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敢于向台湾学习!
来源:大树乡长(ID:dashuxiangzhang) 18日,宁德时代下属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宣布,推出换电品牌EVOGO及组合换电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一块标准化电池、一个搭载标准电池的换电站以及客服端构成,本质就是要做电动汽车领域的共享电池。 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已经不必多说了,去年12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非常接近20%,2025年目标大概率在2022年就会提前实现,所以要重新调整目标,继续加大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但目前看,最新调整的目标很可能2023年就会打破,恐怕还要调整。在大发展的格局下,电动汽车用电难成了影响用户选购和使用的关键卡点,很多企业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超级充电站、换电站、代充电服务等等。 在电池充电速度不可能有本质提升的情况下,换电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但是现在车企各自为战,导致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电池尺寸、标准不统一,因而始终无法建设一个大规模且标准化的换电体系。而宁德时代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出来做这件事的确可行。 关于四个轮子的事先放一边,今天我真正想谈的是长期被轻视甚至隐形的大多数:电动自行车。 之前我写过两篇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文章,分别是《不能禁止百姓雨天打伞》《少点利益,多接地气》,批评的就是长期以来漠视群众利益的现象。 电动自行车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在中国,电动自行车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日常出行工具,甚至超过公交、地铁、小汽车、自行车。 我看过一些报告,2020年的时候,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仅仅2020年和2021年新增销售量接近1亿辆,我相信,实际数量比统计到的更多。 就算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电动自行车仍然是出行的最主要工具,在北京仅仅登记的车辆就接近500万辆,上海更是达到1千万辆。 我周围很多朋友,日常就是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下班,包括公务员、互联网大厂员工,乃至代表委员等等,当然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甚至可以更加坦诚的说,是那些收入并不太高的普通百姓。 电动自行车的方便和低廉,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样一个最最基本的刚需,并没有得到国家以及各地应有的尊重。有太多的城市以汽车为先,适合慢行的道路设施基本没有,还要怪罪电动自行车不安全,有的主管部门更是千方百计想着如何阻止老百姓骑电动自行车、如何消灭电动自行车。 消灭可以,如果真的有选择,谁也不愿意顶着风吹日晒、雨雪冰雹骑着个两轮车,还要跟汽车混在一起,谁不知道这不安全?但是有办法吗?有的城市竟然出了个文件,想着几年内在市区消灭电动自行车,可这座城市的公交、道路发展上来了吗? 这个城市,我提意见了,但是作用不大,如之奈何?不过是人微言轻。 都说人人平等,都说关心人民生活。 但现实就是,骑两个轮子的就是比不上开四个轮子的说话管用,这里面的原因就不展开了。 但不要忘了,中国去年人均GDP才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发展还非常不充分不均衡,中国还有几亿人背井离乡,哪怕一辆两三万的汽车,就不是很多中国人买得起的。 交通事故倒也罢了,毕竟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会出现优先发展汽车,然后再逐步转向以人为本,重视慢行、两轮回归。欧洲当年也经历过汽车堵塞城市,直到30多年前才普遍开始自行车回归城市,甚至在去年20多个国家专门通过了《泛欧促进自行车出行发展总体规划》。 现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也正在开始从以汽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比如北京通过了国内首个《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要打造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于2019年开通 城市建设涉及路权,需要时间,可以理解,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没有理由了,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几年内就解决,根本不涉及城市布局的调整。 那就是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用电问题。 电动汽车用电问题受到太多太多关注了,我也开了好几年电动车了,所谓的用电难,最多就是深更半夜开车出去找充电站,大冬天不敢开暖气,在车里裹着被子等电充满。这最多就是不方便,勉强还能用,何况随着国家、车企重视,这个问题正飞速得到解决。 各种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宁德时代的共享换电也正在应用,国家在2021年也启动了电动汽车的换电试点,如海南省还制定了“新能源车岛”规划,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我去年去博鳌,充电站已经非常普遍了。 相比之下,电动自行车太不受重视了。四个轮子的用电问题也就是不方便,而电动自行车的用电问题在于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上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公布了消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仅仅2021年前10个月,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共1.4万余起,死亡41人,受伤157人。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回想到去年发生的那些惨烈的火灾事故。 2021年5月,成都一个小区的电梯内电动自行车起火,同梯5人严重受伤,甚至还包括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全身面积40%烧伤。 仅仅一个月后,还是成都,一个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失火,200多辆电动自行车被烧毁。 更多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根本说不完。 有人责怪老百姓非得在家里充电,这话说得太没良心,不在家里充在哪里充?外面有地方吗?建的那些充电设施,一个个慢的要死,数量少还老是被占,好多都已经坏了。 能怎么办? 其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台湾省早就解决了。 怎么解决的?就是开头提到的换电。 中国台湾省当地政府,就是采用类似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的措施,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能源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企业去建设换电设施。仅仅几年时间,现在台湾给两轮车的换电站数量已经跟加油站差不多了。 相信去过台湾的朋友们应该看到甚至体验过,可以骑着两轮车环岛骑行,全岛随处可以换电,根本就不用担心车没电,随换随走,更关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问题。 我们做不到吗?要知道台湾的都是电摩,相比之下大陆的电动自行车容易多了。 电动自行车60到100辆用的电池才相当于现在主流的一辆电动汽车,电池小就意味着不需要复杂的换电设备,人手提就可以完成。 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也更容易标准化,几家车企就占了一大半市场份额,更加关键的是,这种换电设备体积太小了,城市里到处可以装,非常方便,现在北京路面上也已经安装了,体型很小,1、2平方米就够了。 更关键的是,完全不像汽车,还要慢慢形成规模。电动自行车现在就已经有几亿辆了,仅仅只需要我们对电动汽车投入的一小部分,就完全可以形成正向的循环。 就算存量的车不行,那每年还有几千万辆的增量,只要从现在开始统一组织,用不了几年自然更换也能实现了。 为什么不做呢?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我看来,这种矛盾也同样存在于不同的出行工具以及使用不同出行工具的人,相比四个轮子的,现实对于两个轮子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 不能因为声音弱、麻烦、低端,就长期无视,甚至自我设限,觉得想要在全国实现两个轮子的换电就难如登天。 一个城市,如何对待骑着两个轮子的普通百姓,考验的是良心和初心。去其他城市学习,不能仅仅学那些高大上的,更要好好学习如何解决普通百姓的具体难题。 老百姓要的不多,不要把这一点点的要求都认为是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