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打工20年,回农村办55岁寿宴,摆了15桌宴席最终只来3个人
原标题:男人打工20年,回农村办55岁寿宴,摆了15桌宴席最终只来3个人
作者丨小稚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很多都比较排斥人际交往。
说白了就是,心里不怎么愿意和人打交道,不想去结交新的朋友,宁愿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也不想刻意去维持一些没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样会感觉自己很累。
于是,现代人的人际关系,很多可以说是越来越淡漠的。
我早就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我的人际圈,远远比不上我父母的。不光是因为我父母比我多吃了二十几年的饭,多认识一些人,而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这一点上,比我要虔诚得多。
他们总是用特别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种事。

比如,谁家有事办酒席,要不要去这样的问题,我妈有时可以和我爸爸商量很久。他们商量肯定是因为,这个人的关系不近的同时,却也没那么远,并且我们两家以前没有互欠的人情,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方来决定,是否要打破这个局面,率先进行走动。
如果是我的话,估计压根不会考虑这么多,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想去。
我以前总是说我妈,认为他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而我妈也总是反驳我,说我什么都不在意的样子,年轻人还是要懂点人情世故。
我一听人情世故四个字,脑子就有点痛,我最怕去维持这些关系,感觉费心也费力,不划算。
但我妈却告诉我:你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以后究竟会不会遇到什么事。多维持一些好的关系,百利而无一害,再说也不用费什么精力,比你躺在床上玩手机花的时间少多了。

有一件事,我妈也不止一次给我讲过。
我们老家那边有个人,年轻的时候出去打工,差不多一走就是20多年的时间,那些年一直都没有回过家,后来岁数也渐渐大了,才渐渐想着要回来,心里对于家乡的思念也越来越浓。
刚好回来以后,他准备给自己办个55岁的寿宴,意思就是热闹一下,毕竟自己也走了这么多年,但最终摆了15桌的宴席却只去了3个人,加上帮忙做饭的人和家里的少部分亲戚,大家才勉强凑够了一桌人吃饭。
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是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听的,因为太具有冲突性,感觉很不可思议,关注点在于去的人竟然这么少,那他肯定感觉有点丢脸吧。
后来开始和母亲讨论起来,为什么去的人这么少?
我妈就说:“肯定少啊,他这么多年都没回来,别人家里办事他从来都没有去过,那就没人欠他家的人情,很多人都不会去。再就是谁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办个寿宴,到时又走了,就是特意来收钱的。要是这样的话,那些来的人不是都吃亏了吗?”

我当时还和我妈反驳,所以大家把相同的钱这样送来送去,有什么意思?
我妈回:“大家送的不纯粹是钱,是人情,是两家人来往的证明,是一种友好的关系。只要有走动,虽然平时不怎么见面,但大家始终就有情面在,说起来也亲切一些,要是不走动的话关系再亲密,也会慢慢疏远的,再后面就免不得彻底不来往了。要是和谁都不来往的话,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人与人之间,讲究的便是一个礼尚往来,很多友好的关系都是在互相来往中不断建立的——你今天来了我家,明天我才会去你家,你今天帮了我的忙,明天我才会去帮你的忙。
如果你懈怠的话,肯定别人也会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你,时间长了,自己的人际能力肯定越来越差。
事实也正是如此。
正如卡耐基说的一样: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一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其实,这种有事办酒席,大家互相随礼的习俗,说到底本身就是人情世故的其中一环。

而人情世故的维持,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是不能随心所欲,很多时候需要违背自己当下的心态去做一些事。
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办事,这个时候就需要随分子钱,也要去吃饭,我很多时候是真的不想去,于是我就直接说不去了吧。
但我妈从不是这样,不管她多么累,心里多么不愿意去,最终还是会去。
退一万步讲,就算她人真不想去的话,也会到处打电话,托人把钱带去,把这个事要办妥才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年轻人才没有这个耐心,去过多地维持一些朋友关系吧,认为朋友有那么两个就行了,在精不在多,因此不断地在缩减自己的朋友圈。

有趣的一件事是,有时大家几个同龄人聚在一起聊天的话,已经不止一个人吐槽过,要是自己结婚办婚礼,没有父母的人情在那里撑着,酒席最多也就能坐两桌,还有的人调侃说可能自己两桌都坐不满。
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不管怎么说,始终都还是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可能绝对脱离环境而存在。
既然如此,就免不得会有一些关于人情世故的关系需要维持,并且不以个人的意志作为转移。
你认为人活一世,有必要去维持这些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