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循环到内循环,关键在哪里?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1987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陈云两位领导先后批示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作者王建,是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一名学者。
1987年11月1日,王建在新华社内部刊物《动态清样》发表文章《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提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建议。
中央领导看到后当天就作了批示:印发国务院、中央财经小组同志一阅。紧接着,全国各大媒体开始大力宣传“大进大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这推动了对各省实行财政、外资、外汇“大包干”,对铁路、石油、石化、煤炭、冶金、有色等也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的全行业“大包干”。
应该说,这篇文章以及后续的政策掀起了在后面持续三十年的“外循环”的大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从外循环到内循环,关键是什么?
要知道,1987年中国开始选择外循环是有其外在条件的。
一方面,当时中国整体地区差异极大,中国内地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条件差别很大,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城市化,而大部分内地省份甚至还停留在最最原始的小农经济。以当时生产力以及资源,要把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同时搞得很快、搞得很富,那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由于遏制苏联的需要以及一系列的外部事件,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比较有利,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和优势尽快把比较容易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发展得快一些,那是很可惜的。
最后,当时国内的生产力,物资非常紧张。不管是钢铁,水泥,化工,能源甚至纺织品都严重不足。沿海地区的加工工业,如果只靠国内的原材料,它的发展势必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沿海地区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和内地经济的日益发展,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路子走下去,沿海和内地争原料的矛盾势必越来越尖锐。
所以当时之中国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而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外循环”,简简单单三个字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许多的配套政策以及解决一系列限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外贸体制改革的问题,国有企业机制的问题,沿海工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问题等等等等。
而如果说最为关键的一点,那一定是进一步压低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当然也包括劳动力成本,以及和劳动力价格紧密相关的“粮食成本”。
3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国际大循环”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明确指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文中强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从根本上说,“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如果对照《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这篇文章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
一、当时国内整体地区差异极大,而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从物质上看今天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的有量的差距,没有质的不同。特别是在文化上,全国也在极大丰富的媒体资源下,基本做到了同讲一国话,通吃一份瓜。
二、当时国际环境对中国比较有利,即使苏联解体后有一波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打压和遏制,不过整体态势是以合作为主。这主要不是因为中国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美国要推进全球化,并通过全球化去谋求更大收益。而今天,随着“时代变了”,随着美国全球化的进一步收缩,全世界的这样一个外部机遇必然已经过去了。
三、当时国内的生产力和物资严重不足,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通过了三十多年的积累,中国在“实物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是世界的绝对第一,在一些国计民生的核心工业上,甚至快达到美国两倍。这种生产工业能力的沉淀,才是我们推动内循环的基础。
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准确说两年前提出来)内循环,其实也不是简简单单“内循环”三个字。如果说“外循环”的关键,是压低国内生产要素的成本,那么“内循环”的关键其实就是怎么“提升”生产要素的成本。
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当然也包括劳动力成本,以及和劳动力价格紧密相关的“粮食成本”。
因为,内循环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并且说: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
而内需,其实是有两个问题的:
一是需要让一部分人有钱
二是需要让这部分人有钱之后愿意花钱
那,让谁有钱了可以更好的促进消费呢?
依靠xxxxx的李易峰么?
还是依靠xxx的周公子?
并不是!关键在于……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
——2019,重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