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公安部长李震意外身亡,引起众人争议,周总理下令:彻查到底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10月22日上午,公安部众人陆陆续续进入了公安厅的会议室。
前两天会议上对于年终报告的内容,众人争论不休,甚至激动的拍起了桌子,为了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部长李震紧急叫停会议,约在今天上午继续讨论。
眼看着开会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部长李震还不见人影,副部长于桑坐不住了,准备出去寻找。
就在他刚刚起身,还未出门的前一秒,一个警员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嘴里大喊着:“李震部长身亡了!”
所有人都愣在了当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水管道里面的尸体
1973年的中国,技术还比较落后,大量的工业设施需要人工定期维护,尤其是下水管道这样很容易淤堵的地方,尸体被发现的当天上午,两位北京下水管道工人正在进行例行维护修缮。
据当时的工人回忆,两人顺着下水井口一下去,就闻到了一股非常刺鼻的味道,像是食物垃圾混合在一起,腐烂后所散发出来的恶臭味。
一开始两人并没有在意,因为这样的味道在下水管道里面是经常出现的,只以为是排水口那里又堵上了,导致气味发散不出去,赶忙加快脚步,打算尽快疏通排水口。
然而就在两人经过一个狭窄的转角时,其中一位管道工突然在拐角处看到了什么,大叫了一声,吓的瘫坐在地上。
另一个人被他吓了一跳,顺着他指的方向拿着手电筒照了过去,瞬间冷汗就下来了,在拐角处俨然是一个死人,恶臭就是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
发现尸体之后,两人立刻连滚带爬的跑了出去,立刻将这件事情报告了附近执勤的警察。机关大楼里面死了人,实在是兹事体大,警察来不及通知别人,赶忙跟着管道工人先去确认情况。
到了现场,他拿着手电筒往尸体的面庞上一照,整个人都惊呆了,因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公安厅最大的领导,时任中央公安部部长的李震。
这个消息实在太过可怕,他来不及细想,赶忙跑去通知了正在会议室的于桑等人,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值班警察一路上跑过来的时候慌慌张张,一看就是发生了大事,警察厅里面的人闻讯都聚集了过来,不过因为下水管道狭窄,人员全部下去过于拥挤,只有于桑、刘复之等经验老到的刑警干部,率先进入了现场。
于桑拿着手电筒,映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李震苍白的脸,因为下水管道的潮湿空气,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浮肿,发酵腐臭的味道充斥着整个管道,刺鼻而浓烈,熏得人鼻子眼睛都不舒服。
于桑对这位勤恳的上司很有好感,看见他的死亡,心里很不舒服,但出于职业素养,他还是忍耐住了心中的酸涩,戴上了手套和脚套,开始勘察现场。
此处位于下水管道的拐角处,狭窄而蔽塞,李震整个人保持着半跪半躺的状态,脖颈上拴着一条绳子,从脖颈处青紫的痕迹来看,死亡原因可能是窒息。
他当时身上穿着军装,衣服和鞋子都没有损坏的地方,于桑仔细的搜了搜,口袋里面除了一瓶安眠药,其他什么都没有。
得知消息迅速赶到的法医,对李震的尸体进行了详细的检测,确定体内拥有安眠药残留,同时并没有发现其他外伤,体内也没有其他有毒成分。按照目前的证据推断,李震很可能是自杀。
李震清华毕业,青年时期便是我党十分重要的高级革命将领,1955年更是被授予了开国少将称号,如今年纪轻又坐上了公检法的头把交椅,仕途已经达到了巅峰,为何如此想不开要自杀呢?所有人都不肯相信自杀的结论,就连周总理也认为此事可能有隐情。
首次调查
为了迅速查清真相,周总理命令副部长于桑带来公安骨干精锐组成调查小组,对李震案件进行全方位调查,决不可放过任何一丝蛛丝马迹,一定要还死者一个公道。
于桑不敢怠慢,带着整组几十号人,对现场以及李震临死前出入的几个场所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对案发前见过李震的人逐一审理,誓要找出其中的真相。
公安部门的人十分配合,所有涉案相关人员都接受了调查,哪怕是很少接触的门卫巡警也接受了仔细的查问。
然而经过盘查,这些人几乎都没有作案嫌疑,即使是李震的贴身秘书,也是在案发前一天正常下班回家的,拥有不在场证明,根本就没有作案的可能性。
难道真的是自杀?在调查了无数次依然没有新线索的于桑不由得心里打鼓。
调查三日后,所有的人员与证据都没有疑点,通通指向李震就是自杀。于桑即使心里不愿相信,也不能罔顾事实,继续浪费警力资源,只能将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周总理。
得知结果后,周总理沉默许久,吩咐通知公安厅所有人召开大会,公布案件详情。在大会上,于桑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对案件内容以及调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述,没有任何一个细节被落下。
然而即使如此,还是有大批人不肯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卫生部长刘湘屏,她与李震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同在太行山工作,具有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她看来,李震是一位非常严谨认真的同志,面对敌人的枪炮毫无畏惧,又怎么可能在和平年代,人生最辉煌的时刻自杀呢?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她表示自己曾看见于桑破坏现场,说不定于桑等人就是背后的真凶!
刘湘屏的话瞬间点燃了现场本就紧绷的情绪,一些也是军队出身的干部大声附和,嚷嚷着李震不是自杀,还怀疑于桑等人与此案有关。
刘湘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因为于桑他们前段时间才返回的公安厅,在工作上时因为理念不合,常与新调来的军队同事产生矛盾,李震也是军队新同事的一员。
对于刘湘屏的指控,于桑是一百个不乐意,表示自己是绝对不会伤害同志的,还说她是污蔑。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看着眼前的闹剧,本就身心俱惫的周总理感到更加疲惫,为了案件的公正性,也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周总理在现场宣布暂时革去于桑等人的职务,并将他们暂时关押起来,重新按照调查组进行调查。
周总理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不信任于桑等人,而是担心争吵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关押也是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等到案件查清,他们自然也就被放出来了。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二度调查
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周总理在组织这一次的调查小组时格外慎重,启用的都是当时的骨干成员,由北京司令吴忠担任组长,带领调查部长罗青长、组织部长郭玉峰,以及公安部门的施义之、刘湘屏等人重新调查此案。
如果该案真的是“他杀”,必定会牵扯到整个公检部门,到时候以这些人的职位应该很难处理,所以周总理还派遣华国锋全程参与案件调查,作为监督辅助。
刘湘屏等人急于找出他杀的证据,几乎在调查一开始,就展现出了“过于较真”的状态。他们先是审问了于桑初期调查时就已经询问过无数遍的李震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秘书,以及打扫他宿舍的卫生员与门口的警卫。
考虑到凶手也可能是李震不熟悉的人,他们这次还将审查范围扩大到整个公检法部门,不管是时常出差的民警,还是不常住在宿舍楼的老刑警,都成为了调查对象。
然而,不管他们怎么问,这些人的回答都没有任何相关的线索,也没有任何的破绽,更与李震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搭不上边。
在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华国锋也在另一边按照自己的节奏调查着案件。来到公安厅后,他并没有先翻开首次调查的案件报告,而是第一时间前往了案发现场。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刘湘屏提到的破坏现场的痕迹出现,而且李震死亡的种种特征,都在表明是自杀。
只有他使用的那条绳子是唯一的疑点,因为那条绳子就是警察厅最常见的挂窗帘的吊绳,不排除是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
严谨的华国锋并没有第一时间相信是自杀,而是继续按照线索来调查他杀的可能性。毕竟公安厅内部有太多的人认为是他杀,有怀疑就是有可能,即使证据都指向那一个结果,也要继续调查下去。
在刑事案件中,最大的线索往往不是现场,而是尸体,因为尸体上的致命伤才是案件的关键。考虑到不同的法医尸检会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华国锋请示周总理,从全国调来了各大警局的高精尖法医人才,对李震的尸体重新进行了检验。
为了避免串通的可能性,法医都是单独检验,且不知道死者是谁。很快,这些法医的报告就出来了,几乎没有一人认为是他杀,全部给出了自杀的结论。同时,李震的多次血液化验结果也出来了,里面的安眠药成分与现场药瓶中的一模一样。
面对如此鲜明的证据,刘湘屏等人不肯相信,依旧咬定是“他杀”。华国锋极有耐心,认真的听取每个人的意见,但当他让这些人拿出证据的时候,所有人都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来。
这些人冥顽不灵,华国锋没有办法,只能上报周总理,周总理又拿着调查结果报告给了毛主席。
自李震案件发生之后,毛主席十分重视,经常主动找到周总理询问情况。得知仍有大量同志怀疑李震是他杀,他认为不宜立刻结案,应该继续调查下去,直到所有人都同意案件结果为止。
毛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即使结果已经验证了无数次,但仍有人心存疑虑的话,就很容易对案件造成不必要的舆论,甚至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人心动荡。案件的结果重要,众人的认可更重要,所以案件还需调查,不能结案。
三度彻查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找到了华国锋,将组建新调查小组的事情交给了他。华国锋明白,此案不能继续再拖了,必须尽快的平息公安部门的混乱。
考虑到之前的案件小组成员就已经是中坚力量了,他们并没有打散重组,而是增加了杨贵、祝家耀两人,并任命杨贵为新的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次调查事宜。
杨贵是党龄超过三十年的老党员了,不仅做过地方工作,还有着一定的刑侦调查经验。他这次并没有采用前面的调查形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假设李震就是“他杀”,通过验证所有的他杀方案是否可行,来反推李震“是不是”他杀。
比起之前的调查,杨贵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复杂而艰巨的,需要满足的条件也需要精密的构思策划,所消耗的精力比之前要多得多。
不过,他的新思路确实带来了新的收获,在排查了所有的他杀方案,怎么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个可能,那就是自杀。
不管是顺着线索调查,还是反推验证他杀可能性,都充分的表明了李震就是自杀。调查结束后,周总理再次召开全体会议,并在会议上宣布了第三次调查的结果。
果不其然,刘湘屏等人仍然不肯接受结果,即使铁证就摆在眼前,依然认为李震不是自杀。周总理实事求是,虽然尊重了他们的意见,却还是按照调查结果释放了无辜的于桑等人。
事情到了这里,其实已不再是李震案件的问题,而是公安部门新旧两派之间的冲突激化导致的矛盾与不合,这是调查结果无法解决的,也是周总理最头疼的地方。
此案件历经多次调查,获得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一众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因为李震是公安部的部长,是重要的公检法领导,更是因为他是我党优秀的革命战士。
时至今日,李震的自杀案件仍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但不管李震究竟为何自杀,他在革命时期对于党和国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的功绩,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