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为什么一直打败仗?清朝军队中有一个致命短板
聊起大清朝,总绕不过那些令人感到沉重的屈辱史。虚弱到无以复加的国力,麻木不仁的老百姓和腐朽昏庸的满清统治者,为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涂上了半壁黑色。
然而,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历史,还是能看到这个王朝辉煌的一面。康熙皇帝南征北伐,先后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之乱、收复台湾,给爱新觉罗氏的后代留下一个完整的天下,也缔造了一段盛世佳话。然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几乎清朝每对外打一次仗,都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满清的军事实力停步甚至退化,清政府又是否尝试过解决这些问题呢?
“康乾盛世”期间,清军的战斗力曾位于世界之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例如:在雅克萨战役中,清军仅用三千人便将俄国军队包围在城中,将大部分侵略者围死在雅克萨中。这是多么彪炳的战绩。然而,军队的建制以及八旗兵的待遇决定了满清的军事发展注定要走下坡路。
在清朝的军制中,“八旗”与“绿营”是截然不同的。“八旗”是由满族士兵组成的军队,根据出身的不同分为正黄、镶黄等八旗。在清军入关以前,满族统治者便创建了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随着战线的不断延长,八旗的兵力逐渐无法满足战争需要。
无奈之下,满清统治者只能将蒙古人编入“蒙八旗”,并将在入关前收编的明朝军队编入“汉八旗”。严格来说,此时的八旗并不只有八个,而是有二十四个。建立中央集权制后,摄政王多尔衮为了保证有兵可用,将所有收编的所有汉族军队集中在一起,组建“绿营”。
到了道光时期,清朝的总人口达到四亿,常驻的军队总员超过八十万。在一支强大的军队的背后,离不开巨额军费的支撑。现在有许多朋友说,清朝中后期之所以会在对外战争中持续落败,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的国库已日渐空虚,军费得不到保障。
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任何时期都“不差钱”。
根据文献的记载,道光皇帝登基时,清朝的“GDP”总量占据世界的三分之一,高歌猛进的GDP代表着无可比拟的经济实力。既然根本不缺钱,那么,为什么清军的战斗力越来越低呢?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初,英国投入战场上的兵力仅有两千人,在这场战争之初这两千名英军几乎打得广东地区的清军毫无还手之力。哪怕是在后续的战争中,英国也仅增加了两万兵力,从人数对比来看清军根本没有输的理由。所以,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清军不健全的建军体制上。
大清的GDP位居全国第一,这是硬实力。然而,光靠硬实力远远不够,想让军队强大起来,还需一定的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制度、机制以及士兵的价值观等等。大清建国之初的那支无敌铁军,就是因为“软实力”的缺失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们先来看看满清将领的状态。
一个好的将领是军队的灵魂,军队想要打胜仗根本离不开指挥官。没有指挥官,士兵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清朝中后期的军队根本没有灵魂。作为王朝的正规军,八旗是精锐的主力部队,清朝的开国者便是靠着这支军队统一江山的。起初的八旗兵天下无敌,既精通骑射又能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然而,和平来临后,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八旗兵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年那些能吃苦的优良传统全部被摒弃,八旗兵的后代们热衷于享乐,从不参与劳动。当时的八旗子弟最喜欢的就是打茶围,喝花酒,玩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将吃喝玩乐的精神发扬到极致。
按照大清的例律,只有文官有资格乘坐轿子上朝,武官上朝必须骑马。之所以制定这种规矩,是因为统治者不希望武官忘本,毕竟,大清江山是从马背上夺来的。清朝前中期,若某个武官敢坐轿子上朝,一旦被某个御史抓住小辫子,肯定够这个武官喝一壶的。
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武官坐轿成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反倒是骑马的武官越来越少。
我们再来看看绿营的情况。
从兵种上来看,绿营的步兵占据绝大多数,也有少量的骑兵和水兵。在嘉庆时期,绿营的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万,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绿营中权力最大的是提督,最高的作战单位为“镇”,在镇以下的编制单位是营。绿营士兵遍布全国各地,一旦有战争爆发各镇将抽调部分兵力,临时组建成军。
绿营提督虽有权管理士兵,但却没有调兵的资格,一切调令均以兵部发出为准。都知道,兵部中的大臣多为文臣,他们的军事能力十分堪忧。“以文制武”虽然能避免武将专权的情况,但是,由于武将平时没有调兵的资格,仅在战时才有权掌兵,根本无法与士兵配合默契,这也难免会出现号令不一的情况。
除此之外,由制度所带来的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道咸宦海见闻录》的作者曾担任过代理巡抚,所以,对官场现象非常有发言权。对于军队的腐败问题,该书的作者做了深刻的揭露。
《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
在作者担任代理巡抚时,从长武到潼关的这一千里路上,营地空空荡荡,根本没有士兵驻扎。有些城市还要雇佣民兵把守城门,每天支付这些“临时兵”一百文钱。在绿营中,士兵们各个面如土色,与大街上的乞丐别无二致。为了买口酒喝,竟有士兵将武器卖给当铺。按照编制来看,一个营应该有三千名士兵,如今却十不存一,大部分士兵都苦于生计另谋活路了。
除此之外,在福建地区还有这样的现象。当时民风不淳,乡镇里经常有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老百姓为了免受其害,便将孩子送到绿营中当兵。只要家中有人当兵,老百姓就可在屋门口悬挂一盏营灯,这样恶徒就不敢来这家寻衅滋事了。倘若,仍有暴徒敢闯上门,按照当时的例律,军属若受到欺压,官府一定要出面。普通人家受到欺压,官府是否会出面呢?多半会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漠而视之。
由此,想要当兵的人与日俱增,为了能在绿营混到差事,老百姓必须先给军官一笔“好处费”,这笔“好处费”的数额在十几两到几十两不等,通常军官会按照参军者的家庭情况酌情定价。不过,当兵是需要强硬的身体素质的,有些体质羸弱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当兵的资格,但却靠着贿赂取得兵役。这些人在取得兵役后,便雇佣那些没钱贿赂军官的穷汉替自己当差。
一时之间,清朝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职业,他们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靠替别人在兵营中当差混口饭吃。据说,这种替人当差的工作比一般的短工收入还高,间接助长了这种风气的盛行。当然,除了风气不正外,清朝中后期的士兵极少参与训练,就算是训练也是为了迎检,临时应付上级检查。按照军队的要求,士兵们要进行一种名为“蹬楼”的训练,也就是模拟架设云梯攻城。
但在后来的训练中,许多士兵为了省力,从容的爬上爬下,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紧迫感,“蹬楼”在他们眼中就像是一场游戏。在火枪的训练中,士兵们的眼力和臂力是很重要的。不过,官兵却胡乱应付,根本不认真打靶。在某年的打靶中,每人配发十颗子弹。在整个健锐营中,竟然没有一名士兵打出全中的成绩。试问,这样一支军队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按理说,骑射是八旗士兵的看家本事。不过,道光时期的士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兵士一副坦然之色”,每人将骑射训练当回事。在晚清时期的骑射训练中,甚至,还出现“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的可笑画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时期的官兵大多身染毒瘾,每天吞云吐雾不亦乐乎。尽管,在雍正时期清廷就强调禁烟,但是,却根本扼制不住毒品的流行。
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政策的力度不够;
二是很多执行禁烟政策的官员也是瘾君子。
这也难怪林则徐痛骂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众所周知,吃喝嫖赌抽向来是不分家的,除了酗酒抽大烟之外,晚清时期的清军将士还非常喜欢赌博。浙江有一千总,在与麾下士兵赌博时连小妾都押上了赌桌,输得红眼后又拉着对方决斗,眼里没有丝毫法纪可言。可以说,正因如此不论清朝有多么强大的“硬实力”仍改变不了清军战斗力越来越弱的趋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