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读书--知行合一,化于无形

编后记

作者 :梁实秋 2016-05-23 00:00:00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评论

  梁实秋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一切诸如清丽隽永简洁深遽独具风采之类的评语,都不足以对它评头品足,它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台湾著名图书评论家龙应台问她的妈妈最爱读谁的书,妈妈毫不含糊地回答:“梁实秋。”龙应台惊喜道:“妈妈真识货!”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北京人,祖籍浙江余杭,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15年至1923年就学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为新月社主要成员。1949年去台湾,执教于台湾南北数所大学,直至65岁退休专事写作。梁实秋在四川的友人蒋子奇曾给梁相面说他“一身傲骨,断难仕进”。的确,梁实秋一生大都缩在书斋小楼,与世无争,埋头学问,以写作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他宣称:“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UCF曹操读书网

  人们喜欢赞美积极乐观的人生,可是一个情感丰富学识渊博的天才,却往往更多地体认到生命的悲剧意识,尤其当他身陷不遇之境时更是如此。透过梁实秋钻入学海不知老之将至的表层,我们更深地觉察到他人生的秋的精神——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人生的孤独感和人生如寄——“天地者万物之逆旗”的苦闷终生萦绕在他的怀抱。伴随他后半生近四十年生涯的更是解不断的乡愁,“千里做远客,五更思故乡”,北国青枣于他最相思,愈近晚年思乡愈切。无数遍吟咏杜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海峡阻隔,不能与一双儿女相聚,洒过无数相思的泪水:UCF曹操读书网

  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UCF曹操读书网

  这是他写下的相思。UCF曹操读书网

  秋的天空奇怪而高,秋的山川寂寥而肃杀。可是,秋天是收割的季节,硕果累累挂满枝头,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在蓝天白云之下那么令人喜爱。梁实秋用他的生命垒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UCF曹操读书网

  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着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一百二十四册《世界名人传》。编成三十多种英汉字典和数十种英语教材。还着有《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秋室杂文》《实秋杂文》《实秋文存》UCF曹操读书网

  《槐园梦忆》……UCF曹操读书网

  肃杀的氛围,不复他求的冷漠加上金灿灿一片累累硕果,谱成梁实秋雄壮的人生秋歌。我们只从这曲秋歌里撷取一个音符献给读者去各自品尝。UCF曹操读书网

  编选者UCF曹操读书网

UCF曹操读书网

上一篇:《高老庄》后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 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    如果您也觉得《搜神后记》还不错的话请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哦!您还可以复制本书的网址分享给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们与他们一起分享!...

    2020-04-27 18:36:54
  •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后记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后记

    前世因人陷害,一世蹉跎!受尽世人冷眼,未老鬓发白!重回过去,我要改天换地,我命由我不由天!看一个前世在官场之中遭人陷害之人,如何走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书记人生……...

    2020-02-25 18:45:48
  • 胡歌翻牌医护粉丝:老婆这个名字先借给你,疫情过后记得还我
    胡歌翻牌医护粉丝:老婆这个名字先借给你,疫情过后记得还我

    今天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新闻说胡歌老婆这件事情,进去一看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前几天一位网名叫“提灯的曾pongpong”的武汉护士发了一条微博,博文是:&ldq...

    2020-02-18 12:08:44
  • 肖清和</p>无崖子<p>: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比论文本身更震撼
    肖清和</p>无崖子<p>: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比论文本身更震撼

    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比论文本身更震撼 又到了研究生论文答辩的高峰季节。每次收到论文,我习惯首先看的,是最后面的作者后记。假如写得真诚、精彩,那是比论文本身更好看的篇章,因为你从文字背后,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 人 ,他在这个时代中的心路历程。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最后考入北大。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我...

    2020-02-03 05:40:41
  •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陈世骧教授有一次对我说:“中国文学的好处在诗,不在小说。”有人认为陈先生不够重视现代中国文学。其实我们的过去这样悠长杰出,大可不必为了最近几十年来的这点成就斤斤较量。反正他是指传统的诗与小说,大概没有疑义。  当然他是对的。就连我这最不多愁善感的人,也常在旧诗里看到一两句切合自己的际遇心情,不过是些世俗的悲欢得失,诗上竟会有,简直就像是为我写的,或是我自己写的——不过写不出——使人千载之下感激震动,像流行歌偶有个喜欢的调子,老在头上心上蒙回不已。旧诗的深广可想而知。词的世界就仿佛较小,较窒息。  旧小说好...

    2016-05-22 00:00:00
  • 谈看书后记
    谈看书后记

    上次谈看书,提到《叛舰喋血记》,稿子寄出不久就看见新出的一部画册式的大书《布莱船长与克利斯青先生》,李察浩(Hough)着,刊有其他著作名单,看来似乎对英国海军史特别有研究。自序里面说写这本书,得到当今皇夫一爱一丁堡公爵的帮助。叛舰逃往辟坎岛,这小岛现代也还是在轮船航线外,无法去,他是坐女皇的游艇去的。前记美国名小说家密契纳与夏威夷大学戴教授合着一文,替船长翻案,这本书又替大副翻案。这些书我明知陈谷子烂芝麻,“只可自治悦”,但是不能不再补写一篇,不然冤枉了好人。  原来这辟坎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位置在热...

    2016-05-10 00:00:00
  • 文化苦旅:后记
    文化苦旅:后记

    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这个颇具规格的学报在英译中把《文化苦旅》简称为CPAT,原来他们对它的全译是CulturalPerplexityinAgonizedTravel,似乎略嫌重涩,什么时候很想请英语专家再斟酌一下。)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后来曾到武汉打听,得知这所大...

    2016-02-14 00:00:00
  • 《高老庄》后记
    《高老庄》后记

    今年我将出版我的文集,一共是十四卷,没有包括过去的《废都》和现在完成的《高老庄》。设计封面的曹刚先生在每一卷上以一个字做装饰,他选用了“大风  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的诗,二十三个字。瞬间的感觉里,我立即知道我的一生是会能写出二十三卷书的。《高老庄》应该为第十六卷,也就是我在这个世纪的最后一部长篇。  在世纪之末写完《高老庄》,我已经是很中年的人了。人是有本命年的,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本命年里莫不是恐慌惧怕,同样,天地运动也有它的周期性,过去的世纪之末景象如何,我们...

    2016-02-13 00:00:00
  • 《梅花》后记
    《梅花》后记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偶然翻阅卷前的序,后面记着一九二四年二月;算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无隅的死更在前一年。这篇序写成后,曾载在《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那时即使有人看过,现在也该早已忘怀了吧?无隅的棺木听说还停在上海某处;但日月去得这样快,五年来人事代谢,即在无隅的亲友,他的名字也已有点模糊了吧?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寂寞了。我与无隅末次聚会,是在上海西门三德里(?)一个楼上。那时他在美术专...

    2016-02-08 00:00:00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