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个“战略大三角”变动,中国这次稳赢
眼下,俄乌冲突已步入50天序列,各界对其用词仍多有不同,有的称之为战争,有的称之为冲突或危机。我将其称作“俄乌战争”。局势已经表明,这一国家间冲突是明显的战争形态。
这次俄乌战争暴露出美国的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集中力量把俄罗斯打出大国三角圈,用战争拖延和消耗俄罗斯的军力,用全面制裁来瘫痪以致摧毁俄罗斯经济,舆论上彻底抹黑俄罗斯,尽可能地把它排挤出国际社会,政治上迫使普京下台,实现政权更替。
如果美国达到其战略目标,将是对中国最不利的一种战争结果。一旦如此,“中美俄”“美欧俄”两个大三角,“俄”的一角就没了,仅剩“中美欧”大三角,中国将处于极为不利的环境。无论从经济、政治、军事、舆论哪个方面看,中国将处于二对一、美欧联合压制中国的处境。
但是,我认为,不会出现美国所设想的结果,俄罗斯这一角并不可能简单地被摧毁。在军事上,俄罗斯有可能控制乌克兰东部;经济制裁也不可能摧毁俄罗斯,反过来,制裁造成了反制裁,对西方也带来灾难性后果;在政治上,普京依然得到大部分俄罗斯民众的支持;
在舆论上,俄罗斯的“侵略者形象”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认为,这个战争的责任是来自多方面,俄罗斯是一种不得卫的防卫性进攻。包括西方盟国里也有一部分开始持这种看法。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俄罗斯被完全搞垮的可能性。
欧盟是仅次于俄罗斯的受损者
欧盟的受损状态也很严重。首先,它受到的经济打击不小于俄罗斯。它面临严重的能源和粮食危机,并长期存在下期。只要它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多久,这个危机就会存在多久。
能源是制造业的基础或者是经济的基础,粮食是生活的基础。如果这两个基础动摇,欧洲经济就会出现通胀和衰退并存的恶性滞涨。恶性滞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欧元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其次,在政治上,北约和欧盟两者利害冲突的裂痕更深。欧盟内部也会更加分化,包括中东欧这些欧盟成员也有分化。法德轴心难以支撑。德国独立防务要以2%GNP来支撑军费,但实际上它又不能成为独立的欧盟防务。
德国在进口俄罗斯能源和坚持对俄制裁二者之间非常纠结。法国的民粹主义领袖勒庞对马克龙构成挑战,实际上是亲俄的立场。法德在某种程度上要跟俄罗斯妥协,但又受到美国的掣肘。总之,俄乌战后欧盟将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美国表面上获利,但长期受损
美国通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得到战略上的最大收获。首先,它最大的损失就是“保卫盟国”的义务和信用受到了损害。它没有派出成建制的军队参与战争,所谓“保卫乌克兰”只是一句空话。
最关键的是,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个未定之事,表明美国实际上不想承担保卫乌克兰的义务。美国只是利用乌克兰,打一场高技术支持下的代理人战争。其次,美国制裁俄罗斯的经济手段,使美元和SWIFT系统“武器化”,实际上受损的是美元信用和SWIFT的公产品功能。
这种损害是长期的,将导致美元和在美国的外国财产的安全性开始动摇,并会长时间地走下坡路。再次,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矛盾,印太战略和北约东扩这两大战略之间相互牵制,难以两全。
如果美国继续集中80%以上的力量布署到印太,则欧洲防务和欧洲对盟国体系的信任大大削弱。反之,如果减少印太战略的力量部署,那么印太战略就受到削弱。正因为如此,五角大楼坚持把印太作为主要战略方向。最后,美国国内政治的软肋也大大暴露。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战略分歧,拜登面临的政治危机,以及美国舆论的自相矛盾,都出现了漏洞。今年中期选举和2024年大选,美国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以上因素叠加起来,都说明这场战争并不像美国如意算盘打的那么有利。
中国将长时间受益
中国到目前站在中间立场,实际上这是一个可以站得住脚的立场。我们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保持平衡。对于俄罗斯的主动进攻,我们没有公开支持,但也不是简单地把它定性为侵略。
中国学者有很多人把俄罗斯的行为视作“侵略”,这可能过于草率,或过于天真。这场战争的起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因素。简言之,美国的一个专业用语叫“Preventive Defense”即“预防性防御”,当本国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进攻代替防御,美国和以色列甚至印度都在实践中采用这个概念。
中国既不参与对俄制裁,也没有对俄罗斯给予军事援助,我们只是维持正常的贸易和货币结算。
当然,这有助于俄罗斯减轻制裁压力,所以美国对我们施加压力。如果中国不参与对俄经济制裁,美国就要对中国实施连带制裁。美国的这种威胁如何实施,也不敢正面说出来,因为后果太大,超出美国可控的范围。
在舆论上,我们是两边事实都报道,同时我们又参加法国、德国、土耳其对俄乌之间谈判的调停。虽然我们不是主要调停者,但是我们对两边都有影响力,都可以起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影响下,金砖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不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
特别是印度公开地顶撞美国,造成了实际上制裁俄罗斯的只有三、四十个西方国家,一百多个国家不参与制裁。这和联合国决议的表决正好相反,制裁和谴责是两种力量。这表明中国的立场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在这个问题上,和中国特别相关的是乌克兰战局将如何影响台湾问题。台湾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的争论非常大,台湾岛内和美国国内都有很大争论。中国坚持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乌克兰是一个主权国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为了稳定台北当局,美国迫不及待派出两个代表团到台北去安抚。当美国还准备派出以众议长佩洛西为首的第三个代表团访台时,中国作好严厉反击的准备。我们并没有利用乌克兰危机在台湾问题上展开武力统一的实际行动,但是做好“台独”的各种准备。
总之,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在乌克兰问题上战略失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地位和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美国对此非常恼火,因为中国越是长期受益,美国就越是长期受损。俄罗斯和欧盟都是短期和长期受损。
这三个大三角就变得有点畸形了,更加不平衡了。每个大三角内部,“欧”、“俄”两角更加缩小,“中”、“美”两个角更加扩大。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中美战略竞争甚至战略对抗的危险性。
俄乌战争的两种前途
俄乌战争存在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局势得到控制。双方实现停战,乌克兰实现中立化,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没有崩溃,欧盟进一步受到美国控制。这个基本稳定的局势之下,三个大三角依然存在,但是“欧”、“俄”下降,“美”、“中”上升,中美战略竞争更加激烈。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将以渐变为主的方式演进。
另一种前途是局势恶化。双方停战不能实现,战争将长期进行下去,出现俄罗斯和北约进入战争状态的危险,甚至导致美俄军事对抗的严重后果。国际格局就会发生突变。这种突变会带来我们整个战略环境的改变,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这场战争后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是突变还是渐变,是稳定控制还是全面恶化,在今后半年可以作出大体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