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澳大利亚敌视中国的真正原因!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最近澳大利亚闹得非常欢,先是联邦政府撕毁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签订的一带一路协议,后是防长公开谈论介入台海局势,顺便还盯上了岚桥集团手握99年租期的达尔文港,看样子是要在反华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这里先分析一下维州与一带一路协议。
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从煤到铁矿石,基本上工业发展所需的大众级矿产都有。再加上依附美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以及搭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快车,这个国家的小日子一直过得很不错,但唯一的缺陷就是比较被动。
没错,就是被动!
大家别看前几年澳大利亚拿铁矿石从中国身上收割了不少红利,但归根结底也就只是个资源出口国,其地位不比沙特好到哪里去。
大概是在2015年中美关系因海洋问题激化的前后,澳大利亚有两批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一批人认为,如果美国在对华斗争中落败,其大宗商品定价权必然会易手,届时澳大利亚就不能躺着赚钱了。
另一批具有激进思想的人则认为,中美关系恶化,澳大利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肯定会提高,堪培拉可以利用这一点搞地缘扩张,做区域霸权。
显而易见,仅凭贩卖资源的收入压根就支撑不起地缘势力扩张!
所以,尽管这两批人出发点截然相反,但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殊途同归,即利用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走工业化的道路。
可新的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澳大利亚自身实力肯定不行,带头大哥美国同样也是如此。抛去意识形态单论经济成本而言,有着大量产能和成熟工艺及劳工队伍的中国是最佳的选择。
2016年,属于前一批阵营的丹.安德鲁斯就任维多利亚州州长,随后便开始积极推进与中国的友好合作。
2018年双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9年中国和维多利亚州把谅解备忘录升级为框架合作协议。
针对此时,澳媒疯狂攻击和抹黑,导致不少人以为澳大利亚领导层对维多利亚州单独行动非常不满。
维多利亚州
但很多人没想过这么一个问题:
丹.安德鲁斯这种在对华持友好态度,甚至被贴上亲华派标签的政客,在澳大利亚是少数。对于以亲美力量为首的堪培拉领导层,如果要废除协议其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为什么非要拖到三年后才动手呢?
原因有两点:
首先,特朗普上台后,其飘忽不定的盟友政策让澳大利亚深感重压,堪培拉的领导层也确实需要更多的筹码换取美国更多的承诺;
其次,自2017年开始中澳关系就不断下滑,2018年到2019年这两年,其国内排华气氛上升到罕见的高度,导致中国不得不出手对澳大利亚实施合理的经济惩罚,而堪培拉想用维州与中国的这份协议给中澳关系兜底。
那特朗普政府是如何应对澳大利亚的算计呢?
胡萝卜加大棒!
2020年5月,蓬佩奥访澳撂下狠话,美国可能因该协议切断与澳联系。
2020年7月,莫里森公布由五角大楼全程参与的澳大利亚本年度新版国防战略,提及建立强大的海空力量及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这标志着该国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得到全面升级,它将成为美国首个独立支撑起单一区域作战能力的盟友。
什么意思?
美国支持澳大利亚搞区域霸权,但前提是要一致对华!
新版国防战略指出,澳大利亚将斥资200亿美元打造印太地区最强大的常规潜艇力量
于是在2020年12月,澳大利亚联邦国会通过了新的《外国关系法案》,根据该法案修改项联邦政府有权否决州政府等各级政府与外国签订协议。到这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法案就是冲着一带一路协议去的。
不过,法案在国会通过后,澳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撕毁协议,而是足足等了快五个月才做出决定,这期间发生了三件事。
一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澳大利亚希望用这个筹码故技重施;
二是中美阿拉斯加会晤前,拜登政府强行把会谈和澳大利亚挂钩,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声称,如果中国不停止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制裁,美国就不会采取实质行动改善双边关系。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很重视中美关系,对拜登履新后改善两国关系寄予了厚望,所以美国提再过分的要求我们也会同意。
诚然,我们是很重视中美关系,也很希望改善中美关系,毕竟在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形势走向的基本原则下,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世界和平有着重大意义,这符合我国外交核心理念。
但双边关系是互相的,我想改善你却要搞其他小动作,那对不起,责任在你不在我方。
而且我们很清楚,美国用澳大利亚设限实际上是一个阴招,如果我们按着美方的节奏走了,外界的看法就是在美国的强烈介入下产生的结果,一方面给国际社会一种中国扛不住美国压力的错觉,让其他国家在与我方走近时增加心里障碍,另一方面帮助美国对外彰显出其不抛弃盟友的正面形象,使这些国家今后在反华道路上更加肆无忌惮的追随美国。
因此,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中美是中美,坚决不把澳大利亚与中美关系改善挂钩,不给拜登作秀的机会,之前是怎么样现在就还是怎么样,不承认反华错误不为之前的行径埋单,你就算把历任美国总统都请过来施压都无济于事。
这时澳大利亚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美国搭上中美关系要求给澳大利亚松绑中国都不买账,更何况一州之协议?看来中国下定决心要好好收拾自己了!
三是自3月下旬起,美国不断出台刺激国内和民主世界的基建计划。
维多利亚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于澳大利亚当局者而言,作用无非是发展基建和为中澳关系兜底,现在中方铁了心要杀鸡儆猴,美国也明确了对外基建援助计划,因此他们觉得留着协议也没用,倒不如给拜登送个人情,顺便恶心一下特朗普。
不得不说,堪培拉打的算盘确实很精密,但有一个致命的bug:等到美国援助的基建到位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很多中国人不太明白,澳大利亚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敌视中国。
美国敌视能理解,毕竟中国是第一大竞争对手;印度敌视也能理解,1962年那一战打断了印度大国梦,举国上下都恨不得一雪前耻;日本敌视更能理解,历史上的血海深仇吓得他们觉都睡不安稳。
澳大利亚图啥呢?
一个传统资源贩卖国,财政收入一靠矿产出口,二靠留学,三靠投资,偏偏这几个支柱中国还是最大的客户,它凭啥就这么反华呢?
西方国家,尤其是传统的盎格鲁萨克逊集团成员国,衡量国家关系的标准,权重最高的是地缘政治分布,其次是意识形态归属,再则利用价值,最后才是经济利益。
而以英美为首的盎格鲁萨克逊集团对地缘政治有两个独特理解:
第一、确保本国国土安全最佳的办法就是地缘势力扩张,理论上,只要地缘势力扩张得无限大,其本土战略缓冲空间就无限大。
美国为什么一定要干涉亚欧大陆的事务?
从地缘结构上来说,亚欧大陆是世界地缘中心,控制亚欧大陆就能控制世界。
但以我们现在正说的这个概念看,二战前美国搞光荣孤立政策,不单单是实力不够,更重要的是当时技术的限制无法突破海洋的限制,包围美国的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实际上是美国的战略屏障。
二战后就不同了,随着航海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舰船基本上能克服海上大多数气候,并实现快速部署。这时海洋对美国本土安全而言,不但不是屏障,还是其他力量长驱直入的高速公路。
所以美国必须确保海军的绝对强大以及防止亚欧大陆出现陆上强权国家。
苏联是一个、俄罗斯是一个、中国是一个,如果未来欧洲出现了某个能整合地区的强国,那么它也必然成为美国的打压对象。
第二、在地缘势力扩张无限大即本土战略缓冲空间无限大的影响下,美国的地缘政治学派又提出边缘扩张理论,即任何大国的发展须将敌国的势力范围尽可能地远拒于国门之外,越远越好。
换个说法就是,任何大国崛起的过程就是不断驱赶本地区其他大国势力,并建立起绝对主导权的过程。
这么做不仅能消除敌国的抵喉之患,还能极大的扩张本土的战略缓冲空间。
所以按照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去思考,澳大利亚觉得中国强大后一定会搞地缘势力扩张。
那么扩张的方向在哪呢?
长远看必然是向西,毕竟整个亚欧大陆都在西线上。但短期内要实现突破,只有东南亚好一点,因为北边是俄罗斯和中亚,东面又是美国经营多年的日韩地区,西边又是印度。而东南亚这盘棋下好了,经济产业上能实现互补腾飞,地缘上还能以此为桥头堡眺望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
诚然,中国固然是想扩大战略活动空间,但这与地缘政治势力扩张是两回事,因为地缘势力扩张必然伴随着大举介入他国内政和军事强权,这两点中国始终没有越过底线半步。
可是澳大利亚不这么看,它认为只要中国在东南亚有影响力,那么就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为啥?
一张图说明关键——
尽管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直线距离超过4000km,但放大到全球地缘结构的高度来看,两者之间不过是有东南亚群岛相隔。
所以,对于澳大利亚而言,东南亚及南海是隔绝中国影响力的地缘战略屏障。
2016年美国航母大跑路导致东南亚国家集体倒戈中国后,情况就不同了,在澳方看来,东南亚国家倒向中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地缘防线怼到了澳大利亚的脸上,况且在中国强大的现代海军技术加持下,这么点海上距离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这堪培拉的老爷们能忍吗?
当然不能,澳大利亚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深信斯皮克曼边缘扩张那一套,谁把影响力辐射到家门口都接受不了,更何况是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中国。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领导层也想搞区域霸权,南边和东边除了新西兰稍微上得来台面,其他大洋洲国家也没什么甜头可以尝。
他们做梦都想控制以印尼为首的东南亚群岛国家,但这些国家却旗帜鲜明的和中国站在一起,理都不理这个白人印度。因此,要想建立区域霸权就必须打败中国,至少盎格鲁人的思维是这样的。
这就是澳大利亚如此敌视中国的真正原因!
正所谓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纵然他五眼联盟有五只眼睛看世界,却还是看不懂中国。
历史文明发展的缺陷性造就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缺陷性,他们不懂国家扩张的极限,他们不懂盛极必衰的深意,他们不懂不谋求霸权,不扩张势力范围背后酝酿的千年大智,所以看谁都像看自己。
而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性,让他们在猜疑链中不断塑造对手,诋毁对手,打败对手,进而让世界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所幸,历史在回归正轨!
最后再送堪培拉的老爷们一句忠告吧:两军对峙,切记勿狗仗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