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外孙与薄一波外孙女结婚,证婚人刘源致辞:我们要感谢一个人
那是2004年一个平凡的傍晚,毛主席的后人与刘少奇的后人相约在北京某大厦团聚。李讷与丈夫王景清相携而至,刚踏入大厅,便被等候多时的刘源一眼看见。刘源几步上前,亲自陪同李讷夫妇入座,口中不停叫着“姐姐”。
他几乎比李讷小了一轮,可因为两家往事,他一直把李敏和李讷两姐妹视作亲姐姐,两家往来非常密切。
两人正在交谈时,一阵匆匆脚步声打断他们的话头。
再向门口看去,就见李讷的独子王效芝风风火火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不忘大声解释道:“该打,该打,是我的错,北京的道路太堵了!”
刘源笑了,对着王效芝几个小辈,开玩笑般吐槽他们真是太忙了,一般都见不到他们人影儿。
孔冬梅说,刘源在他们面前,总是这般模样,显得特别放松、随便。
顿了顿,刘源话锋又一转,和李敏言道:“东梅他们都不相信我参加过您的婚礼,大姐,您还记得吗?我还给大家表演了节目呢!”
孔冬梅不服,与王效芝等小辈起哄道:“可照片上就是没有你呀!”
李敏的面上浮现一抹笑意,好似回忆起当时种种,说:“那个时候啊,他个头一丁点,就是排队拍照,也照不到他呀!”
在场之人瞬间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一会儿,年迈的王光美在女儿的搀扶下,缓缓走入大厅。
李敏与李讷姐妹急忙起身相迎,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等到王光美落座,两家的聚会正式开席。
众人纷纷问候彼此,两个特殊的家庭从另一种角度上,也算是象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难得的意义。
刘源和王效芝坐在一起,左一杯右一杯不停互敬着,他们的话题从先进武器性能,聊到台湾问题,仍未停止。
没过多久,两人的脸上就生出些许微醺汗液,孔冬梅刻意逮住两人酒话里的口误与言辞间的口齿不清,逗得大家又笑了一阵。
看着刘源与王效芝的亲密姿态,不禁叫人疑惑起来,两人明明差着辈分,为何关系如此亲昵?实际上,刘源亦是王效芝和他的夫人王伟的“红娘”。
由于种种缘故,王效芝始终未能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让李讷夫妇焦急不已。
某次,刘源带着王效芝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相中了一个和王效芝年纪相仿的小姑娘。
他特意叫来王效芝,介绍两人认识,希望他们能有所发展。
王效芝未曾辜负刘源的期望,很快与那个姑娘确立了恋爱关系。
这个姑娘即是薄一波的外孙女王伟。
两人举行婚礼时,专门请来既是长辈,又是“红娘”的刘源为他们证婚。
看着那一对琴瑟相谐的小夫妻,刘源说出这样一番话:大家在祝福新人的同时,也要感谢一个人,此人便是毛主席;没有毛主席等先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大家必须要力保先辈们的成功,避免他们的失败,当一名真正的好后代!
而刘源之所以说出如此话语,其实也和毛主席对小辈们的教导有关。
01,老父亲的教诲,儿女从未敢忘:毛主席常常叮嘱儿女“勿要搞特殊化”,儿女谨记心中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也是生活在父亲身边时间最长的孩子,她不仅享受到更多父爱,亦得到毛主席更多的管教与提点。
因为家庭背景,李讷渐渐生出有一点儿干部子女的傲气。
所幸,她在读大学后,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同父亲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毛主席对小女儿的进步十分高兴,特地回信鼓励了小女儿。
当然,日常生活中,毛主席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教导着儿女“勿要仗着父亲的身份,去搞特殊化”。
李讷读大学期间,依照毛主席的安排,与普通学生一样,住宿舍、吃食堂,每周六才有一次回家的机会。
某次,李讷被某些事耽搁,回家的时间晚了一些。毛主席的卫士李银桥担心李讷的安全,瞒着毛主席,派出专车去接李讷。
事情暴露后,毛主席把李银桥叫到跟前,狠狠批评了他一顿。
李银桥无比委屈,再三朝毛主席解释:“我真的就是害怕李讷走夜路不安全啊……”
毛主席瞪了李银桥一眼,严厉表示:“别的孩子能自己走夜路,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我说过,不许派车去接他们,你就要照办!叫他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李银桥不敢再次违背毛主席的“指示”,从此后,再没有为李讷开过什么“后门”。
有一年,李讷突发疾病,需做手术。
再加上她幼年时,出过医疗事故,针头埋在肉里,未曾取出,是以医生打算趁着此次手术,解决该问题。
毛主席得知后,很担心女儿,又无法像寻常父亲那样,到医院探望女儿,只好写了一封家书,鼓励女儿务必要用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病魔。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他告诉李讷:“念你……得病严重的时候,悲观袭来,信心有所动摇,这是意志不坚决的表现,我也常常会出现;病情好转了,心情自然会好转,世界观转变,豁然开朗……意志能战胜病情,一定要锻炼你的意志力……你以为如何?你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你再熬几天,就可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因为你的事情,我到现在还未入睡;不过此刻,我有些想睡了,心情舒畅不少……”
毛主席于信中附上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告诉李讷,诗里面即有意志。信的最后,毛主席不忘叮嘱李讷,大约十天后,她便能去广东过春节,并休养,和妈妈见面。他祝贺女儿胜利。
李讷将老父亲的教导谨记心中,哪怕后来遭遇再多磨难,也从未向组织发出任何请求,没有仗着身份,搞过特殊化。
02,哪怕生活再难,也不麻烦组织:即便婚姻受挫、生活艰难,李讷也从未想过利用父亲的“身份”为自己谋取什么
在李讷的人生中,早年婚姻不顺,无疑是她遭遇到的最大挫折之一。
毛主席明言说过,希望子女的未来伴侣不要找高干子女。
李讷的母亲没有办法,只能从民间为女儿物色对象。
她起先看中一个姓张的美院学子,可由于某些事情,此事未能成行。
之后,李讷到农村劳动锻炼,与北戴河中央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小徐偶然相识,产生了感情。
消息传到北京,遭到了李讷母亲的强烈反对。
李讷母亲不喜小徐的家庭背景,数次与固执的李讷吵架争执,到底还是未能改变李讷的决定。
李讷跳过母亲,直接托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希望父亲同意她与小徐的婚事。
知情人说,毛主席叫来送信的人,详细询问了小徐的情况。
当听到小徐是一个肯学习、爱劳动的服务员后,毛主席立马在李讷的报告上签了“同意”。
就这样,李讷在父亲的支持下,与小徐踏入婚姻殿堂,次年便生下二人唯一的儿子徐小宁。
然而,正如李讷母亲先前担忧那样,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婚后很快生出间隙,最后走向离婚,小徐去了铁道学院工作,李讷则带着孩子,回到北京生活。
她和儿子住在西郊一座四合院,如普通人一样,努力生活着。
家中的煤球需要李讷自己用板车去拉,日常所需食物亦都要李讷亲自排队去买。
徐小宁自小目睹母亲的辛苦,特别懂事,常常趁着课余时间,帮助母亲洗衣烧饭,为母亲减轻负担。
由于李讷的工资有限,故而他们母子两人都只有一条被子,半铺半盖,勉强过冬;他们只买一毛钱的肉,补充营养;甚至有时家中实在揭不开锅,还要贩卖旧书补贴家用。
如此日子,李讷和徐小宁一过就是近十年时间。
李银桥等人把李讷的艰难看在眼中,疼在心里。
尤其是李银桥,他不忍李讷继续这样孤单生活下去,生出要给李讷重新介绍对象的念头。
他劝说李讷:“还是组个家庭好啊,我给你找个男朋友吧!”
李讷沉默半晌,方叹了口气:“可我妈妈那样……又有谁肯找我啊!”
李银桥不愿轻易放弃,暗自物色许久,最终为李讷牵线了刘少奇原先的卫士王景清。
李讷和王景清结婚后,王光美得知这件事,大力称赞李银桥等人做得好,直呼看在毛主席的面上,理应帮助李讷。
而李讷的儿子徐小宁,则在此后,给自己改名,跟着继父王景清姓王,更名“效芝”,意为“效仿祖父毛润芝”。
03,继承先辈遗志,做一个平凡人:王效芝从小目睹母亲种种,亦将先辈教导放在心上,实现在行动中
对王效芝来说,和母亲李讷相依为命的那些年,不仅让他学会了独立自主,而且亦叫他在母亲的身上,看到了外祖父的教导: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要坚持平凡人生,不能搞一丁点儿特殊化。
同几位哥哥、姐姐相比,他可谓是毛主席后代里最低调的一位,名字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才为大众所知。
王效芝就读的学校是北京外事服务职业高中。
他的同学后来回忆说,第一天新生报道时, 别的同学皆在抓紧时间互相交谈,唯独当时又高又瘦的王效芝沉默寡言,一个人捧着一本《兵器知识》看得入迷。
这位同学凑到他面前,好奇问他:“你对兵器很有兴趣?”
王效芝的双眸立马闪过一丝亮光,一板一眼地回答:“是现代兵器工业……”
同学眨巴眨巴眼睛,又问:“那你了解核武器吗?”
王效芝点点头,谦虚答道:“知道一丁点,它包括原子弹、氢弹,用火箭当作投射工具,具有大规模杀伤力……”
这位同学听着他的科普,插了一句道:“现在咱们中国也有了核武器,也是有了一种强大军事威慑力量啊!”
王效芝很赞同:“对,可当下兵器发展速度过快,譬如而今最先进的中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中子辐射剂量就比一般核弹爆炸的能量大数十倍……”
他对现代兵器与世界战争及局势的侃侃而谈,令同学不禁对他刮目相看,悄悄感慨着:王效芝可真有点儿怪,在别的男生沉迷流行音乐与电子游戏等等的时候,醉心于兵器和军事知识。但这样的他,又有些许吸引人啊!
北京亚运会召开后,王效芝等同学去到亚运村实习。
他们将要举行一项“做床”技术比赛,每个服务生们都刻苦训练着自己,王效芝同样没有例外。
比赛当天,王效芝花费2分50秒完成任务,通过楼长挑剔地检验,获取第一名。
王效芝的同学说,那时,王效芝的家距离亚运村很远,他每天均要凌晨起床,在点点繁星的陪伴下,骑着自行车往亚运村赶。
但即便如此,王效芝亦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会默默检查完所有房间,最后一个归家。
有时,夜班缺人,王效芝还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选择连班。
所有师傅都对王效芝的表现赞叹不已,认为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也有人好奇过王效芝为何选择外事服务行业。
王效芝回答:“这是我的选择,也是妈妈同意的。中考前,我告诉妈妈,我的志向,妈妈说,你外祖父一生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你也应当效仿他老人家,当一名人民的服务员。”
王效芝从未忘却母亲的教诲,在外事服务行业一干即是许多年。
后来,他选择下海经商,低调沉稳地打理亲手创建的公司,得到更多人的称赞。他能说一口相当流利的英文,就算带着翻译助理,亦只是让助理帮忙做纪录罢了,与客户的交流,全由王效芝本人完成。
王效芝的生活尤为简单,他鲜少出席应酬,基本每天都按时归家。他告诉记者,他的童年环境比较特殊,因而他想尽最大努力为家人带去幸福,尤其是让他的女儿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
他在家中开辟花坛菜地,自己栽种些许蔬菜水果等等;一旦有朋友到家拜访,他就会亲自挽起袖子,采摘果实,下厨为朋友烹制美味。
王效芝还喜欢旅游,常常会给自己放个长假,带家人去外地游玩。
他调侃自己,说他是个业余导游,负责率领家人们玩个痛快。
除此外,王效芝从未忘却毛主席等先辈,常常带妻女回韶山祭祖,像母亲那般,给女儿们讲述先辈们的事迹,教导她们勿忘先辈们的叮嘱,延续红色革命精神,当一个有利于国家的平凡人!
参考资料:
《伟大领袖、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人生百味涌上心头》
《从伟人家书看干部子弟教育观——读伟大领袖写给女儿李讷的家书有感》
《人情贵在落魄时,看李银桥夫妇怎样关心李纳》
《伟大领袖小女儿李讷的婚事》
《王效芝同学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