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不是中国的敌人,也不是中国的朋友!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1
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和欧盟是相互需要的。
中国需要欧盟,这个不用多说。在美国全力防范、打压、遏制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以经济利益为抓手,尽可能分化美国在国际社会组建反中意识形态联盟的努力,给中国争取更大的国际转圜空间。
欧盟同样需要中国。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对欧洲传统盟友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奉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之后,欧盟也需要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找到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定位。
2
但必须说明的是,欧盟在面对中国时,心态是极其复杂的。
欧盟面对中国时最大的心理矛盾在于——它们对于中国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非常看重,但在意识形态、种族和文化上,欧盟对中国又有根深蒂固的心里优越感,甚至是一种隐含的种族主义心理。
欧盟不仅想从中国发展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实际经济利益,同时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心里优越感,甚至幻想按照欧洲的价值观去改造中国,为此不惜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
我们必须承认,美欧作为核心西方国家,在种族、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天然地存在亲近感。
如果不是特朗普对欧洲盟友”弃之如敝履“,欧盟天然地希望跟美国加强合作与协调,甚至寻求建立对华统一战线。
从这个角度讲,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欧盟依然天然地认为,美国才是欧盟真正的朋友。
3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关系也面临重大调整。
如果说,中欧关系也有一个原则,我相信,应该是:“放弃幻想,突出合作,直面分歧,守住底线”。
“放弃幻想”的意思是说,在现阶段,既要清楚地看到,中欧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不存在根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也要清楚地看到,在现阶段,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欧盟的天然盟友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无论中欧合作如何开展,短期内,中国都不能幻想让欧盟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放弃对中国的心理优越感,也不能幻想欧盟会彻底放弃对中国崛起的抵制和防范心理,更不能幻想通过经贸合作能让欧盟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当然,上述事实并不妨碍中国和欧盟寻求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4
“突出合作”,应该成为接下来中欧关系的主轴。
中国和欧盟之间,由于不存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所以在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持续扩大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市场,对欧盟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很多方面,双方的经济也存在互补性,欧盟的技术和中国市场及制造能力,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持续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协调。欧洲因为传统原因,一直对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比较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在欧洲很多国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意识形态的政治议题。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是欧洲人心中的一个痛。在这一点上,反倒是中国表现得很负责任。欧盟如果希望继续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引领国际社会,必然需要中国的支持和配合。
——持续维护多边主义规则。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建立起了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都是这套体系的一部分。但特朗普上台后,因为其狭隘的国际观,开始有选择性地“退群”,实施所谓的“美国优先”政策。当前,对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多边体系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中国或者俄罗斯,而恰恰是来自于一个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政府。
——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合作。欧洲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手,这也是欧洲过去三百年在全世界享受着较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但在当前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欧洲明显落后于中美两国。在全球十大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中,中美基本平分秋色,而欧洲、日本和韩国已经明显落后了,这是欧洲心中的另外一个痛。
5
中欧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是毋庸置疑的,要让中欧之间建立起建设性的关系,就需要不断突出这些领域内的合作,扩大双方的利益融合点。
但是,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双方应该直面中欧关系中的分歧。
欧盟对中国的抱怨和要求包括:
——中国应扩大市场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
——中国应回应欧盟对于中国在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关切,包括香港和新疆问题等;
——中国不要寻求分化欧洲,比如通过“1+16”中国-中东欧峰会造成欧盟内部的分裂等;
——中国应遵循国际准则,不要在领土、经贸等双边纠纷中以大欺小。
6
相对来说,中国在中欧关系中基本处于守势。
目前,双方最敏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民主、人权等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在这个问题上,欧洲,特别是德国,从政治自由主义的西方传
统出发,认为对中国国内的民众具有某种道义上的责任感,进而认为自己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要求中国改变自己的某些政策。但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欧洲的这种干预政策,则展现出了一种“教师爷”式的傲慢与偏见。
更重要的是,中国认为自己在香港、新疆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欧盟在这些问题上指手画脚,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目前看,短期内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分歧将会持续存在。
一种现实的做法是,中国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在具体问题上回应欧盟的一些关切,并多做一些解释工作,争取一定程度的谅解。
不让意识形态分歧干扰中欧之间的务实合作,这是底线。
7
在中欧交往的过程中,从中国的角度,最重要的是让欧盟清楚:
——中国不干涉欧盟的内部事务,欧盟也不应该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特别是在香港、新疆等涉及中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欧盟应该保持克制,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不想输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但欧盟也不应该想着把欧盟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输出给中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8
但是,对于欧盟长期以来抱怨的中国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中国需要重视。
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自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作用,也能更好地在欧洲企业家、经济界寻找更多的“同路人”。
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甚至在这些问题上,可以对欧盟、日本做出更大的让步,降低美欧日建立反中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9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有所下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上升,目前正处在这种此消彼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双方最容易出现心态失衡、摩擦较多的阶段。
应该说,从近代以来,欧洲就从来没有经历过非西方文明国家,比欧洲更强大、更先进的局面,这种现实的转变带来的认知上的转变,是需要一个阶段去适应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可以尽可能低调一些,不要表达出对欧洲国家的轻视,不要去刺激欧洲国家,这个很重要。
10
归根到底,我们必须认识到,欧盟对于中国来说,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从中国外交中的定位来看,欧盟最恰当的定位是——合作伙伴。
既然是合作伙伴,当然是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需要竞争的地方竞争。
说到底,一个建设性的中欧关系还是需要彼此求同存异,并管控好分歧。
这不仅仅是中欧关系中的原则,本来也应该成为中美关系中的原则,只是因为特朗普政府采取了非常激进的对抗政策,目前中美关系处在一种非正常状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