕」,在颇受欢迎的大河剧《龙马传》当中,参与幕末维新的坂本龙马在长崎开设「龟山社中」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作カステラ来贩售,不过这些应该没下过厨的志士们蛋糕做的好不好吃,并无可考。
一口咬下长崎蛋糕,竟有砂糖沙沙的口感
Photo Credit:文明堂
谈起当代制作カステラ的大社,「福砂屋」和「文明堂」两强应该当之无愧。不只在长崎,在日本各地的百货公司、机场也都能买到作为伴手礼。要比好吃的话,两家各有千秋,最厉害的莫过于底部的砂糖,咬起来还有喀滋喀滋的口感,也不至于过度甜腻。
某日与好友相约,地点是日本桥的「文明堂」。我一听就询问是卖カステラ那家「文明堂」吗?答「是」。店面既然在东京的首善之区日本桥,自然也是漂亮热闹,不过甜点店卖起餐食,就有点令人犹豫。
午餐时间人多,看了一眼挤满菜单的片假名,觉得还好有图,按图索骥点了日本洋食店常有的咖喱,送来一吃却觉得怎么没有咖喱味?仔细一看菜单,才发现点的其实是红酒炖牛肉。
食物还蛮不错,但令人期待的是套餐的甜点。由于甜点正是这家店的强项,因此点了热咖啡和一小片カステラ一起登场,一如记忆中的味觉,口感细致、不至于死甜、底下眼睛清晰可见的砂糖,一口咬下去也有砂糖的沙沙口感,和细致的蛋糕构成绝妙的组合。
我平常并不爱吃甜点,但一口的份量刚好,余韵悠长又不至于腻口。
店门口的「和服女子」日本画,细看才发现大有来头
愉快的午餐后走到店门口,却被一幅日本画所吸引。画中是两位漂亮的和服女子,这种明治以来的「美人画」传统,有「东清方、西松园」之称,也就是东京这边由镝木清方领衔,京都那边则由女画家上村松园最受称赞。
清方这一派画的是男子眼中的美人,松园这一边则因她本是女子,比较是女性眼中的女性这样的风格。
眼见这幅画有清方的风格,但用色又更现代感、更鲜艳一点,一看方知是清方的弟子伊东深水所绘的《月之出》陶板复制画。伊东深水本名伊东一,是东京深川人,年轻时就投入镝木清方门下,十八岁在展览会中以一幅半身美人像《对镜》惊艳艺坛。
伊东一开始是画肉笔画(手绘),后来被当时最热衷推动「新版画运动」的版画商渡边庄三郎鼓励,作品多以木版画「锦绘」出版,红极一时。
因为时代变迁之故,深水的美人画有一种摩登感,和老师镝木清方的古典感相比,确实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萌发的活力。他后来在官展入选无数,后来也成为帝展审查员,是当时相当主流的艺术家。
文人雅士为喜爱的名店背书,「文明堂」不是第一桩
Photo Credit:文明堂
伊东深水年轻时便和另一位新版画前辈川濑巴水交好,他们都醉心于西洋美术,也期待日本美术可以在吸收东西洋文化与技法后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因此经常拿着画册、书籍阅读讨论。
一回伊东为了诠释梵谷、罗丹的艺术观点,和某位前辈吵了起来,巴水为了缓和气氛,用了梵谷罗丹的谐音梗「言语道断」(ゴンゴドウダン)逗笑了两位吵架中的学弟。这个故事虽然是要说巴水的机智,但也彰显了当时日本年轻艺术家对于传统现代、东洋西洋的交错中,自问「我是谁?」、「日本是什么?」时不断争执、探问的焦虑感。
深水在「文明堂」当中的作品也是版画,是他一系列以「雪、月、花」为主题的美人画中的一幅,「文明堂」像讨幕战争的将士那样,从九州北上来到东京首善的日本桥开店,老板宫崎甚左卫门和艺术圈交往颇多,因此才找来深水帮还未在东京闯出名声的「文明堂」写字号以及展出画作,深水也一口答应。
当时文人雅士为喜爱的名店背书常有,比如京都姊小路的名店「八百三」找了美食文人北大路鲁山人题字,隔壁的「御果子司龟末广」是画家竹内栖凤的字,东京新宿的面包店「中村屋」三个字是艺术史家会津八一所题。
深水的「文明堂」三个字随着文明堂的版图扩张深入人心,成为于今家喻户晓的蛋糕店。不过如果不是因缘际会去了一趟日本桥,还真的不知道「文明堂」三个字,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段关于食物与美术史的奇妙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