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被杀效应降临,日本政坛风云突变,事大了
据日本媒体7月11日报道,日本第26届国会参议员选举结果在7月10日出炉,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不但赢得了多数席位,甚至“修宪势力”整体在这次国会选举中彻底取得了突破。
支持修宪的党派势力赢得了125个改选席位中的95个,共获得179个参议院席位,达到了245席位的73%,超过了修宪需要的三分之二以上席位的要求。而相对左翼的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在这次选举中果然遭到重挫,仅赢得17个席位。日本媒体猜测,国会将可能启动修宪程序。
接下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一定会积极推动修宪,这对他来说是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家族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不会错过。
岸田文雄在安倍遇刺后立刻给拜登打电话表忠心,并强调自己是安倍遗产的继承人。在得到美国的肯定后,他必然接下来在日本国内展开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借修宪来笼络安倍派的政治势力。
事实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已经多次表示有意推动修宪,其中就包括将宪法第九条明确写入有关自卫队的内容。7月10日,他还在电视节目中宣称尽快推动修宪动议并付诸公投。
很显然,岸田文雄想趁热打铁,在安倍之死的影响还在的情况下,一举实现修宪的突破。这不但符合他的政治目标,更有利于他把安倍派势力团结在自己身边,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治派别。
如果大家还记得,在岸田文雄当选日本首相之时,很多观点认为,岸田文雄政治立场温和,对华态度应该比较友好,不会积极推动修宪。岸田文雄不但不会走对华友好路线,未来还会加速反华,并且会比安倍更加积极推动修宪。
日本推动修宪与安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在2007年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之时,他已经开始推动,并且在残垣投票通过了修改宪法程序的国民投票法。
后来,安倍下台后修宪的进程被搁置,但到了2012年安倍第二次执政后再次提出了修宪计划,只是后来国内反对势力太重出现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及他的支持率因此持续下滑,再加上美国在修宪问题上对日本一直讳莫如深,使得安倍被迫暂缓推进修宪进程。
但安倍不可能放弃修宪,他会在美国迫切需要日本之时继续推动,会在日本国内舆论氛围适当的时候继续推动。
现在,对日本来说,无论是美国对日本的需要程度,以及因为安倍之死带来的国内舆论环境,都已经到了适合修宪的瓜熟蒂落之时。所以,他2020年9月离任之后,无论是继任者菅义伟,还是后来的岸田文雄都强调了修宪意愿。
尤其是菅义伟,他之所以下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修宪问题上推进不力,从而逐渐失去了安倍对他的支持才使得担任首相一年就下台的局面。
去年,日本众议院第49届总选举中,支持修宪的自民党、公明党、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共获得346个席位,达到了众议院465个席位的74.4%,超过了三分之二的席位数。如今,参众两院支持修宪的席位数都远超三分之二,这意味着修宪已经具备了法律条件,只剩下全民公投这一个环节了。
早前,安倍修宪之所以没有推进到公投这个环节,除了一些技术因素外,就是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民意支持和美国的肯定,但现在不同了,美国地缘上对日本的需要和安倍之死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都会让日本修宪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成功。
在日本实现修宪的同时,日本走向新军国主义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他会快速扩张军费,把防务预算尽快提升到2%的水平,甚至在未来会超过2%。
可能有人会问,修宪对日本真的那么重要吗?是的,日本一直在谋求两样东西:一是国家正常化,二是对外扩张化。现行的《日本国宪法》是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制定的,其最核心的就是宪法第九条的内容:
日本国民真诚地希望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和以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留陆海空军及其他战斗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是这第九条的表述,日本的宪法也被称为“和平宪法”。然而,日本要实现的修宪,主要就是修改这第九条,并且将日本的自卫队改成类似国防军后写入日本宪法,从而让日本的国家实现所谓的“正常化”。
日本所谓的“正常化”,其本质就是日本成为有权发动战争的“正常国家”。如果说过去美国对这一条款有疑问的话,考虑到现在美国打压中国的态势,以及美国挑起中国周边军事冲突、推动新冷战的战略意图,现在的美国已经开始转为支持日本修宪,或者至少是默许其修宪。
日本的民意之所以这次也会支持修宪,根本原因在于三点:
一是在日本执政联盟的宣传下,过去几年日本的民意已经更加右倾化了。
二是地缘政治发展的态势正加速推动日本右倾,尤其是美国的支持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三是安倍之死使得民意更加倾向于支持安倍观点,很多原来中间派都会转向支持安倍的修宪立场。
接下来,日本政坛会风云突变,甚至还会有重磅的大事发生。但无论怎么发展,其修宪、反华的立场是不会变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手段上做战略迂回是对的,因为那样会增加日本内部的博弈成本,但不要指望日本政治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转向。什么时候中日才可能真正友好?要不中国打败日本,要不美国败退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