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告、模特等行业亟需完成一场“审美觉醒”!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1)二十多年前,我们上大学那会儿,看到一些被西方追捧的所谓中国“国际超模”,以一种诡异、夸张的“眯眯眼”造型出现在世人面前,当时大家心里都觉得挺不舒服的,有一个深深的疑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样的造型真的美吗?”我们在那时都不知道,这种后来被称为“眯眯眼”造型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当时只能自己给自己解释说,“西方那么发达,在审美上应该不会错吧”。还有人推测说,是不是“国际名模”本身要身材很高挑,气质也要很好,在这样的人群中,再去挑选符合中国人正常审美的人不太好找?
2)后来,随着我个人对跨文化交流知识、背景的了解,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把西方人想得太好了”。用那种夸张、诡异、奇丑无比的“眯眯眼”造型来指代中国人的长相,背后有三个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
——这代表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那种所谓异域情调的“幻想”,最后形成了一种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这在学术上被称为“东方主义”,也就是西方人关于东方人的想象,根本不是基于东方人的现实,而是基于他们自己的误解和偏见;
——这代表了一种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倾向。时至今日,在西方很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西方人在表达对中国人的歧视和侮辱时,会故意用双手“拉扯眼睛”做出“眯眯眼”的形状;
——这代表了西方对于中国的一种审美霸权、文化霸权,他们试图控制“中国人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中国人才是美”的讨论,把他们那种病态、畸形的审美观念强加给中国人。
3)长期以来,由于西方相对于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领先,很多人对西方的东西有一种盲目崇拜和无脑追随,正因如此,我们才提出了“四个自信”的概念。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香港事件、“贸易战”、疫情等,给14亿中国人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现实主义国情教育课,我们看清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虚伪、“双标”,我们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自信空前增强。
前不久,美国拜登政府召开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期间,中国社会上下对所谓的“民主”进行了一场空前大讨论。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其背后就是要打破美国和西方对于“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政治制度”的话语垄断,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自信和高度认同。
就像西方对中国曾经的霸权不会仅仅局限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传统领域一样,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不会只局限在这些传统领域。当前,对于西方倡导的“眯眯眼”这种畸形、病态的审美观的反对,其实就是中国人民“四个自信”在文化领域、在审美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跟我们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自信,是一脉相承的。我把它称之为一场“文化觉醒”和“审美觉醒”。
4)为什么当我们在讨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和审美霸权的时候,国内依然有一些自媒体故意混淆讨论的焦点,对这种审美领域的“民族觉醒”泼脏水、嗤之以鼻呢?这里面,也至少有三个原因:
——很多中国人确实把美国和西方想得太好了。恰恰是因为不了解那种夸张、诡异的“眯眯眼”造型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很多人一厢情愿地反思,“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太敏感了”。这是一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敏感性的表现,也是一种“糊涂虫”表现。对于这类“糊涂虫”思维,需要不断加强教育,进行启蒙;
——一些中国人还没有在文化领域和审美领域完成“民族觉醒”,依然深受西方倡导的那种畸形的、片面的、病态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已经深入到某些人的骨髓里,成为了一种无意识。我把这种表现称之为“文化软骨病”。而“文化软骨病”的重灾区,恰恰是那些长期以来奉西方观念、思想、潮流为正统、为经典的国内某些艺术院校,特别是服装设计行业,还有国内的模特、广告等行业,以及那些被患有“文化软骨病”的人所忽悠、蒙骗的各大品牌市场部、公关部人员。恰恰是由于患上了“文化软骨病”,他们明明知道在中国“什么是美”的情况下,依然对西方倡导的那种畸形、病态的“眯眯眼”审美观,缺乏鉴别、抵抗和拒绝的能力,最后成了西方文化霸权和审美霸权的配合者,甚至是迎合者;
——在有关“眯眯眼”话题的讨论中,还有一群人,一直秉持“逢体制必反”的思维,对于大众在审美上的觉醒视而不见,反而将其斥为“民粹”,以一种“世人皆醉吾独醒”的姿态,对大众的审美觉醒和抗争搞妖魔化定义。这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公知”的典型姿态。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大V故意将有关“眯眯眼”背后社会文化含义的讨论,歪曲成为“个人长相”问题,故意提出“眼睛小就不配活了吗”、“眼睛小就不配当中国人了吗”这种挑衅性问题
,煽动大众情绪,制造社会对立,他们才是真正的极端分子。5)有关“眯眯眼”问题的讨论,从来都不是争论眼睛大、眼睛小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打破西方对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如何批驳西方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如何反对西方对中国人的文化霸权和审美霸权。一些人故意把这个严肃问题的讨论,混淆成对一个人长相的讨论,这是一种是非不分的行为,甚至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操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批判,保持警惕。
6)中国有14亿人,有56个民族,大家的长相各不相同,这非常正常,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稍具常识的人,会因为一个人的长相去大做文章。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非常肤浅,本来在中国社会,乃至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一个人的眼睛大小,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心灵。在现实中,模特的自然长相,与西方刻意制造出来的那种诡异的、夸张、奇丑无比的“眯眯眼”造型,一眼就可以分得出来。把反对“眯眯眼”背后的“刻板印象”、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故意引向对眼睛大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想激发、煽动部分人群的“外貌恐惧”,从而让这个严肃话题的讨论变得失焦、变得混乱,这非常不可取。对于具体的模特来说,眼睛大小,都不是问题,只要自然、健康、心灵美,都可以很美。这不仅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更应该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应该持有的审美标准。
7)在这一轮有关“眯眯眼”问题的讨论当中,人民日报评论部做了一场“圆桌会”讨论,非常有价值,既提出了反对西方“刻板印象”、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的问题,也提出了民众需要有一些包容心,不要动辄上纲上线的问题,给混沌中的舆论场投射了一道清晰、正向的光亮,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今后,在所有类似的热点舆论中,官方媒体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等“上面”发话才表态,而是要拿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秉持公心,从事情的本质出发,从事情的是非曲直出发,明辨是非,定分止争,给公众以很好的指引。如果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说轻了,这是一种专业能力欠缺的表现,说重了这是一种玩忽职守。
8)有关“眯眯眼”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广告、服装设计等行业引起的舆论风波不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众还没有建立起对“眯眯眼”背后西方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种族主义、文化霸权的了解,还没有真正完成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和审美觉醒,所以才有企业和个人,一而再、再而三“以身试法”,甚至是顶风作案,引发争论。这就需要官方媒体就“眯眯眼”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做一轮又一轮科普,在思想认识上,促成公众的“觉醒”和认知提升。同时,“眯眯眼”造型主要出现在模特、广告等行业,相关部门急需出台明确的行业管理指引和导向,在法规层面拒绝这种来自西方的病态、畸形的审美观,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应对方式。
9)有关“眯眯眼”问题的讨论,也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对于此前由于不了解“眯眯眼”背后社会文化含义的个人和企业,如果确实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无意中存在“文化软骨病”,犯下了错误,对这部分人群和企业,需要批评、需要教育,但不宜搞大规模的“秋后算账”,否则容易激化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第二,在推动文化觉醒、审美觉醒的同时,对于正常的品牌宣传、影视剧选角、造型等,不要吹毛求疵、上纲上线,否则弄得人人自危,也不好;第三,要反对一切形式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我们一定要清楚,在“眯眯眼”问题上正本清源,发出明确、清晰的导向,还是为了增强中国民众的“四个自信”,这不能变成中国民众内部的一场内斗、内耗。
10)希望14亿中国人,都能通过这样的讨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敏感性。千万不要因为无知,“被人竖了中指,还去替人辩解”。我们在中国内部要形成一致的声音,才能在国际上共同抗击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审美霸权,才能在国际上共同破除西方关于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对内,艺术院校、服装设计、模特、广告、市场营销等行业,则需要来一次加强学习的行动,去完成文化觉和审美觉醒,抛弃各种“审美软骨病”,去真正建立和践行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