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中国的核力量要多到“让美国不敢想对我们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夕,特朗普的一条推文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10月30日,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鉴于其他国家进行试验计划,他已指示美国战争部(即国防部)启动对等的核武器试验,并称“这一过程将立即开始”。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上一次进行地下核试验是在1992年。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96年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于同年9月24日开放签署。根据该条约,缔约国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并永久放弃核试验。然而,美国至今尚未批准该条约。
对此,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在11月2日回应称,目前特朗普所指示的核武器试验“不包含核爆炸”,仅为“系统测试”。
无论如何,若美国最终决定重启核试验,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否会纷纷效仿?尚未拥核的国家是否会因此更加坚定寻求核武器的决心?面对这一态势,中国应如何应对?
就相关议题,东方军事特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进行深入解读。
【对话/东方军事 唐晓甫,整理/东方军事 郑乐欢】
东方军事:在中美元首会晤之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鉴于其他国家的核计划,美国也应在对等基础上开始测试核武器,并表示将立即实施这一进程。从您的角度看,为什么选择在元首会谈之前发布这样一则消息?美国是否会像冷战时期一样,真的重新启动核武器试验?
周波:这件事本身非常乌龙。如果说他在中美会谈之前试图给中国一个下马威,但核试验问题涉及所有核大国,并不仅针对中国。事实上,近期没有任何国家进行核试验——这也反映出特朗普说话一贯不严谨。他这段话如果仔细推敲,几乎处处是问题。
首先,目前没有国家在进行核试验;其次,我们也不清楚他指的究竟是美国要开展核武器试验,还是测试可搭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他声称授权战争部来执行,但核试验如果真的进行,也不会由战争部负责,而是能源部实施。此外,他说要“马上实施”也是不可能的,专家预计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所以这些信息没有一条是准确的,我们很难从中判断他的真实意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30日宣称,他已指示战争部重启美国核武测试,这一进程将立即启动。图为特朗普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首席执行官峰会上发表讲话。 彭博社
东方军事:我们都知道,冷战期间美苏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1974年又签署了《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冷战后,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五个常任理事国都签署了该条约,尽管俄罗斯在2023年撤销了对该条约的批准,但并未真正重启核试验。您认为,如果美国真的全面重启核试验,是否意味着几十年来军控努力的彻底终结?从您的角度看,美俄之间的军控条约是否还能维持?您认为以色列是否会借机有所行动?
周波:其实,这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冷战期间,美苏主要关注核平衡。全球核武器数量一度达到六万多枚,目前约为一万三千枚。
特朗普还有一个说法不正确,他称美国是核武器最多的国家,实际上美俄两国各有五千多枚,俄罗斯还比美国多三百多枚,这是根据美国军控协会的数据。冷战期间,美苏在核武器方面投入巨大精力,起初是力图压倒对方,后来发现难以实现,于是达成了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最终双方认为无此必要,便开启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包括第一和第二阶段。冷战后又进行了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后续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明年2月到期,这是最后一个核军控条约。对此,普京曾表示愿意再延长一年。
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下一个跟进的国家百分之百是俄罗斯。无论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还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都曾表示,只要美国这么做,俄罗斯一定会跟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对此可能并不抵触。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这实际上是一种核战略,通过升级危机再予以缓和。这种做法对俄罗斯来说似乎有效,迄今为止,北约未敢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与俄军作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的核威慑起到作用。
如果美国真的重启核试验,我们必须考虑其对俄乌战场的潜在影响。这不仅是某一国跟进的问题,更可能影响目前陷入胶着的战场态势。
那么中国是否会跟进?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美国军控协会前会长曾称,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对中国最有利,因为中国“最想进行试验”。我认为这一说法非常荒谬,凭什么认定中国一定想搞核试验?我们最后一次核试验是在1996年。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美国先后停止核试验,中国在1996年也停止了。
如果美国带头重启,俄罗斯势必跟进,至于中国的态度,目前不便推测,这将由政府决策。但此举将对一系列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是否跟进?印度又将如何反应?
除了俄罗斯之外,最可能跟进的就是朝鲜。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很高,而一旦朝鲜有所动作,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带动其他一些国家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
从韩国民意调查来看,支持韩国拥核的比例不低于70%,这个数字确实很高,但这并不代表韩国就一定会发展核武器,因为民意调查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提问的方式。如果进一步追问:韩国如果拥核,第一次核试验应在哪里进行?毕竟朝鲜半岛南北全长约2200公里,试验场地选址是个现实问题。其次,中国势必会强烈反对,届时韩国该如何应对?再者,美国也可能因此撤军,认为韩国既然能自保,便无需再提供保护。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摆出来,恐怕支持率就会大大下降了。
就目前形势来看,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在中东地区,近期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是伊朗的核设施遭到袭击,但并未被摧毁。这次袭击究竟是会坚定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决心,还是使其放弃核计划,目前还很难判断。伊朗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浓缩铀,据称其库存中有几百公斤丰度高达60%的铀材料,而这些铀目前下落如何,外界尚不清楚。
根据卫星影像显示,美国于2025年6月21日轰炸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造成大规模严重破坏,甚至在周围山区留下6个巨大坑洞。X平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是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所谓的“核保护伞”。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在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以色列甚至曾扬言要直接打击卡塔尔,这加剧了沙特的安全焦虑。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拥核的穆斯林国家,某种程度上不仅被视为本国核力量的拥有者,也被部分穆斯林国家视为“穆斯林的核盾牌”。巴基斯坦也乐于展现这一姿态,这既能提升其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形象与威望,也强化了其地区影响力。
目前,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但沙特实际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将进一步强化“核武器至关重要”的认知,这可能促使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国在未来考虑发展核武器,所带来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东方军事:如果美国重启核武器试验,以色列是否会借机进行核试验?它会不会跟进重启?
周波:以色列不会。原因在于,以色列至今都不公开承认自己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它确实拥有,但采取的是“核模糊”策略——不明说,让你自己去推测。既然外界都知道它具备核能力,这就已经形成威慑,因此以色列不太可能主动进行核试验打破这种状态。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东方军事:最近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壮大战略威慑力量,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美国此次的表态,无论最终是否落实,无疑都会对全球战略平衡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是非常严峻的冲击。您在今年6月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应加强核力量建设,使核武器数量达到“让美国想都不敢想对我们发动攻击”的程度。此次九三阅兵,我国也首次系统展示了“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在新形势下,您认为中国核力量建设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这对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周波: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可以先从历史背景说起。回顾过去,中国的安全在某种程度上曾处于较高风险状态。尽管我们拥有核武器,但数量有限,并且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从某种角度看,这其实有些违背核威慑的常理——正因为数量少,理论上讲更应该保留首先使用的选项,以实现先发制人;否则,若对方核武数量多,一旦发动攻击,我们可能丧失还手之力。
一般来说,“不首先使用”政策更多是建立在核武数量较多的基础上。但中国自拥有核武器之初,就为了彰显对和平的坚定承诺,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政策已坚持六十多年。在中国的国防政策中,不少过去的“金科玉律”都已有所调整,比如“不在国外驻一兵一卒”,如今我们有吉布提保障基地;再如“不参与境外联合军演”,自2002年与吉尔吉斯斯坦举行首次联演以来,如今我国双边、多边演习已全面展开。然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原则至今未变,我认为未来也不会改变。
再谈核力量现代化问题。过去我们强调“精干有效”,“精干”意味着数量较少,“有效”则包含现代化要求。核力量的现代化不仅是维护和延寿现有武器,更包括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此次“十五五”规划中的相关表述非常新颖,显示出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升核力量的明确方向。
正如你刚才提到,中国从不公开核武具体数量。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截至去年我们约有600枚核弹头;而美国五角大楼预测,到2035年我们可能将发展到1500枚。如果成真,这一数量将接近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的1550枚部署上限。我们不清楚中国最终将拥有多少核武器,但发展方向是明确的。
我曾说,中国的核力量要多到“让美国不敢想对我们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并没有一个固定数字,数量本身是一个动态变量。如果中国真如美方预测,在2035年接近或达到1500枚核弹头,美国将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的核威慑能力。
我们为什么必须加强核力量?我国在常规武器和综合打击能力上的优势正持续扩大,美国也清楚这一点。假如未来某一天我们不得不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美国是否可能在此类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绝不会对自己称为同胞的人民使用核武器。中国从未表示会首先动用核武器,更不用说针对自己的同胞。
美国国内确实存在针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从历史上看,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任期间,都曾提及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当时美方主要担忧台海局势失控,以及朝鲜战争所带来的影响。而如今,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也曾公开谈到在台海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的选项。可见,美国政界、学界均有人主张,鉴于在常规武器领域难以对中国取得优势,不排除采取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策略。
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将核力量提升到足以使美方根本不敢产生这一念头的水平,那么在常规军事层面,我们获胜的几率将显著提高。
另一个可参考的视角是俄乌冲突。若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俄罗斯军队进行比较,很难断言俄军实力一定强于我军。首先,我国武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其次,我军规模全球最大;第三,我国国防预算是俄罗斯的三倍,约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在核武器领域,我们已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唯一需要的是政治决心——而我从“十五五”规划中读到了这种决心。
此外,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公认。大家有目共睹的包括航母、军舰、四代半、五代战机乃至六代机的研发试验。那么,火箭军难道会停滞不前吗?显然不会。我们的核力量建设必将同步推进。
关于战略平衡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未来中国将在国际核战略格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美苏在冷战时期所谈的“战略平衡”,核心是核武器数量的大致对等。而今天若谈中美之间的战略稳定,则应涵盖核武器但不限于核武器,还应包括太空、人工智能、网络等新疆域,这些都应是战略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方——包括特朗普在内——多次提出希望举行中美俄三边谈判。据我所知,俄罗斯清楚中方立场,如果中国愿意参与谈判,俄罗斯也不会反对反而可能乐见其。但在目前情况下,此类谈判难以实现。除非我国核武数量迅速大幅提升至与美国相当,或是美国将数量削减至与我目前相近——两者在当前均不现实。我认为,我国核力量的发展将基于自身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国家财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中国所提出的在国际战略平衡中发挥作用的理念,是一种富有新意、着眼于未来的表述。
东方军事:自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国就郑重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目前唯一作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这一立场也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与支持。在当前美国提出重启核试验、并试图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推动战术核武器“常规化”的背景下,您认为我们应如何与更多国家开展合作,推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成为全球共识,促进世界和平乃至最终实现无核化进程?
周波:你刚才提到中国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印度也曾作出类似承诺,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印度承诺的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我之所以提到印度,是因为全球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九个,但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只有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为合法核武器国家,其余四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和以色列——属于“事实上的拥核国”,但地位未被正式承认。
关于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即便在美国,也有不少支持的声音,包括来自科学界与政界。例如,奥巴马曾因倡导“无核世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然,他在任期内也并非完全避免战争,因此并非彻底的“和平总统”。而奥巴马担任总统时,拜登是副总统,所以拜登当总统时就有人担心他可能推动美国转向“不首先使用”政策。事实上,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的核立场与中国差距并不大。根据其《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表示“除非在极端情况下”,否则不会使用核武器。这种有条件的表述,整体上可以说离中国的立场仅一步之遥。
2010年,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在布拉格签署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路透社
如果美国真的转向“不首先使用”,其盟友如英国、法国大概率会跟随。真正的难点在于说服俄罗斯——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中,俄方多次威胁使用核武器,并似乎从中尝到了威慑的“甜头”。不过,俄罗斯在战略层面其实很清楚一个根本道理: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曾大幅提升核武规模,之后又共同裁减,最终得出“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的结论。这句话至今仍被反复强调,它并非新口号,而是源自冷战时期的共识。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五个常任理事国曾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这一原则。新时代领导人主席访问莫斯科时,中俄联合声明也再次提及该点,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积极推动的因素。这说明俄罗斯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威胁使用核武器是一回事,真正使用则是另一回事。一旦动用核武器,局势将彻底失控,俄方也无法预测对方将采取何种规模、何种方式的报复。
最后,回到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政策的合理性。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政策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但西方对此存在不少疑虑,这些担忧实际上都站不住脚。例如,美国的一些盟国担心,如果美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等于放弃了对其的“核保护伞”,自身安全将失去保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从现实角度看,这种顾虑并无实质依据。
这种担忧更多是心理层面的。以东亚为例,最有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是朝鲜。但朝鲜半岛从鸭绿江到韩国最南端全长仅约2200公里,实际使用核武器的打击范围必然远小于此——比如从三八线到首尔,据前美国大使所说,炮弹飞行仅需53秒。在这样的空间尺度下,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近乎自杀行为,放射性尘埃也将波及使用者自身。因此,朝鲜发展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自保,旨在维持政权生存,而非发动自杀式攻击,除非其认定已无生存可能、决心同归于尽。可见,所谓“核保护伞”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
第二,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不会削弱一国的核报复能力。任何潜在攻击方都清楚,若对美国或其盟友发动核打击,必将招致毁灭性反击。因此,实际上几乎没有国家会轻易对美国或其盟国实施核攻击。
第三,在我与外国学者的交流中,他们普遍表示更看重能力而非言辞或意图,因为能力需要长期建设,而政策可能一夜改变。他们对中国“不首先使用”承诺的可信度存疑,担心中国某天突然改变立场。对此,我常举一例:1998年印度与巴基斯坦核试验后,中美作为核大国,迅速达成了互不瞄准的协议;到2000年,五个常任理事国均签署了互不将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协议。尽管该协议难以核查,但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五大核国家作出承诺,既是彼此善意的体现,也是对无核国家的一种交代。它表明,核大国意识到世界因核武器而更加不安,并愿为此承担政治与道义责任。
一些美国政策人士认为此类承诺“无法核查、故没有意义”,近期我与英国学者交流时,对方也声称“不首先使用”是“无法核查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完全可以被核查。假设中美或五常之间签署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协议,并向全世界公布,那么任何一方一旦首先使用核武器,将立即暴露于国际社会视野之下,受到全球谴责。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监督你是否履行承诺,使用行为本身即构成违约证据,何来“无法核查”之说?
也有人质疑:既然中国主张核裁军,为何还要发展并增加核武器数量?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核武器数量与是否承诺不首先使用并无必然联系。相反,可以反问:拥有庞大核武库的国家,难道不更应该承诺不首先使用吗?
因此,我认为,“不首先使用”是所有核大国都应当且能够作出的承诺。核大国之间本就不应走向核战争,同时,这一承诺也是对无核国家关切的回应。2017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多个无核国家推动通过了《禁止核武器条约》,这正反映了无核世界对核大国持续核竞赛、缺乏互信的不满。在拥核国家中,中国所坚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无疑是最负责任、最具建设性的立场。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夕,特朗普的一条推文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10月30日,特朗普在个人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鉴于其他国家进行试验计划,他已指示美国战争部(即国防部)启动对等的核武器试验,并称“这一过程将立即开始”。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上一次进行地下核试验是在1992年。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1996年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于同年9月24日开放签署。根据该条约,缔约国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并永久放弃核试验。然而,美国至今尚未批准该条约。
对此,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在11月2日回应称,目前特朗普所指示的核武器试验“不包含核爆炸”,仅为“系统测试”。
无论如何,若美国最终决定重启核试验,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否会纷纷效仿?尚未拥核的国家是否会因此更加坚定寻求核武器的决心?面对这一态势,中国应如何应对?
就相关议题,东方军事特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进行深入解读。
【对话/东方军事 唐晓甫,整理/东方军事 郑乐欢】
东方军事:在中美元首会晤之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鉴于其他国家的核计划,美国也应在对等基础上开始测试核武器,并表示将立即实施这一进程。从您的角度看,为什么选择在元首会谈之前发布这样一则消息?美国是否会像冷战时期一样,真的重新启动核武器试验?
周波:这件事本身非常乌龙。如果说他在中美会谈之前试图给中国一个下马威,但核试验问题涉及所有核大国,并不仅针对中国。事实上,近期没有任何国家进行核试验——这也反映出特朗普说话一贯不严谨。他这段话如果仔细推敲,几乎处处是问题。
首先,目前没有国家在进行核试验;其次,我们也不清楚他指的究竟是美国要开展核武器试验,还是测试可搭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他声称授权战争部来执行,但核试验如果真的进行,也不会由战争部负责,而是能源部实施。此外,他说要“马上实施”也是不可能的,专家预计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所以这些信息没有一条是准确的,我们很难从中判断他的真实意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0月30日宣称,他已指示战争部重启美国核武测试,这一进程将立即启动。图为特朗普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首席执行官峰会上发表讲话。 彭博社
东方军事:我们都知道,冷战期间美苏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1974年又签署了《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冷战后,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五个常任理事国都签署了该条约,尽管俄罗斯在2023年撤销了对该条约的批准,但并未真正重启核试验。您认为,如果美国真的全面重启核试验,是否意味着几十年来军控努力的彻底终结?从您的角度看,美俄之间的军控条约是否还能维持?您认为以色列是否会借机有所行动?
周波:其实,这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冷战期间,美苏主要关注核平衡。全球核武器数量一度达到六万多枚,目前约为一万三千枚。
特朗普还有一个说法不正确,他称美国是核武器最多的国家,实际上美俄两国各有五千多枚,俄罗斯还比美国多三百多枚,这是根据美国军控协会的数据。冷战期间,美苏在核武器方面投入巨大精力,起初是力图压倒对方,后来发现难以实现,于是达成了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最终双方认为无此必要,便开启了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包括第一和第二阶段。冷战后又进行了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后续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明年2月到期,这是最后一个核军控条约。对此,普京曾表示愿意再延长一年。
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下一个跟进的国家百分之百是俄罗斯。无论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还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都曾表示,只要美国这么做,俄罗斯一定会跟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对此可能并不抵触。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这实际上是一种核战略,通过升级危机再予以缓和。这种做法对俄罗斯来说似乎有效,迄今为止,北约未敢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与俄军作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的核威慑起到作用。
如果美国真的重启核试验,我们必须考虑其对俄乌战场的潜在影响。这不仅是某一国跟进的问题,更可能影响目前陷入胶着的战场态势。
那么中国是否会跟进?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美国军控协会前会长曾称,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对中国最有利,因为中国“最想进行试验”。我认为这一说法非常荒谬,凭什么认定中国一定想搞核试验?我们最后一次核试验是在1996年。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俄罗斯、美国先后停止核试验,中国在1996年也停止了。
如果美国带头重启,俄罗斯势必跟进,至于中国的态度,目前不便推测,这将由政府决策。但此举将对一系列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是否跟进?印度又将如何反应?
除了俄罗斯之外,最可能跟进的就是朝鲜。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很高,而一旦朝鲜有所动作,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带动其他一些国家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
从韩国民意调查来看,支持韩国拥核的比例不低于70%,这个数字确实很高,但这并不代表韩国就一定会发展核武器,因为民意调查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提问的方式。如果进一步追问:韩国如果拥核,第一次核试验应在哪里进行?毕竟朝鲜半岛南北全长约2200公里,试验场地选址是个现实问题。其次,中国势必会强烈反对,届时韩国该如何应对?再者,美国也可能因此撤军,认为韩国既然能自保,便无需再提供保护。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摆出来,恐怕支持率就会大大下降了。
就目前形势来看,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在中东地区,近期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是伊朗的核设施遭到袭击,但并未被摧毁。这次袭击究竟是会坚定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决心,还是使其放弃核计划,目前还很难判断。伊朗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浓缩铀,据称其库存中有几百公斤丰度高达60%的铀材料,而这些铀目前下落如何,外界尚不清楚。
根据卫星影像显示,美国于2025年6月21日轰炸伊朗福尔多地下核设施,造成大规模严重破坏,甚至在周围山区留下6个巨大坑洞。X平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是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所谓的“核保护伞”。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在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以色列甚至曾扬言要直接打击卡塔尔,这加剧了沙特的安全焦虑。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拥核的穆斯林国家,某种程度上不仅被视为本国核力量的拥有者,也被部分穆斯林国家视为“穆斯林的核盾牌”。巴基斯坦也乐于展现这一姿态,这既能提升其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形象与威望,也强化了其地区影响力。
目前,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但沙特实际遭受攻击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如果美国重启核试验,将进一步强化“核武器至关重要”的认知,这可能促使沙特、埃及、土耳其等国在未来考虑发展核武器,所带来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东方军事:如果美国重启核武器试验,以色列是否会借机进行核试验?它会不会跟进重启?
周波:以色列不会。原因在于,以色列至今都不公开承认自己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它确实拥有,但采取的是“核模糊”策略——不明说,让你自己去推测。既然外界都知道它具备核能力,这就已经形成威慑,因此以色列不太可能主动进行核试验打破这种状态。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