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富强的方向(ID:暂无)
作者:罗富强
31日,印军再次打破已经降温、两军后撤脱离接触的局面,突然出兵在班公湖南岸和热钦山口附近“非法越线占控”(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语)。由于历史问题,中印两国至今没有划定陆地边界,目前的所谓“线”,就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我军大举进攻反击,在大获全胜后主动回撤,两军形成的“实际控制线”。而这条“线”,两国从未认为那就是国境线,只是一种“两军控制区域的中间线线”。但由于这条线毕竟太过漫长,达到大约1700公里。除了横穿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河谷与察隅县察隅河谷这两小段的几公里以外,实际控制线的海拔均处于3000米以上海拔,且百分之七十以上海拔超过4000米;因此两军在绝大多数地短并未有驻军把手控制,两军常驻的边防部队大多位于相对便于通行的山口及河道、山口及河道附近和纵深通道两侧。有一些山口和能够到达的山脊,双方只是以巡逻方式“宣示主权”,并做上一些宣示主权的标志,比如石头堆砌的文字等。这些没有常态化驻军的地段,一旦两军巡逻时“打了照面”,认为对方越线,往往就引发了两军对峙。而有着常驻边防部队的垭口,又由于两军为抢占更有利地形或者为了改善交通条件以及生存条件而修建基础设施和攻防设施产生新的对峙。比如2017年的中印洞朗对峙就是我军在自己控制区域内修建道路,印军恐慌进而越界阻止引发的。而两月前的加迈勒河谷对峙,则实实在在的是印军越界修建道路引发的。这一点,连印方都不得不隐晦的承认。因此洞朗危机是印军退兵宣告结束;两月前的对峙,是“双方后撤脱离结束”宣告结束。31日的对峙,则是印军完完全全的越线,因此我方用了三个“立即”来正告印方(立即停止一切挑衅行为,立即撤回非法越线人员,立即停止任何导致局势升级和复杂化的举动)。而印方则称这是“先发制人”,等于不打自招地承认了印军“越线”。“占领”,就是印军越线后驻扎下来了的状态,展现出了长期盘踞的打算。“控制”,就是不仅驻扎下来,而且已经形成攻防态势的军事部署,控制了占领的区域。也就是说,这一次印军不仅越线了,而且还在到达的地方驻扎下来了,占领了那一片地域,打算长期控制。这就意味着,印军的表现与以往显著不同,过去的越线往往都是“动态”的。暂时的,而这一次是越线以后的状态属于“静态”的,长期的打算。
印军此次的越线占控的性质,对我方来说极为严重和严峻。首先,印军的“越线占控”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并隐藏着长远打算。

图中可见,西部战区发言人所说的印军“在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线占控”,就是班公湖南岸的要点。
我们调一个角度,从班公湖方向上空鸟瞰,就明白印军此番挑衅的越线占控区域了:

图中可见,印方显然是想利用其在附近至少一个师的常驻兵力和保障优势,夺取我方实际控制区内的班公湖南岸及制高点,以绝对的兵力优势长期占控班公湖南岸、周边高地和热钦山口,为下一步夺取曼冬错和班公湖西半部创造条件。
其次,印军在此地区内具有兵力被保障方面的绝对优势。
上图圆圈内,印方的地名叫做Chushul,此地可谓地道的河谷盆地,是什约克河谷中最为宽敞的地段,东西宽达到10公里,南北同样达到13公里,虽然海拔高度达到4300多米,但由于水分充足,也是典型的粮仓。
正是由于具备相对高原而言如此良好的地理条件,因此,这里也成了一个印度在巴拉克地区的一个兵家重镇,一个大兵城。
从卫星地图上判断,对于我方来说,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我方兵力,主要部署在曼冬错西端湖滨,总兵力也就一个加强边防营的样子,在热钦山口的兵力最多就是一个前哨排。
我方最大的劣势在于:这个营通往我方纵深只有一条河谷道路,距离最近的县城——位于班公湖最东端南岸的阿里地区日土县,有着大约120公里的距离,而日土县到拉萨全程只有公路,路程达到1570公里,兵力机动和保障非常困难。
印军显然是吃准了这一点,专门选择了印军处于最大优势我方处于最大劣势的地方下手。
印方之所以这一次突然采取行动越线占控,应该是居于以下判断:
——他们一旦“先发制人”占领了制高点,中国如果再采取“冷兵器手段”肯定会吃亏,而采取小规模作战行动也必败无疑;受制于各方因素,也不能发动大规模的边境战争驱逐印军,因此不敢采用武力手段驱逐其越线部队,最后形成既成事实,改善态势,为下一步夺取班公湖和曼冬错乃至阿克赛钦地区创造有利条件。
下一阶段,印军显然会赖着不走。
因此,这一波对峙对我极为不利,也很难决策。
解决办法只有实施包括空战、导弹战、陆战在内的大规模作战。
在作者看来,如果印军得寸进尺,那就不要顾虑,甚至可以把解决台湾问题和中印领土争端问题的顺序调整过来,先解决中印领土争端问题,全部收复包括藏南地区、拉达克等印占地区,回过头来再解决台湾问题。
说不准,一旦我国解决来了这个问题,就会极大地威慑了台独势力,不用武统就能实现两岸统一。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选项:
即使吃亏,暂时忍忍,抓紧时间解决了台湾问题,再来和印度“秋后算账”,新账老账一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