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中的易经文化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中的易经文化
今天我们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一般指每年阳历时间的9月22日前后,按农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大部分地区暑气褪去,凉风习习,秋高气爽,透露出秋天独有的浪漫气息。

易说秋分
秋分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观”卦。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消息卦,代表了十二个月,按顺序是:复,临,泰,大壮,弼,乾,斥,遁,否,观,剥,坤。

“—”为阳爻,“--”为阴爻。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立秋、处暑对应的“否”卦,和秋分的“观”卦,对比可发现:阳爻数量减少,而阴爻数量在增加。这对应着夏天之后,阳气减少,阴气回升。

阳爻减少,阴爻增加,天气逐渐变冷,秋分中的肃杀之气,代表金气,所谓金秋时节。
风地观卦,观字,有观察之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认识这个外面的世界。由巽为风在上,坤为地在下,相叠而成的观卦。巽风在上,而大地之上的万物仰望观察天,顺应天道而为。有观察学习,顺势而为之意。

秋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有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秋分以后,阴气开始旺盛,下雨就不会再打雷,意味着秋寒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白天逐渐变短,因此蛰居的小虫开始藏进洞穴里,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入侵。秋蝉的鸣叫声弱了下去,田野树林间的虫鸣也没有了。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气候变得干燥,降雨量减少,水汽蒸发变快,因此湖泊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沼泽、水洼都干涸了。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便是“秋水消瘦”。

秋季调养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气趋向收敛,而阴气变盛。因此我们机体调养也应该以收敛为主。
秋分习俗
1、粘雀子嘴
秋分农家习俗吃汤圆,为了避免麻雀破坏庄稼。
2、放风筝
客家孩子大人有放风筝的习俗。

3、送秋牛
送秋牛其实是民间护送秋牛图,寓意秋耕吉祥。
4、秋分祭月
最早祭月其实定在秋分,不过因为农历秋分每年都不一样,不一定是月圆之夜,所以后来才又改至中秋。
5、竖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