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读书--知行合一,化于无形

对三孩政策的几点感受!

作者 :正文注明 2021-05-31 18:57:59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评论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1)新华社的通稿标题很长,但大家不妨留个心,细细体会一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
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单从标题看,5月31日的会议其实有两大议题:

第一,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

第二,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稍微理解一下,第一件事情,是讲在整个“十四五”规划期间(2021年-2025年),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围绕这个问题,有关部门肯定汇总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举措,这一次先听取汇报,给一些反馈,后续完善、优化后,各部门分头执行;第二件事情,是讲中央已经做出了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这一次审议通过,马上就要付诸实施了,全国各地、各部门很快就要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

很多媒体归纳出的所谓三孩政策,其实是第二件事情的一部分。

但三孩政策确实简单、易懂,容易抓住大家的眼球。

不过,媒体、专家还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和精神,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要以偏概全。

2)三孩政策的新闻瞬间刷屏,这个也很正常。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关注度一定会非常高。

在“明叔杂谈”读者群里,我也看到了各种讨论,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对政策的理解明显存在偏差,比如有人说:

——一孩都养不起,出台三孩生育政策有什么用?

——三孩政策就是为富人量身打造的,跟穷人没关系;

——三孩政策就是要割普通人韭菜等。

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很多人对三孩政策的讨论,往往夹杂着一些更复杂的情绪:

——有人对历史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基层野蛮执法的记忆非常深刻,于是借由这次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进行冷嘲热讽。

实际上,计划生育政策跟任何其他政策一样,不可能一项政策永远适用。此一时,彼一时。当年为了避免中国人口爆炸,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针对人口出生率过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都是正常的。

——有人对居高不下的生活、养育孩子的成本和压力感到不满。

——有人对中国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不满等。

我一直呼吁,对一个政策的讨论,还是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理性的原则,如果夹杂了太多的情绪,纯粹是为了发泄,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需要解决的,但不要借由“三孩政策”来发泄,因为这会导致对三孩政策的讨论失焦。

3)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和相应的人口政策,在中国具有高度的社会关注性。

在这里面,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人口政策必须做到相对科学、人口政策必须做到相对公平。

对于人口政策,我个人整体是比较信任有关部门的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的。

我一贯相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中国,任何一项重大政策出台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调研、讨论、论证、修改,都有大量专业人士的参与。

我们作为普通人,拍拍脑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形成国家政策,一定要相对科学和相对公平。

4)接下来说说我对三孩政策的一些粗浅理解。

就我理解,国家出台三孩政策,根本原因还是从人口普查中看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三孩政策就是应对举措之一。

对于中国来说,既要避免人口爆炸式增长,也要避免人口断崖式下跌。

现有的人口政策,依然是要在避免人口过快增长和避免人口过快下跌之间努力达成一种平衡。

总的来说,一方面,中国人口出生率过低,这是明显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适当提高民众的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率,这是三孩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口问题,不是简单的出生率太低的问题,还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有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等问题。

所以,对于人口问题,肯定还是全面考虑、综合施策。

5)三孩政策,是让有需要的家庭可以生三孩,从而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而不是强制生三孩。

所谓“我一孩都没有生,三孩政策有什么用”的观点,有失偏颇。跟你无关的政策,并非都是无用的政策。

三孩政策的本意是适度鼓励生育,而鼓励生育,除了放开三胎,降低一胎、二胎的生育成本,提高大家生一胎、生二胎的生育意愿,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我相信,在出台三孩政策的同时,如何提高大家生一胎、生二胎的政策,肯定也在积极考虑当中,这本来就是应对人口问题的客观要求。

6)至于有人说,国家鼓励生孩子,就是要割韭菜,这个观点也很极端。

很多人对生活成本和压力上升感到不满,产生了一种消极对抗的心态。

无论是所谓的“拒绝生育”,还是最近流行的“躺平学”,都是这种消极对抗心理的一种体现。

生育,既是个人和家庭的需求,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国家的角度,需要出台合适的政策,让想生孩子的人和家庭,能生育一定数量的孩子,保持人口出生率在相对合理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就个人和家庭来说,生不生孩子,完全是个人选择。

历史上国家有强制计划生育政策,那是特殊年代面对中国人口爆炸、失控风险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猛药”政策。

今后,中国绝对不可能出台所谓的强制生育政策,YY强制生育政策并对此进行批判的人,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7)从常识出发,三孩政策并非是为富人专门定制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往往是最富的人和最穷的人生育率相对高一些。对于富人来说,可以不考虑生育成本的问题,因为成本高低对富人都没有影响。对于穷人来说,同样不太考虑生育成本的问题,因为不管成本高低最后都会因为家庭条件弄成低成本。

三孩政策,本意是让一部分有生育意愿的人可以生三孩,至于最后到底哪些家庭、哪些地区生三孩比较多,还需要观察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

但确实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收入水平的差异,让生三孩事实上成为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特权”,这就违反了人口政策中的“相对公平”原则。

8)我个人觉得,如果要提高生育率,关键还是要提高大家生一胎、生二胎的意愿,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生三胎的人毕竟是少数。

要提高大家的生育意愿,关键还是要降低生育和养育的成本,这就需要更精细化的税收、入托、入学、医疗等配套政策。

这个大方向,大家应该都有共识,但具体实施什么样的政策,还需要讨论、论证。

9)全社会关注人口问题,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会形成决策的紧迫性,也会倒逼决策更加科学。

不好的地方是人多嘴杂。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总体上,人口政策一定要做到“相对科学”和“相对公平”。

10)像人口政策这样的重大问题,中国一直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总是一边往前走,一边探索,一边评估,一边调整。

三孩政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政策,后续肯定还会有更多跟人口相关的政策出台。

中国相对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接下来中国通过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些西方媒体炒作中国人口问题,不过是他们一贯唱衰中国立场的最新延续。跟他们过去几十年对中国的各种解读和研判一样,到最后都会被证明是错的。

相关文章

  • 美对华政策从“接触”转向“遏制”,大国博弈日渐明朗化!
    美对华政策从“接触”转向“遏制”,大国博弈日渐明朗化!

    作者: 明叔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微信ID:laomingdashu美国当地时间5月26日,拜登政府负责亚太政策的最高官员库尔特·坎贝尔,在参加斯坦福大学一场研讨会上表示,美中关系的“接触”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进入“竞争”时代。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历史上就存在“接触”(engagement)和“遏制”(containment)两种选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遏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从1972年之后,中美和解,到1979年中美建交,过去近50年,“接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

    2021-05-30 10:58:16
  • 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来源微信公众号:补壹刀已获转载授权作者:刀剑笑美中“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26日,白宫“亚太政策最高官员”库尔特·坎贝尔的一句对华政策表态,引爆国际舆论。这被解读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官方定性,蕴含“重磅信息”。同一天,拜登要求美国情报部门展开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美欧举行首次高层中国对话......同步曝出来的这些信息,“印证”着一些媒体对美国对华政策官宣的负面解读:美方这次不只嘴上说说,也在付诸实施。但就在这三则消息引起猜测的同时,26日中美负责贸易谈判的官员通话,双方对外公告的...

    2021-05-30 06:59:23
  • 补壹刀: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补壹刀: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26日,白宫“亚太政策最高官员”库尔特·坎贝尔的一句对华政策表态,引爆国际舆论。这被解读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官方定性,蕴含“重磅信息”。同一天,拜登要求美国情报部门展开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美欧举行首次高层中国对话……同步曝出来的这些信息,“印证”着一些媒体对美国对华政策官宣的负面解读:美方这次不只嘴上说说,也在付诸实施。但就在这三则消息引起猜测的同时,26日中美负责贸易谈判的官员通话,双方对外公告的调子也表现出“难得的一致”。这又让今天有关中美关系前景的分析复杂化了。那么,过去24小时内围...

    2021-05-28 18:18:21
  • 英国考虑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海外政策
    英国考虑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海外政策

    创头条编译 英国《每日电讯报》周四(5月27日)报道称,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正在考虑对来自污染行业的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碳税最初将针对重工业,如炼钢,但是未来可能将扩展至农业(二氧化碳的一个主要排放源)。此举将保护英国农民,让他们免受外国竞争对手碾压。编译:邓桂华。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邮箱:dengguihua@ctoutiao.com原文——UK’s...

    2021-05-28 16:06:40
  • 2500亿美元《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通过参议院辩论|海外政策
    2500亿美元《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通过参议院辩论|海外政策

    创头条编译 周四(5月27日),美国参议员以68票赞成、30票反对的投票结果结束了对2500亿美元《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USICA)的辩论,朝这项法案的最终表决迈近了一步。这项由参议院民主党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Schumer)联合起草的法案旨在提高美国与中国科技竞争的能力。舒默表示,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支出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不及中国在这方面支出的一半。法案将授权约1...

    2021-05-28 13:15:31
  • 美国宣海上风电开发计划,可提供19吉瓦清洁能源|海外政策
    美国宣海上风电开发计划,可提供19吉瓦清洁能源|海外政策

    创头条编译 拜登政府周二(5月25日)表示,计划在未来四年批准十几个海上风能项目,推动美国新兴的海上风能行业发展,并且表示将开放加州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用于此项开发。此举是实现拜登设下的“到2030年部署30吉瓦海上风能”目标的关键一步。30吉瓦足以为1000万户家庭供电。为应对气候变化,拜登政府制定了一个更广泛的计划,目标是到2035年让美国电力部门脱碳,到2050让整个美国经济脱碳。美国内政部下属...

    2021-05-26 16:23:11
  • 英国拨款1.67亿英镑资助清洁科技项目|海外政策
    英国拨款1.67亿英镑资助清洁科技项目|海外政策

    创头条编译 英国政府周一(5月23日)宣布,将提供1.67亿英镑(2.36亿美元)资助,加快重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和能源效率项目开展,帮助英国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这些技术包括氢燃料、碳捕集与封存、重工业(包括制造业、钢铁、能源和废物)脱碳解决方案。英国政府表示,这笔资金将奖励给英国创新者、企业、学者和重工业,将帮助创造6万个工作岗位。“今天宣布的大规模现金资助针对我们国家污染最严重的行...

    2021-05-24 21:22:10
  • 美国公布交通基建法案,未来5年3000亿美元投资地面交通|海外政策
    美国公布交通基建法案,未来5年3000亿美元投资地面交通|海外政策

    创头条编译 美国参议院环境与公共工程委员会在上周末公布了一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授权将未来五年对高速公路、道路和桥梁项目的投资增加34%至3000亿美元左右。这项立法得到参议院两党议员的支持,旨在改善美国交通基础设施。此前的授权在2020年到期,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为期一年的延长法案,该法案将于今年9月到期。“这项全面的两党立法不仅将帮助我们重建和修复美国的地面运输系统,还将帮助我们建设新的交...

    2021-05-24 15:41:17
  • 萌探探探案什么时候开播 萌探探探案在哪个平台几点播出
    萌探探探案什么时候开播 萌探探探案在哪个平台几点播出

    现在有很多演员和歌手都会参加综艺节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曝光机会,也很容易拉到路人缘。最近一个综艺节目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名字叫做萌探探探案。萌探探探案什么时候开播呢?这个综艺是在哪个平台播出?又是几点播出的呢?小编今天就来揭秘一下。 萌探探探案什么时候开播 萌探探探案的导演是吴彤,吴彤是浙江卫视力捧的...

    2021-05-23 21:01:16
  • 关于袁隆平去世的几点思考!
    关于袁隆平去世的几点思考!

    作者: 明叔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微信ID:laomingdashu1)袁老可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几个人之一了,而且不仅知名度高,好评度也很高。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对我们每个人、对中国、对世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袁老去世的消息传来,我看到长沙群众街头自发告别,高喊口号,这很赞。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要追星就追袁老这样真正的“明星”,而不是娱乐明星,尤其是年轻人,追星背后体现的是“三观”,是价值导向。3)对于袁老的贡献,我推荐大家看一下新华社旗下《瞭望》杂志去年12月5日刊发的对袁老专访的文章...

    2021-05-23 14:45:02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