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现在地球村有很多中美脱钩的言论。正反两方人数众多,而且都摆出很多理由。
今天这篇文字既不讨论正向脱钩,也不讨论反向脱钩,而是讨论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那道“钩”。原因很简单,那道最坚韧的“钩”就是中美的底线。
过了那条底线,就会脱;反之,则不会。
01 脱钩层次
昨天文章《中国为何总被卡脖子?》结尾讲了大国博弈的三个层级——
最基层是人力博弈,这方面中国人吃苦耐劳,胜过美国。从今年的抗疫大业中也能看出来,中国人可以井然有序地组织起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端是物力与财力博弈,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正在缩小和美国的差距。
最终极的层面在智力博弈。这里的智力,并不是指谁的考试成绩好或者智商高,而在于谁能吸纳最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和美国差距较大。美国可以吸纳地球村顶尖人才,而中国还在面临人才流失。
中美这三大层面的博弈,也把彼此紧紧“钩联”起来。
因此所谓中美脱钩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分三个层面——
人力层面脱钩主要涉及到体力劳动。如果曹德旺把美国工厂撤了,类似中国在人力层面对美国脱钩;或者苹果强行让富士康代工生产线转移出中国,这是美国对中国在人力层面的脱钩。
物力与财力层面脱钩,指企业撤出对方市场或不再彼此投资。
特朗普打压华为,迫使华为离开美国市场,这就是物力层面的脱钩。目前美国一系列手段与言论,基本都集中在这个层面,对待Tik Tok也一样。
智力层面脱钩的终极表现就是顶级人才交换彻底中断。
纵观中美之间的历史,智力交换始终是主线。早在清末搞洋务运动那会儿,就有大批有志青年留美。像12岁的詹天佑,就是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1872年留美)。庚子赔款之后,中国留美学生大量增加,到民国达到一个高峰,茅以升就是代表;改革开放之后是第二个高峰。
留学生群体相当于智力流向的风向标。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华夏大地的智力在向北美流动。
这些精英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在美国落地生根,比如钱学森的侄子、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
另一部分功成名就之后回国,比如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
还有一部分在壮年回国,比如晚清的詹天佑,民国的茅以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等,还有今天的施一公、潘建伟等等。这个群体对中国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部分人归国,意味着智力回流。
换句话说,智力交换才是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钩。要弄清这话的内涵,必须明白美国的立国之本。
02 美国密码
纵观美国两百多年历史,其国运走势也遵循人力、物力、智力三层逻辑。
话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去北美的都是寻求改变命运的清教徒、冒险家、生意人,甚至是罪犯(比如革命之父托马斯·潘恩)。这些人并不代表当时的智力流向,只代表人力流向。
最典型的就是特朗普的爷爷,农民出身,在德国看不到希望,就去北美闯荡,算是移民一代。他到北美之后学会理发、厨师等手艺,并且通过开旅馆等经历,最后积累了一笔财富。这就是典型的人力向北美转移。美国历史上那些显赫的家族,移民一代基本都有类似的经验。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开始疯狂进行工业化建设(类似中国改革开放),从欧洲引进科技成果进行大规模市场化(比如洛克菲勒引入炼油技术,从而颠覆了石油行业;卡内基引入炼钢技术,从而颠覆了钢铁行业)推广,创造出天量的社会财富。
由于欧亚大陆不停地战争,美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欧洲商人不停地去北美做生意,推动了美国腾飞。物力和财力在北美大陆汇聚。
1929年的经济危机摧毁了一战之后的秩序,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强人统领国家(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都在那种局面中走向巅峰)。由于纳粹在欧洲崛起,导致以爱因斯坦与玻尔为首的大批科学家向北美迁移,开启了全球智力向北美汇聚的大幕。
1933-1941年,美国接纳了约7622名德、奥高知难民。
美国尝到甜头之后,疯狂吸纳全球精英人才。
为了更直观一些,可以对照一下不同国家的诺贝尔获奖榜单。
1912年诺贝尔得主国籍排行榜中,德国(16)、法国(13)遥遥领先,美国(2)仅仅排在第15位。因为在此之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类似,还在疯狂地发展经济、修路、盖房子等等。
到1930年,遭遇一次世界大战破坏的欧洲,顶级人才开始往美国迁移。虽然德国依旧处于诺贝尔榜单的首位,美国已经悄悄上升到了第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走上霸主之位,诺贝尔获奖次数逐渐增加;等到1950年,美国在诺奖榜单中逼近德国,并于1956年超越德国成为第一。
从那以后,美国如同开挂一样,一骑绝尘;到2018年,美国已经获得376枚诺贝尔奖牌,比英国、德国、法国加在一起都多。
每一个诺贝尔奖牌,都凝聚着一个顶级精英一生的智慧,都是一段史诗。这种史诗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胜过绝大部分王侯将相。
话句话说,美国的密码或者说根基,就是尽最大努力吸纳地球村顶级智力汇聚北美。
和美国竞争,最终都要在吸纳全球智力层面与美国进行大争夺。
03 大争端
二战是美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美国开始走上世界之巅;同时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国共合作赶走日本,随后共和国取代民国,开启历史新纪元。
盟军击败德国之后,苏联忙着从德国拆卸设备往回运。美国忙着收罗德国科学家。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冯·卡门(挂陆军航空队少将军衔)带着高徒钱学森(挂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审讯冯·布劳恩。
战后冯·卡门和冯·布劳恩成了美国航空业的台柱子;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成为共和国上空的星星。
钱学森回国那会儿,是中美关系最糟糕的时间段。
换一个角度看,钱学森回国也意味着,即便在最糟糕的时候,中美智力层面也没彻底脱钩。如今中美会在智力层面脱钩吗?概率极小。
中国人整体智商不低,而且勤奋努力;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逐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竞争力也在提升,这些特点让中国成为地球村最重要的智力宝库(之一)。
美国要吸纳地球村的顶级智力,会和中国在智力层面脱钩?不存在的。美国那些大学巴不得多挖一些中国的天才年轻人。
美国社会结构中,华人是受教育最高的群体之一。
过去两百多年,华人精英为美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论特朗普还是别的总统,不可能在智力层面和中国脱钩。即便他想,也做不到。因为从智力层面和中国脱钩,意味着美国失去从天量的人才库中吸纳华人天才的机会。
所以说智力交换是中美之间最坚韧的那道“钩”,一点也不夸张。
中美博弈最终必然汇聚在争夺地球村智力层面。
04 问与答
在智力争夺战中,摆在中国面前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问题一,如何增加本国留学人才归国率。
众所周知,中国顶级学府(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的顶级学子出国率很高,但回国率不理想。这个群体就是智力流动的风向标。
问题二,如何吸引其他族裔顶级人才为我所用。华为满世界搜罗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为的5G技术,源自于土耳其数学家的论文。
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美国对苏(俄)打压从不含糊,但对其科技人才从来都是张开怀抱。比如201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受邀的美国数学家中,近乎一半的数学家有着俄罗斯、或者东欧的背景。
提出问题不难,问题如何解决呢?
说真的,我也说不清。但我觉得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
如果拿出对领导的态度对科学家,那么可能会有利于改善科研环境。
如果拿出搞房地产的热情搞科研,那么可能会改善年轻科学家们的生存环境。
要知道美国为争夺人才可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为表达对俄罗斯鬼才数学家佩雷尔曼的敬意,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曾表示,只要佩雷尔曼将学术论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上,就能获得百万奖金。
但个性十足的佩雷尔曼理都没理(此君获得菲尔茨数学奖时也没去领奖),克雷数学研究所追上门,非要把奖金发给佩雷尔曼。然而佩雷尔曼觉得他们很烦,直接搬家避走。
中国要想和美国争夺顶级人才,必须比美国做得更好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