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冷气的法国人,度过酷暑全靠这些「消暑小撇步」
在冷气随处可见的现在,你可能很难想像,没有冷气的夏天该怎么撑过去吧?但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空调并非标准配备。根据最新统计,仅约25%的法国家庭装有任何冷气,其中固定式冷气安装比例则更只有4%,远低于美国与亚洲多数地区。为什么在动辄38、40 度的酷暑下,法国人仍选择不装冷气?这背后其实藏着历史习惯、文化美学与环保价值观的多重原因。
异常热浪下的法国:铁塔前成「戏水场」
今(2025)年7月,欧洲掀起异常早到的热浪。巴黎最高气温飙至摄氏38度,南部城市则突破40度,让政府与民众高度警戒,巴黎铁塔顶层也因为高温暂时关闭,许多民众更直接在巴黎铁塔前方广场水池戏水。此外,时隔百年,塞纳河更再度开放民众下水消暑,虽然仍有部分民众仍对水质存疑而选择不下水,但无论如何,这些画面都构成了今年难得一见的法国奇景。
- 为什么巴黎人却不敢下水?塞纳河泳区游客狂欢vs当地人担忧
为什么法国人不吹「冷气」?
而究竟法国人为何不吹冷气,大约可归咎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习惯与自有节奏
相较于亚洲或美国动辄湿热难耐的夏天,法国多数地区的气候过去一直偏干爽,酷暑天数也不算长。因此,长久以来,民众并不急着寻找机械降温的方法,而是透过开窗通风、摆设风扇、拉上窗帘等方式,顺应自然节奏来避暑。这种「慢下来」的日常,被许多人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觉得比冷气的冰冷风更舒适自在。
2.建筑法规与文化美学
巴黎与其他城市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厚墙高窗的设计本身便具备隔热效果。然而,这些老屋大多作为文物受到保护,不能随意钻墙安装室外机,否则会破坏立面景观,甚至违法。对法国人而言,维护城市的历史美感与文化价值,往往比即时的清凉还重要。
3.环保考量与公共价值观
冷气在法国社会里,常被视为资本主义与过度消费的象征。许多人宁可选择绿化阳台、使用遮阳设计、减少能源浪费,而不愿大规模依赖冷气。对他们来说,「舒适」不仅是身体感受,更是一种与环境共存的责任感,反映了重视公共利益的价值观。
法国人的避暑妙招
但既然不吹冷气,法国人到底如何撑过酷暑?除了上述提到市府将塞纳河变身免费泳池外,以下这些自然又实用的小撇步,值得借镜:
1.冰冷食物成首选
对法国人来说,对抗酷热天气的方式不只靠喝冰水,餐桌上的清凉料理也是关键。盛夏时分,冰镇的冷汤几乎成了餐桌常客,再搭配一盘新鲜沙拉,不仅开胃,也让人暑气全消。
2.哪里可泡水哪里去
法国人夏天的行程规划,常常围绕着「哪里可以泡水」而订。有人开车往郊区溪谷或湖边跑,有的人选择河边泳池,甚至干脆厚着脸皮去朋友家「借泳池」;若不出门,则习惯在家冲凉水降温。
3.下午关窗、夜晚通风
南法家家户户几乎都少不了百叶窗。白天时,窗户打开以利空气流通,但会把百叶窗放下来,把炙热阳光挡在屋外。到了傍晚或夜晚,才再打开百叶窗,让晚风带走屋内热气。这种「白天防晒、晚上散热」的生活智慧,是长年累积下来的传统做法。
4.公共建筑成临时「冷气房」
由于家里没有冷气,许多法国人选择转战博物馆、电影院、百货公司等公共场所。这些地方不仅空间宽敞,通常也会配备冷气或良好通风,成为最理想的「纳凉所」。因此一到热浪天气,展览馆总人满为患,甚至有人笑称这是「夏季文化活动的最佳理由」。
文化坚持正在崩溃?冷气似乎渐渐「入侵」法国
尽管许多法国人依然坚持不安装冷气的生活哲学,但连续热浪、气温剧升,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冷气是舒适生活的必要条件。例如,巴黎的公共交通、学校与办公场所若没有冷气,已成为许多人难以忍受的日常困境。
在法国,装不装冷气不仅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深刻地牵涉文化信仰、环境责任与历史美学等多重价值间的拉锯。如今,在气候日益恶化、热浪频繁的现实中,法国人正面临两难:如何同时兼顾健康、安全与生活舒适,又不失文化自信与节能意识?未来能否在凉爽与传承之间找到一条永续的折衷之道,将成为全球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