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邹悦引争议:言论自由还是刻意为之?
原标题:央视主持人邹悦引争议:言论自由还是刻意为之?
文/江湖独白专栏

这是著名央视主持人邹悦的一句话,有人将他发布出来的一个言论划出来,因为与西方媒体故意丑化中国为开头,他讲到了不觉得。
在我看来,邹悦的这段话是对国内言论自由的一个警醒,从他长期接触外国言论的看法来说,他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大部分人只有在触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选择与其对抗,事实上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地改变,如何正确看待一件事,才是关键所在。

6月21日,央视英文频道主持人邹悦的一番言论,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特别是他所说的那句:“我不觉得西方媒体故意丑化中国”!
为什么他敢于站出来将这句话说出来?作为一名专业级的央视主持人,他的这句话激起千层浪,即便是后来他开始不断地解释,但是已经被人为地打上标签,他在替西方媒体开脱,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
听一个人的言论,应该从头到尾进行总结,先抑后扬和春秋写法只是一线之隔,更取决于一个人对事件的看法。
首先,邹悦从1993年开始从事主持,2003进入央视,一直工作到现在,他的工作环境能接触到更多的外国言论。

对比备受争议的第一句话,我更倾向于后面划重点的批判是西方商业性质决定的,坏消息才能吸引读者,这就让我联想到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文学作品到底是歌颂还是批判为主?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接触到的食物也不同,在舆论的斗争中最害怕的是盲从,是一句话将他人定下罪责来。
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一种摧毁,将自己的耳朵塞上棉签,拒绝听到任何不利的声音。

行业人对邹悦主持人的评价为行事低调,对工作热情饱满。多次受邀作为嘉宾出席各类大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他表示不是所有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就有兼听则明的说法,在网络时代,更需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将问题说出来,单纯就读者而言,是很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无法接受刺耳的声音。
翻看邹悦主持人的言论,可以看到他文学修养和见识大于很多人,细品之后才能得到特殊的感悟,这便是多听一点的好处。

有人艾特了@邹悦,并问道:“您意识到错了嘛?”
邹悦的这段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爱国不只一种方式,甚至爱国不该用一种方式。
其中他引用了君子群而不党的说法,有理有据地反驳了有心人的故意引战,只有阐述一遍对方的观点,说服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
在我看来,一味地批判和歌颂都进入狭隘的巷子之中,缺少了对真实情况的探索,任何一件事情均有好坏的影响,单纯只想要其中之一的感受,都只是在掩耳盗铃。

在真相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听一位先行者的言论,好过在偏执的状态下谈论,我越来越担心是否会成为“一言堂”,将所有的话语浓缩成一句话,“你不听我的,你就是错的?”
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进入到这个巷子中,他们听不到别人的话语,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宣判一个人的罪名,将问题归咎于他人,试图道义上的宣判者。
语言暴力比起肢体暴力,更加让人后怕,每当有不同于大众的言论出现,我都疑问是否有人故意引战,不考虑前因后果,直接判一个人为死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论,对于西方媒体是否故意丑化中国人这个问题,当我们认识到他们在故意丑化时,这是对一个人思维上的提升,而不是人云亦云,你一句我一句的指责。

“人一旦下了结论,就停止了思考。”
在看到众多媒体跟风抨击一个人时,这并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件,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就是在这似是而非的状态下进行,将自身的观点进行延伸,而不是站在道德层面进行说教,那是小孩子的玩意。
为什么要读书?
个人认为读书便是将前人的经验总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至于自身眼下的一亩三分地,更是要看到广阔无际的大海。
人一辈子都游不到知识的对岸,可是在游行的过程中,将尊重和思考化作船桨,才能游得更远。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个言论,讲到了“考试不应该有标准化,他是在选服从”、“建议高考取消英文”等多个适用的民生建议,证明他确实在为大众考虑。
一句话不能够成为一个人观点的开始,它需要长期言论的支持,任何人想利用一句话来攻击一个人,也应该留出多个层面的话题,一味地强调做好人,终究会变成坏人的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