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与芹菜!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经过几天的短暂调整后,煤炭整体的走势再拾升势,逼近历史最高点。煤炭相关股票也全线上涨。
今年夏季以来,持续的高温、干旱,一方面大幅削弱了水力发电能力,一方面居民用电的大幅上升,造成了我国局部地区电力能源紧张局面。
而风能、光伏发电尚不稳定,且传输困难,需要配合储能和电网改造。从中长期看,火电仍将是国内发电的主力。而煤炭,依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中流砥柱。
另外,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国内煤炭的供需关系持续紧张。从生产端看,供给侧改革以来,国家严控煤炭产能,每年稳定40亿吨供给,产能释放目前已接近见顶;从进口端看,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量同比减少18.2%。虽然国内煤炭价格较最高点有所回落,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煤炭价格整体仍处于10多年来的高位区域。
最近各个上市公司纷纷发表中报,根据统计,煤炭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整体增速接近110%,是2022年中国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为这个经济"寒冬"多少增加了一些暖意。
这几天,一座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城市"喜提"热搜,不过不是因为煤炭,而是因为"芹菜"。
一个榆林的蔬菜粮油店,去年十月的一天,他们购进7斤芹菜。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提取2斤进行抽样检查。一个月后,他们接到检验报告,说这批芹菜检验不合格。涉案的7斤芹菜中,除2斤用于抽样检查,剩余的5斤,夫妇俩已经以每斤4元价格售出。
处罚决定书认定:
因涉案芹菜已售出,无购买者信息无法召回,罗某夫妇不能提供供货方许可证明及票据,不能如实说明进货来源,未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涉嫌经营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食品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对其做出6.6万元的处罚。
5斤芹菜,20块钱,处罚6.6万元,这个巨大的对比,让公众舆论被点燃。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煤炭与芹菜
这个事情爆出来之后,有一种说法,是不是最近经济形势不好,需要靠"罚款创收"?我看了看,还真不是。
今年上半年,榆林市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07.7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同比增长97.5%。
按年初榆林市财政局制定的预算草案,2022年榆林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605亿元。而现实是榆林仅耗时半年,便完成了全年预期收入的83.9%。
507亿元的财政收入,相当于什么?2022年西安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74亿元。这就意味着,362万人的榆林政府的财力,超过了1316万人的西安政府的财力。所以,说榆林财政没钱想来是不合适的。
那为什么,财政如此"充盈"的榆林,产业如此"兴旺"的榆林,会出现这种销售20元罚款6.6万元的怪现状呢?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榆林"没钱,正是因为"榆林"太有钱了,他不在乎!
不在乎什么?不在乎"营商环境"这个事情。
榆林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是中国的能源重镇。榆林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凭借此等资源禀赋,榆林的经济结构可以简言概括为“经济看工业,工业看能源,能源看煤炭”。
事实上,在经济学上,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叫"资源的诅咒"。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等方面的能力不如资源欠丰富的国家。
资源能源行业容易被寡头所垄断,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有所减损,再加上垄断和寡头易成为腐败的温床,而腐败同样会对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引发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
而其中,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资源的诅咒,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集中开采直接获取大量收入,而不太需要和社会其他群体太多的打交道,也不太需要关注其他群体的需求。
而缺乏这些矿产资源的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只有依靠从企业或个人的征税中获得。为了能够赢得公众政治上的支持,政府必须更加追求发展的持续性、政策的一致性和增加国民福利等政治目标,因此反而从长期发展上,表现会相对较好。
而,榆林,就是这样一个陷入"资源的诅咒"的地区。
因为煤炭太赚钱了,能源太赚钱了,工业太赚钱了。所以其他地方,什么农业商业,好与不好,营商环境优与不优,其实没有什么所谓。因为就算"营商环境"很差,也不影响当地政府的收入,更不影响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所以出现这样的"芹菜"事件,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真实情况是这样么?我们来看数据:
根据2021《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全国经济总量排在前100的城市。在营商环境排名中位居第15位的西安,营商环境指数为80.61。陕西GDP位居第2位的榆林也出现在这份报告中,排在第100位,营商环境指数为18.22。作为2022年上半年,GDP排行46名的榆林,排行却是第100名(第100名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榜单只排100名)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这是外部的比较,也可以看看内部的调查:今年上半年,榆林市统计局对全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62户非公企业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7%的企业对当地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总体评价较好,但仍有21.8%的企业评价一般,27.5%的企业评价较差。而在企业面临竞争环境方面,仅有28.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比较公平,31.1%的企业认为竞争环境一般,40%的企业认为有不公平现象。

最近这两天,我在苏州出差,在茶余饭后听当地政府聊及发展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发展思路就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2020年,苏州首次参加中国营商环境评价,被评价为“表现优异”。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苏州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充分肯定了苏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2021年11月,苏州获评全国工商联发布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为什么苏州的营商环境相对较好?想来也是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有一定关系。
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GDP总量跨过2万亿元门槛的目前有且只有一个,这便是江苏省苏州市。2022年刚刚过半,上半年苏州新增 14家A 股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二。苏州 A 股上市公司总量达 188 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列第五名。
为什么是苏州?苏州靠的并不是矿产资源,而是企业资源。苏州成功的关键有长三角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立市,而这都离不开极佳的营商环境与清亲的政商关系。
而苏州现在打造营商环境,已经不是传统的招商引资或者是政府让利,而是已经到了"如何优化法治环境"的阶段。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苏州坚持良法善治,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环节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有的小伙伴会说,"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这个事,跟企业发展真的关系那么大么?很大,非常大,而这个从榆林的"芹菜"就能够看出来。
"芹菜"事件的粮油蔬菜店主贺某表示:自己有错误,也接受处罚。
“但是不要一下子把人罚死。我得卖多少吨芹菜,才能挣回来那六万几。”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在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的会上,第十六督察组成员问:“你说这几十块钱的一个案值,罚他几万块钱,过罚相当不相当?”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延艳东当即回答:“不相当!”
延局长对记者说:“我们今天讨论芹菜这个案值,确实还是有点问题。一般一个经营者,一年他的销售额能有多少,罚六万多块钱,在处罚上有点过罚不当。”
根据榆林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公开的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往往只有几十或几百元。
为什么每一个看到这个新闻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这样的处罚不妥当,但是具体熟悉法规,了解情况的"执法人员"看不到呢?
想来,不是芹菜看不到,而是芹菜不重要,"芹菜"背后的营商环境更不重要,或许对于当地来说,重要的或许只有不断上涨的"煤炭"吧。
GDP是否重要?当然重要,有了资源,有了财政收入,当地居民可以提高收入,可以改善公共服务。
但是,如果GDP高了,财政收入高了,换来的只是当地更高的房价,更高标准的"罚款",那这种GDP的上涨,真的是当地人民所希望的么?

在昨天的文章《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所提到的:
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
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水平也要相应提高。
想来,只有真正处理好"芹菜"和"煤炭"的关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解决,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达成吧……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12.31,2022年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