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反对派中毒,谁对普京政敌下手?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阿列克谢·纳瓦尔尼,现年44岁,普京的资深政敌:
9年前因反对普京坐过牢;
3年前因反梅德韦杰夫坐过牢。
01 谜之中毒
8月20日,纳瓦尔尼离开托木斯克市(西伯利亚的教育与科研中心)的一家旅馆,前往机场准备乘飞机返回莫斯科。
登机之前,他和团队成员喝了杯茶,没想到就出了问题。
飞机起飞不久,纳瓦尔尼感到身体不适,去了洗手间,无法正常出来。飞机被迫在鄂木斯克紧急降落,当医务人员将他转移到救护车时,人们听到他痛苦的尖叫。
住院后不久,纳瓦尔尼陷入昏迷。他的发言人基拉·亚米什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认为他的茶中被掺入什么东西。那是他今天早上唯一喝的东西。且医师指出,在温热的液体中,毒性会迅速被人体吸收。”
纳瓦尔尼的团队认为,他中毒了。但又有消息说纳瓦尔尼没中毒。但究竟有没有中毒,或者中了什么样的毒,以及毒性到什么程度,可能会成为俄罗斯、乃至欧美政坛一个新的谜团,引发一场漫长的口水官司。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18年,定居英国的前俄罗斯特工斯克里帕尔与女儿在伦敦中毒身亡,引发的口水战到现在还没平息。
英国人认为是俄罗斯特工暗杀了斯克里帕尔父女。
俄罗斯人认为是英国特工杀了斯克里帕尔父女,然后构陷普京。
纳瓦尔尼的身份比斯克里帕尔敏感多了。仅仅普京资深政敌这个身份,就足够吸引全球吃瓜群众的注意力。
纳瓦尔尼这次远东之行的时间也很敏感,不久前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就是伯力)爆发反普京大游行,抗议当局逮捕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明星”人物谢尔盖·福格尔。
纳瓦尔尼去远东干的事更敏感。他本身是反高官贪污运动的知名律师,这次去远东,自称是调查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的腐败问题。他的这个选题很容易触发社会敏感点,因为俄罗斯腐败问题一直是政坛顽疾。白俄干了26年的卢卡申科当年就是通过调查腐败问题上位的,给所有想上位的反对派竖立了一个逆袭的典范。
纳瓦尔尼有没有模仿卢卡申科之意图不清楚;但这次“中毒”事件,很蹊跷。
究竟是谁干的?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普京欲除掉政敌。
俄罗斯敌对势力构陷普京。
纳瓦尔尼自导自演政治“碰瓷”。
02 普京的嫌疑
民国之初,宋教仁遇刺,大家首先会联想到是袁世凯干的,因为宋教仁的政治理念和袁世凯不同。但宋教仁最终死于何人之手,至今是谜团。除袁世凯有嫌疑之外,还有当时的北洋总理赵秉钧、国民党首领孙中山,以及蒋介石大哥陈其美。
纳瓦尔尼是普京的老对手了。早在2011年俄罗斯大选前(普京第3次参加总统大选),此君就发起苏联解体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要求普京下台。最后全俄50多个城市爆发警民冲突,他被捕入狱服刑15天。
因此纳瓦尔尼这起中毒事件,普京处于当年袁世凯的角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是普京干的。因为普京现在是俄罗斯的权威,俄罗斯有好事,很多人认为普京领导有方;出了恶事,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普京干的。
而且普京本身又是克格勃出身,要在俄罗斯境内除掉一个俄罗斯人,就跟喝水差不多。但如果认定是普京干的,至少有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刺杀政敌这种事任何时候都是污点。普京是地球村大佬,很要脸面的,会干这种吃瓜群众都能想到的事儿?如果他的智商这么低,应该混不到如今这个地位。
当然位高权重者也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得密不透风,沙特王储派特工到土耳其肢解记者卡舒吉一事,就闹得满世界皆知。
疑点之二,如果普京决心在俄罗斯境内除掉纳瓦尔尼,那他现在已经不可能活着了。事实上纳瓦尔尼不仅活着,而且已经基本脱离了风险。
疑点之三,实际上纳瓦尔尼去了德国治病。普京不放人,纳瓦尔尼也无法离开俄罗斯。
这三大疑点,虽不能洗清普京的嫌疑,也不能坐实是普京干的。但是这件事又明显对普京很不利。那么就有可能是普京的敌人干的,也就是所谓的敌对势力。
03 敌对势力
普京的敌人大概可分为外部和内外两种。
外部敌人,主要就是美欧。鉴于俄罗斯和美欧之间长期暗战,出啥招都不奇怪。前不久,俄罗斯一位高级将领在叙利亚遇袭身亡,叙利亚叛军如何得到情报的,还是谜。
敌对势力通过刺杀普京政敌的方式构陷普京,能打击到普京的威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俄罗斯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
普京允许纳瓦尔尼去德国治病,其实相当于向第三方(德国)公开真相,表示本人没干这事儿,不要诬赖我。
当然外部敌人也不是万能背锅侠,不能把所有事都归结于美帝亡俄罗斯之心不死。而且普京的敌人不一定就在外部,内部也有很多。
大家或许很纳闷,普京在俄罗斯一言九鼎,哪还有敌人?其实任何国家元首,在内部都有敌人,比方说那些结伴贪腐的利益集团,名义上是普京“自己人”,其实就是敌人。俄罗斯经济搞不好,反腐败搞不好,根本就是利益集团挡路。
纳瓦尔尼反贪腐,本来就触碰了利益集团的奶酪。2017年,纳瓦尼发起一场全国性示威,指控总理梅德韦杰夫涉嫌贪污,最后以纳瓦尔尼被捕15天告终。
利益集团暗中做掉纳瓦尔尼,又能把舆论引向普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普京选择放纳瓦尔尼去德国治病,相当于把他和利益集团隔开。如果纳瓦尔尼留在俄罗斯治病,又被利益集团动手做掉了,那普京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是普京敌人的嫌疑。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纳瓦尔尼碰瓷。
04 碰瓷可能性
根据俄罗斯警方的消息,纳瓦尼在前往西伯利亚期间,一直处于政府当局的严密监控中(比如通过寿司外送追踪到他住的公寓,从当地商店收集他消费过的收据,甚至跟着他去河里游泳等等),不可能在托木斯克中毒。
警方透露信息的意思很明显,当国家机器密切关注一个人的时候,想自杀都难,被他人刺杀也难。——把舆论引向政治碰瓷。
纳瓦尔尼的新闻秘书雅米绪也曾抱怨,在西伯利亚之行遭人跟踪,在到达新西伯利亚时,警察监视无所不在。这话从侧面印证了当局对纳瓦尔尼监控之严密。
政治碰瓷,其实就是打悲情牌卖惨。这方面台湾民进党是专家中的专家。2004年,陈水扁在选情不利的情况下,制造“三一九枪击案”,就是典型的政治碰瓷,而且成功逆转了选情。如果纳瓦尔尼在竞选无望的情况下,打悲情牌制造舆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政治碰瓷这种事,如果被揭穿,对纳瓦尔尼的声望将是严重打击。
所以分析来、分析去,各方都有嫌疑,可以搞成一部悬疑剧。但如此一来,各方都有借口做文章、造舆论。直到下一轮总统大选尘埃落定之前,该案都是各派博弈的筹码。
如果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俄罗斯悲剧的一个折射。
05 另一个视角
纳瓦尔尼这事并非孤立事件,相反,在俄罗斯很常见。因为在俄罗斯,每年都有很多针对商人、政要或社会名人的暗杀事件。
2013年,曾经身为俄罗斯“七大寡头”之一的别列佐夫斯基客死伦敦。
2015年,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在莫斯科身中4枪身亡。
这些案件,只有少数能侦破,大部分都会成为“无头案”。因为对作风彪悍的俄罗斯人来说,暗杀是清除对手最简单的方式,也是从帝国时代延续下来的粗野落后的方式。
这大概就是俄罗斯权贵喜欢移民欧美的根源之一,但权贵移民又会造成社会资源与财富的流失。这大概也是俄罗斯经济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如果无法改变陋习,那是悲哀。国家也是一样。俄罗斯这种粗野落后的陋习一日不除,就很难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社会规则,难有真正的发展。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对俄罗斯的历史习俗应该非常了解,对各种暗杀方式也非常了解。如果连普京都改变不了俄罗斯社会喜欢暗杀的陋习,那基本就没人能改变得了。当年彼得大帝改革,就是从改变社会陋习开始。普京想追赶彼得,长途漫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