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魅影》不只是爱情故事,这些暗黑解读你看懂了吗?
音乐剧巨擘安德鲁(Andrew Lloyd Webber),创作过《万世巨星》、《艾薇塔》、《猫》等无数佳作。而创下百老汇演出最长寿纪录的《歌剧魅影》,也于2004年翻拍为电影,延续其永垂不朽的音乐魔法
至今,《歌剧魅影》距离当年在台上映也迈向20周年,这部许多观众的音乐剧入门作,随着时光流逝丝毫没有褪色。美丽清纯的女伶克莉丝汀、神秘魅惑的音乐奇才「魅影」与英俊儒雅的子爵劳尔,三人的情爱纠葛和诡谲离奇的歌剧院传说,依旧令人陶醉不已。
艰辛的银幕诞生历程,创造选角奇迹
《歌剧魅影》音乐剧于1986年伦敦西区首演,好评如潮。华纳影业也于1989年迅速买下电影版权,并授予韦伯完全的艺术控制权。尽管有多位大导争取,韦伯却独钟乔伊舒马克,主因是韦伯对后者在《粗野少年组》(The Lost Boys)的音乐使用印象深刻。只是,原先预定由音乐剧原班人马麦可克劳福(Michael Crawford)、莎拉布莱曼主演,随着韦伯与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的婚姻破灭,事业起飞的舒马克片约不断,《歌剧魅影》的电影筹备便陷入漫长的停滞。
直到2002年,难产多年的《歌剧魅影》制作起死回生。主角人选历年来经历不断变化,从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安东尼奥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到休杰克曼(Hugh Jackman),最后入选的却是先前没有任何声乐训练、仅担任过摇滚乐团主唱的杰瑞德巴特勒(Jared Butler)。
纵然不被看好,但导演舒马克相中巴特勒的阴郁特质,韦伯也认为魅影的选角需要带有摇滚感,必须「粗犷又危险,不能是典型的美声歌手」。
虽然巴特勒的歌艺表现评价两极,摇滚式唱腔仍有其特色。最重要的是,巴特勒浑身散发性感狂野的魅力,加上演技层次丰富,让银幕中狂妄、深情又自卑的魅影,彻底征服观众的心。
电影版主配角皆精准呈现
女主角则由潜力新星艾美罗森(Emmy Rossum)脱颖而出,电影拍摄时期年仅17岁,但她自幼便展开声乐训练、多次参与歌剧演出,可谓年龄、外貌、歌艺兼具的天选之人。清澈空灵的歌声与秀丽甜美的气质,让人深信她便是那位让人神魂颠倒的天使女伶。而杰瑞德巴特勒与艾美罗森之间,对戏的强烈火花与逼人的性张力,使男女主角爱恨交织的痴恋极具说服力。
饰演男配角劳尔的,是如今以《厉阴宅》系列闻名、「鬼王」形象深植人心的派翠克威尔森(Patrick Wilson)。在主演《歌剧魅影》前,威尔森已有丰富的剧场经历,而威尔森也将劳尔的深情体贴、画上老妆的超龄演出,诠释得丝丝入扣。
蜜妮卓芙(Minnie Driver)饰演的跋扈女高音卡洛塔,亦为这部悲壮的爱情故事带来适度的喜剧效果。即使蜜妮卓芙是片中少数未亲自演唱的演员,同样歌喉精湛的她,仍献唱了电影版原创的片尾曲〈学会孤独〉(Learn to Be Lonely)。
别于舞台的银幕改编魅力
电影与剧场的不同处,在于前者较不受环境与空间的限制。全片内景皆于摄影棚拍摄,歌剧院外景则是剧组以模型搭建搭配电脑特效辅助,依旧无损其华丽壮观。
歌舞场面更将绚丽的视觉效果展现地淋漓尽致,比如〈化装舞会〉(Masquerade)的华美舞会,〈不归路〉(The Point of No Return)烈火般张扬的激情,主题曲〈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幽怖魔幻的地下世界等等,光是欣赏璀璨夺目的美术造景已值回票价。
尤其是壮阔的电影开场,剧情遵循音乐剧文本采用倒叙法,在事过境迁的「现代」以黑白朦胧的色调呈现,紧接着拍卖会的吊灯升起,画面瞬间转为彩色,带观众返回歌剧院繁华的美好年代。现代的时间线:1919年,一样出自音乐剧原始文本,但深思其设定颇值得玩味。
1919年仍处于一战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震荡,无情战火摧毁旧有秩序,因此当年迈的劳尔在破旧的歌剧院回首昔日荣光,更能加深世事变迁的感慨。
除了少数唱段被删除改为对话,或是因应改编拆成多段,电影剧情与音乐剧并无太大差异。最著名的歌剧院吊灯坠落场景,从音乐剧的第一幕结尾,到了电影改为男女主角演唱〈不归路〉的对峙后,将震撼人心的精华放在压轴。
另外,剧情更添加许多细节丰富人物血肉,例如两位新任剧院经理的背景、克莉丝汀的往事都有较多著墨,最明显的当然是魅影的身世有了详细描绘,让观众更能同理男主角暴虐行径之下的悲戚灵魂。
音乐剧在魅影悄然离去地下密室后便结束,留下淡淡的哀愁与遐想空间。电影版新增的情节则让余韵更加绵长,当劳尔于墓地缅怀已逝的爱妻时,惊觉墓前竟有一束玫瑰花,上面系着克莉丝汀赠予魅影的戒指…爱情并未因离别与死亡而消逝,艳红玫瑰传递了最炙热且永恒的爱意。
永不落幕的夜之乐章
《歌剧魅影》虽然通俗,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丰富的戏剧张力与充满普世性却隽永的主题,故事也能用不同角度多重解读。它既描写一段扭曲又刻骨铭心的爱恋,阐述人性最隐密的幽微暗影,融合复仇、爱的成全与精神救赎等动人元素。
若用现代视角审视,则会发现这根本是父权PUA女性的有毒文本,克莉丝汀周旋于精神操控的霸道导师与英雄情结满溢的子爵,体现当代女子被视为客体争夺或拯救、极其弱势的处境。而以哥德文学的架构来解析剧情,魅影可视为克莉丝汀的双生,是她心中潜藏的阴暗面、萦绕的情欲与不羁自我,纯洁天使与黑暗鬼魅正是一体两面的灵魂伴侣,子爵则是世俗规范的象征。
无论如何,《歌剧魅影》的凄美浪漫与迷离传奇永远不灭。每当帷幕升起、音乐天使召唤时,我们都如同克莉丝汀,愿意暂时抛下心中的道德基准,沉沦在幽暗国度的魔法。
电影版的成功,更让缱绻情深的夜之乐章更加动听,为观众带来美不胜收的豪华盛宴,用另一个媒介再次创造难以忘怀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