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是一种耻辱?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热度最近再次爆火。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最早来自豆瓣网2020年的一个聚集5万多名成员的小组。该小组在简介中称,组群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大学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
所谓“失败学子”,指的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
而所谓“失败故事”是他们在名校毕业后,感叹错过时代红利,挣不脱小镇固有观念的束缚,又很难挤进去大城市的圈子,哀叹前途迷茫。
本身这只是一个自嘲的调侃,但不知怎么,这个词最近似乎变成了一种“耻辱”的嘲讽。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小镇做题家”是一种耻辱?
这几天这个词再次爆火,来自于“易烊千玺考编”,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易祥千玺凭什么不能考编?》中提到:
考编的普通人大有人在,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所以当看见能从市场上赚大钱的明星,还要分走几个编制内身份时,总觉得抢了自己的坑。
这段辛辣的评论,刺痛了很多人。我们似乎看到一个高高在上的身影站在高处,在嘲讽,处在低位同时努力向上攀登的人。
关于作者“杨主任”的立场,态度,观点批判者有之,赞同者也有之。在这里不做过多评述,毕竟“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而利弊得失主要看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而决定的,这是一个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
今天主要想聊聊,“小镇做题家”真的是一种耻辱么?
并不是。“小镇做题家”这个称谓,于个人而言,只是一个标签,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巨大的荣耀。想要理解这一点,要从三个维度去看:
持续投入,发展红利,公平信念
先看“持续投入”。
这个词为什么出现在2020年,而不是2000年,也不是1980年。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在之前的时代不是鄙视“小镇做题家”的时代,而是欲当“小镇做题家”而不得的时代。
我们还是看看数据来说话:
1980年高考录取人数:28万人
2000年高考录取人数:221万人
2020年高考录取人数:967万人

要知道,高考可以录取这么多人,意味着有这么多大学的学位可以容纳这些学生,而同时意味着有远超这个数字的学生完成了12年的基础教育。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
教育是十分花钱的,教育支出长期已来都是很多区县市最大的支出。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大概在10000-15000,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大概在15000-20000,而大学则更贵,全国普通高校生经费为2万元-4万元。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
如果没有这五六万亿的持续投入,中国的年轻人会像绝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一样,持续陷入想做“小镇做题家”而不得的状态。
再说“发展红利”
学习是一个讲究投入产出比的活动,虽然在八九十年代有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二十年也有过“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之类的奇谈怪论。
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持续的培养孩子去读书,意味着从中长期看,这依然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
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平均来看不管是行政职务,还是掌握财富,或者人生幸福度,始终符合“博士好于硕士,硕士好于本科,本科好于专科,专科好于没上大学”这个趋势。正是有着这么样一个投资确定性,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父母不断“加杠杆”让孩子去读书。
而这背后,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不断扩张的的经济,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吸纳这些毕业生,让大部分有人陷入,读书反而回报率下降的怪圈,那么,想来早就没有“小镇做题家”了,因为没有人去读书了。
最后“公平信念”
从78年恢复高考到今天,包括高考,考公,考研,考教,应当说中国在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这条路上是越走越好了。
今天会因为易烊千玺考编掀起轩然大波,那是因为现在考试和招录制度的完善。那是因为逢进必考制度的建立,逢录必公示的要求,才让大家有机会获知这个信息。
要知道就在40年前,公务员入编还是领导签一个条子就可以安排的岗位;而20年前,不管是政府还是国企,父母退休子女接班依然是常态。
而正是过去这四十多年越来越公平、公正、公开的变化,才有“小镇做题家”登上舞台的可能。应该说过去20年的中国,“小镇做题家”获得机会的比例上升了10倍都不止。而也是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成功案例,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笃信这条道路。
持续投入,发展红利,公平信念,
应当说,没有这三点,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小镇做题家”,而“小镇做题家”的出现,正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重视教育投入,不断创新发展,追求公平公正的结果。
根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显示,2011-2018年全国本科生家庭情况,其中70%以上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其中,69.74%的第一代大学生来自农村,70%为非独生子女,76.89%大学生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
应当说这四个“70%”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有7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正是这些第一代大学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实现质的跨越。
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些,再审视“小镇做题家”我们要知道,这不应该是一种“耻辱”,反而是一种“荣耀”。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