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投敌、鼓吹脱钩、煽动对立,这个汉奸为何如此凶狠?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用约五分之一的篇幅写了一个卖国贼——中行说,西汉初年的大汉奸。
他投敌后,比匈奴人还凶狠:鼓动匈奴对汉朝更强硬、反对匈奴汉化、挑动民族对立、鼓吹汉匈在经济上“脱钩”,甚至指导侵略者哪里最容易抢。
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匈奴多次进犯,差点儿打进长安城……
区区一个随“翁主”远嫁的宦官,为何有如此之大的破坏力?
文 | 陈忠海
编辑 |李雪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带着情绪上岗,挑拨是非
西汉初年,国力尚弱。
在北方,匈奴渐强,分布广泛、机动性极强,频频来犯。
此时,汉帝国综合国力虽远高于匈奴,但是还不足以一蹴而就地征服外敌。
甘肃敦煌的一处壁画,描绘了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前往西域的情景。图|视觉中国
于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直至汉武帝继位,汉朝采取的是和亲政策,通常选一名“翁主”嫁给匈奴单于。【注: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也称王主,即后代的郡主。】
这一时期,至少有过8次和亲:
时间 | 汉皇帝 | 翁主 | 匈奴单于 |
前200年 | 汉高祖 | 宗室女 | 冒顿单于 |
前192年 | 汉惠帝 | 宗室女 | 冒顿单于 |
前176年 | 汉文帝 | 宗室女 | 冒顿单于 |
前174年 | 汉文帝 | 宗室女 | 老上单于 |
前160年 | 汉文帝 | 宗室女 | 军臣单于 |
前156年 | 汉景帝 | 宗室女 | 军臣单于 |
前155年 | 汉景帝 | 宗室女 | 军臣单于 |
前152年 | 汉景帝 | 宗室女 | 军臣单于 |
资料来源于《汉书》。
这种和亲不太光彩,都有些被迫和无奈。随“翁主”远嫁的婢女、宦官,完成护送任务后,就留在匈奴服侍“翁主”。
匈奴生活条件自然比不得长安,这种差事不仅是辛苦,而且极其凶险,一旦双方翻脸,留下的人就成了人质,随时有性命之忧。
在公元前174年的这次和亲中,一个名叫中行说(音zhōngháng yuè,中行是复姓)的人被选中。他不想去,反复请求,但朝廷不予理会,坚持让他随行。【注:出自《史记·匈奴列传》,“说不行,汉强使之。”】
对此,流传至今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中行说“混”得比较差,摊了上这种“倒霉差事”;二是中行说跟被护着的“翁主”有特殊关系。史书对中行说的来历记述得很简略,只说他是“宦者燕人”,也许中行说原来就是服侍这名宗室女或其父亲的宦官。
无论如何,中行说最终还是随着和亲的队伍去了匈奴。
中行说的角色挺重要,相当于和亲团团长和“翁主”的师傅。【注:《史记》记载,“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傅”另有“附属”之意。】
远离故土,来到茫茫大漠,周围全是陌生面孔,一个通常只有十几岁、从小娇生惯养的“翁主”,内心一定充满了恐惧,遇事需要有人帮助拿主意。此外,和亲目的是搞好双边关系,加强理解、促进交流。把人嫁过去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事需要沟通协调。
这两点就是中行说此行的使命。
然而,这位中行团长一到匈奴马上就叛变投敌了——主动向单于表示效忠,并受到了重视和厚待。【注:出自《史记·匈奴列传》,“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
匈奴战力虽猛,但毕竟自身只有100多万人口,与十几倍于己的汉朝相比,实力仍然很弱小,对大汉朝还是仰视的。
这时,中行说对单于说:“不要怕他们,他们没什么。”他教唆对方:“今后对汉朝要硬起来,腰杆子要挺起来!”
汉朝送往匈奴的公文,起头通常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写在一尺一寸长的诏板上,俗称“尺一”。
中行说给单于出主意,做一个一尺二寸长的“尺二”,上面的印章也比汉朝皇帝的大,抬头写上“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不仅要平起平坐,还要比你高!
阻止匈奴学习汉朝先进文明
只在形式上争高低,倒也没什么。
中行说再次说服单于,匈奴人当时最重的事就是赶紧结束不断汉化的状况。
陕西榆林靖边匈奴故都统万城遗址。图|图虫创意
公元前3世纪匈奴族兴起于北方,至此不过100多年,总体上仍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而汉族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封建时代,在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生产水平方面都远远超过匈奴族。
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族学习汉王朝的方方面面是大势所趋,对匈奴族自身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为解决匈奴犯边问题,汉朝也意识到推进汉匈融合是一项重要措施,贾谊等人此时正在推行“三表五饵”等措施,目的就是促进民族团结。【注:“三表五饵”,西汉贾谊针对北方匈奴问题提出的防御策略,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完全制止匈奴侵扰,因而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
“三表”指“立信义、爱人之状、好人之技”;
“五饵”指“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亲近安抚”。
中行说反对“三反五饵”,反对匈奴人向汉族学习。
比如,匈奴人平时“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生活条件很差,非常喜欢汉朝饮食和精美的服饰。
但是,中行说提出,汉朝丝织品虽然外观华丽而且有御寒作用,却不适合匈奴的生活环境,尤其不适合骑射作战,在草地、树丛中奔驰时又容易撕裂,而匈奴人穿的动物皮毛却非常耐用,穿着在树丛、草地中奔跑也很结实。
匈奴使者到汉朝,汉朝大摆宴席,把美味佳肴都拿出来迎接远朋。使者品尝后非常满意,回来大赞其好。
中行说提出,匈奴人生活环境恶劣,又迁徙不定,以肉食为主可以增强体质,从而保持骁勇善战,如果接受汉朝的饮食文化,战斗力就会下降。
类似这样的事不少,中行说竭力推崇匈奴、贬低汉朝。由于他本人来自汉朝,所以有更大的说服力,不少匈奴人相信了。【注: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鼓吹经济脱钩,煽动民族对立
中行说还提出,匈奴族在经济上要摆脱对汉族的依赖,与汉族彻底“脱钩”。
匈奴是游牧民族,汉朝以农耕为主,这两种经济形态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经济往来本出自各自所需,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完全可以双赢。
但在中行说看来,经济上的关系太密切,就让匈奴对汉朝产生了依赖。他鼓吹,草原上到处都是宝,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跟汉朝彻底“脱钩”也不影响匈奴人的自身发展。
匈奴人在管理经济方面也十分原始,就连最基本的统计、会计等知识也没有,中行说就“手把手”地教他们以摆脱汉朝影响。
(《史记·匈奴列传》:“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
此时,汉匈和亲仍在继续,平时也有一些汉朝使者来匈奴这里。每逢此时,中行说总是故意挑起话题,让匈奴人对汉朝进一步产生反感,激化双方矛盾。
一次,汉使到来,中行说有意把话题扯到如何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汉文化有尊老的传统,主张好东西要留给老人,而匈奴人刚好相反,认为老年人体弱不能作战,所以好东西都由年轻力壮者享用。
汉使说:“你们匈奴族‘贱老’,这一点不好。”
中行说马上说:“汉朝风俗,有当兵守卫边疆的,出发时他们的父母难道不是省下来好吃的食物给出行者路上吃吗?”
汉使说:“是这样的。”
中行说说:“匈奴人知道战争胜负才是大事,年老体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把那些肥美的食物给壮健的人,这是为了保卫自己,只有这样父亲、儿子才能长久地相互保护,怎么能说匈奴人‘贱老’呢?”
匈奴人听了,觉得汉族人太虚伪。
还有一次,汉使说:“你们匈奴人不讲伦理,父亲死后,儿子竟然娶后母做妻子;兄弟死后,活着的兄弟可以把死者的妻子娶做自己的妻子。”
中行说反驳:“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们的妻子,这是怕种族消失。匈奴看起来伦常混乱,却保全了本族子孙。汉族人虽假装正派,不娶他父兄的妻子做妻子,可彼此间亲属关系却越来越淡。”
汉使还想多做一些解释,中行说立马打断:“汉使就不要解释了,你们只想着输送给匈奴的物资数量足、质量好就行!”
(《史记·匈奴列传》:“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曰:‘……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
中行说专挑敏感话题,引导汉使说出一些伤害匈奴人自尊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让匈奴人觉得汉人无礼,煽动对立。
鼓动匈奴侵略,制造细菌战
中行说利用老上单于的信任,不断向其献策,鼓动其向汉朝发起主动进攻。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不分白天黑夜地指导后者,告诉他应该重点进攻哪里、哪里最好抢。【注:出自《史记·匈奴列传》,“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
于是,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冬天,老上单于背弃和亲政策,挥兵14万直抵彭阳,先锋部队放火焚烧了汉朝的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逼近关中。
汉文帝不得不调集十万骑兵和其他众多部队守卫关中。老上单于畏惧汉军人数众多,并不敢直接进攻长安,但在塞内抢掠了一个多月才撤退。
此后数年,匈奴每年都进犯内地,偷袭抢掠了云中、辽东等郡,每年被杀和被掠走的人口在万人以上。
前160年(汉文帝后元四年),老上单于死了,儿子军臣单于继位,中行说又效力于军臣单于,并仍受重用。
军臣单于对汉朝更强硬,继位后没多久就率兵大举南下,掠夺了大量人口和财物。汉朝的报警烽火一度烧到甘泉宫(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南25公里),与长安近在咫尺。
关中震动,长安一日三惊。
中行说死于何年,史书没有确切记载,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甚至延续到了汉武帝早期。
汉武帝在著名的《轮台诏》中讲了一件事:匈奴听说汉朝军队来了,就让巫师把羊、牛埋在汉军所经过的各条道道上,在水里也预先埋下牛羊尸体,用来诅咒汉军。【注:出自刘彻《轮台诏》,“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
一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诅咒,更是利用动物尸体所产生的病毒发动的“细菌战”。如果属实,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第一次细菌战。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年仅25岁就病逝了,有人推测与这样的细菌战有关。
虽然是推测,但不少人仍然将其与中行说联系起来,因为这种“高智商”又灭绝人性的主意,恐怕只有中行说这个大汉奸能想出来。
匈奴族在西汉初年盛极一时,之后便衰落下去,到东汉时期,一部分匈奴族内迁,依附东汉朝廷,加快了与汉族的融合,最终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而中行说作为汉奸“鼻祖”遗臭万年。
在他之前,刘邦分封的燕王卢绾曾携家人奔走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在他之后,还有赵信、李广利等人。
不过,与其他人相比,中行说卖国求荣的行为显然更恶劣、破坏力更大——他并非因战败被俘等原因才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主动卖身投靠;利用自己身份和熟悉故土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向汉朝发起攻击,手段凶狠,且个个击中要害。
这样的败类,以后的朝代也陆续出现过,他们都是破坏祖国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罪人,必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遭唾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