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村民捡到一块破木板,十年后才得知:它是一道明朝圣旨
1972年雨后的清晨,赤脚医生王老头像往常一样,背着竹篓到武当山上采药,突然看见了一个被雨水冲开的小土包,里面竟露出一块精致的红色木板。
王老头心生好奇,扒开土包一看,发现这块木板足有1米见方,上面还刻着很多字以及漂亮的图案。王老头没有上过学,自然不认得上面的字,只当是山上道观里冲下来的旧物。
出于对神明的敬重,他特意将木板带回了家清洗干净,并摆放在堂屋的柜子上,时不时地还供上几炷香拜上一拜。就这样,这块木板在王老头家的案头上一呆就是十多年。
1983年,为了解决文物倒卖和流失的问题,全国开展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各地的文物专家纷纷上山下乡,寻找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
那时,武当山的文物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分组开展周边村子的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安排,文物干部老刘一行人负责在五龙宫附近的村落里挨家挨户寻访。
山脚下的住户稀松零散,山路坎坷难行。这天,老刘一行人走了一上午都没有什么收获,正巧来到王老头家,准备先讨杯水喝再做打算。
王老头家里平时没什么人来,一听是文物局干部想讨杯水喝,就热情地将他们迎进了家里,还特地端来一大壶上好的凉茶和一些吃食儿招待他们。
一杯凉茶下肚,老刘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开始和王老头闲聊起来,问他家里有没有古董之类的东西。王老头赶紧找来了家里保存已久的瓷罐子,说是早些年父亲曾给一个大户人家看病,作为报答,人家送给他的礼物。
老刘拿起瓷罐端详了一会儿,又还给了王老头,说道:“这个罐子年代并不久远,制作工艺也一般,应该是清末年间普通民谣里烧制出来的,瓷器还算不错,你留着好好保管吧。”
王老头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简单“哦”了一声。水也喝了,普查工作也做了,老刘一行人准备告别王老头,去下一户人家看看。
就在出门那一刻,老刘注意到了柜子上放着的那块木板。他走近一看,上面竟然刻着“圣旨”两个大字,除去上面的灰尘,居然还有诸多的小字。老刘当即觉得这块木板不简单,便立即询问王老头木板的来历。
听完王老头的讲述后,老刘拿起木板说道:“这可能是件珍贵的文物,我们需要带回去做进一步鉴定。”王老头一听,张大了嘴巴,想要回木板仔细看看,却被老刘避开了。
看着王老头一脸失落的样子,老刘宽慰道:“放心吧,如果是文物被国家回收了,我们会给你申请一些现金奖励的。”
随后,老刘一行人告别了王老头,马不停蹄地回到单位,对这块木板进行了鉴定。结果不出所料,这块木板距今已有600多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颁给武当山道观的一道圣旨。
这块木雕圣旨牌上宽下窄,上端为弧形,高约129厘米,宽113厘米。底板用千年银杏木制作而成,四周边框则是珍贵的杉木制作,边框上还雕刻着9条行龙。
而圣旨牌的表面是一层红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除了左上角有一块红漆脱落外,整体保存还算完好,上面所有的文字全是雕金而成。
经过历史考证,朱棣颁给武当山的这道圣旨,是不符合明朝圣旨规制的。因为明朝圣旨一般采用三种纹饰,分别是仙鹤纹、云纹和龙纹,而仙鹤纹一般用于颁给一品官员的圣旨上,云纹则用于颁给二品及以下官员的圣旨上,龙纹则是用于颁给皇族的圣旨之上的。
然而,这道颁给武当山道观的圣旨牌却破格使用了龙纹,另外,圣旨的内容不但明确了武当山道人必须要遵守的道观清规,还言明了道人触犯清规戒律后,要受到的惩罚。这些都足以证明永乐皇帝朱棣对道教的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称帝前,曾当过和尚,所以他在位期间,曾极力推崇佛教,兴修寺院,但作为继承者的朱棣为何会改弦易辙,极力推崇道教呢?
这就不得不从朱棣叛乱夺权时期说起,朱元璋死后,他的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推行了严格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首当其冲。朱棣对削藩大为不满,发动靖难之役,借机攻打建文帝。
在朱允炆与朱棣的军事对抗中,朱棣的实力远不如朱允炆。朱棣却在几次重要的战斗中以少胜多,实力不断得到壮大,而朱允炆在节节败退中下落不明,朱棣一举夺取皇权,迁都北京,改年号为永乐。
事后,将士们都说朱棣的胜利是神明保佑的结果。而当时民间都在极力信奉道教神武大帝,他是来自北方的战神,朱棣也是武将出身,称帝前的封地也正好在北方,这恰好成了朱棣为自己正名的依据。
朱棣登基以后,开始大肆宣扬神武大帝,为了支持道教的发展,他还按照故宫的规格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
而这些武当山古建筑用料极为考究,做工十分精良,配合那块漆木雕金圣旨牌,成了武当山道教繁荣及永乐时期推崇道教的最好佐证。
如今,这块明代《漆木雕金圣旨牌》收藏于武当山博物馆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而王老头作为这一文物的发现和上交者,也得到了文物局500元现金奖励和一面锦旗。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