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多残忍?皇后怀孕七个月,他生气时却一脚踹在其肚子上
在历史书上的嘉靖帝,他就是一个很刻薄,同时忘恩负义的货色,和他的亲妈也就是生母蒋氏,是一模一样,全部都是白眼狼。嘉靖帝的原配是他的姑母孝宗张皇后替他所选,但是因为嘉靖帝他不喜欢自己的姑母,所以就自然而然迁怒皇后。
因此就算是当年的陈皇后本人长得如花似玉,甚至是花容月貌,也依旧不能够讨嘉靖帝的喜欢,甚至是嘉靖帝对于陈皇后都是动辄打骂的。
当年做这桩婚事的张太后,也就是嘉靖帝的姑母,她其实内心还是很单纯的,她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要给自己的侄子找到一个能辅佐他地位的一个女人,而且陈皇后的娘家还是一个很有势力的家族,所以娶了陈皇后,对于当年的嘉靖帝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可能那个时候的嘉靖帝觉得自己娶了陈皇后,完全就是被人控制着的,所以他感受不到自由,因此他对于陈皇后完全就是没有丝毫的想法,甚至是两个人已经在一起很长时间了,他们的感情状态也保持着陌生人的感觉,相敬如宾的状态。
陈皇后的容貌非常的出彩,在那个时候,整个朝野上下都知道陈皇后是一个,足以被称之为第一美人的人,而且她的性格还单纯而又善良,整个人都是很温柔的,要知道这样的美人是不可多得的,但是嘉靖帝他可能是当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所以并不觉得皇后的美貌有多么的出众,反倒是把皇后当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奴婢一样。
确实是比较过分的,毕竟皇后是一国之母,但是却没有得到嘉靖帝的丝毫尊重。有很多的人都说嘉靖帝实在太残暴了,曾经在他聚会的时候,因为陈皇后喜欢吃醋,所以看到嘉靖帝周围的那么多妻妾,都围绕在他身边的时候,就忍不住的说了一句。
这句话很正常,但是嘉靖帝本来就对陈皇后很不喜欢,正是因为陈皇后怀孕了,才对她稍微有些改观,但是没想到陈皇后因为一句话,再次让皇上好不容易升温的态度,又一次被打入到了冷宫。嘉靖帝在那么多人面前,直接就对怀胎已经七月的陈皇后大骂,而且疯狂朝着陈皇后的肚子踹。
在嘉靖帝生气的时候,他竟然一脚踹在一位孕妇的肚子上,就足以证明他是很残暴的,而且只要有人忤逆了他的想法,那么他就会立马变成的暴躁易怒的一种性格,还是非常可怕的,果然和他的亲妈是一模一样,都是让人觉得很不喜欢的一种。
那个时候的陈皇后还试图劝说皇帝,不要对臣子们动辄打骂,而皇帝则是觉得陈皇后管得实在太多,所以就对陈皇后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陈皇后的指手画脚成为了压倒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的陈皇后彻底被皇帝所厌弃,在皇宫当中被一宫之主所厌弃,后果还是很严重的,所以陈皇后慢慢的,就被遗忘在了脑后。果然在古代的女性是很没有人权的,哪怕陈皇后是一心只为皇帝着想,但是还是被厌恶。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过世后,其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建文帝。虽然,建文帝的统治生涯不长,但史学界对这位年轻皇帝的评价普遍较高。清朝时期的史学家徐元文更是指出,倘若没有发生“篡逆之乱”,建文帝肯定会成长为一个保境安民的明君,能够为大明朝带来盛世之治。
那么,为什么包括徐元文在内的一众史学家会有这样的“预测”呢?
应该是他们在“建文新政”中看到了朱允炆成为“有为之君”的潜质。所谓“新政”,其实,就是王朝站稳脚跟后不可或缺的“文治”。朱元璋施行了一系列铁血政策,让朝野上下一片风声鹤唳,所以,必须有一位继任者站出来重文兴儒,以“仁治”消弭先帝为巩固政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建文帝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当年的各种“冤案”平反。我们知道,洪武时期曾发生过许多具有屠杀性质的大清洗,不少遭到屠杀的名臣之后,都受到了牵连。朱允炆不但替那些冤死的人洗清冤屈,还将那些被流放到不毛之地的能臣重新调度回京城,加以重用。
此外,朱允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律》,将许多不合常理的内容加以修改,删除了许多严刑峻法。最微妙的是,朱允炆不忘改变官场格局,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人”的地位。例如,朱允炆提高了六部尚书的职级,由二品提高到了一品。是以黄子澄、方孝孺、齐泰三人得以上位,成为皇帝身边的“内阁元老”。
朱允炆还不忘让老百姓感念自己的恩德,其祖父朱元璋在位时,曾在江南等富庶地区实行了高赋税。建文帝上台后将赋税进行调整,大幅减低了江南地区的重税,以及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实行土地改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皇太孙铺路。他故意留下一个充满弊病的天下,让继任者能从容地施行“仁政”,收买人心。
正因如此,在朱允炆登基后,从朝臣到百姓才会清一色地念他的好。直到六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史学家在夸奖朱允炆所施行的“仁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朱允炆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都对后世造成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文臣治国”的理念和“内阁当政”的制度。然而,朱允炆的种种善举,有些人并不买账,例如:他的皇叔们。因为朱允炆的一系列政策中,有一条叫“削藩”。
所谓削藩,削的是什么?藩王的封地、兵力。
藩王均为朱氏宗室,兵力是他们在皇权斗争中得以自保的资本,削弱兵力无疑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受。而封地又是藩王能够在地方当“土皇帝”的根本,若无封地何来税收?何来挥霍之资?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朱允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削藩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为何?
试想一下,一个年纪轻轻的小皇帝,生活在一群皇叔的“重兵拱卫”下,这种感觉想必不大好受。偏偏这时黄子澄给朱允炆出了个馊主意:“当年汉景帝上位时,诸王也不愿意削藩,甚至引发了七王之乱,结果,还不是被汉景帝轻松平定了?”
这句话就像是给朱允炆塞了一颗定心丸一样,他不由得想起当年自己与祖父的一番对话。朱元璋问:“你将来该如何与你的皇叔相处呢?”朱允炆答:“先以德服人,再用礼仪规范,实在不行就让皇叔换封地,若还不行就只能削藩了,大不了兵戎相向。”这番回答深得朱元璋嘉许,想到此处,朱允炆更加坚定了削藩的决心。
平心而论,朱允炆所施行的削藩策略起初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祖父驾崩后他推迟发布遗诏,然后节制各大藩王,借助这一“特殊时期”掌握了藩王们的军政大权。随后,在黄子澄的帮助下,朱允炆对周王与代王动了手,将他们依次逮捕发配边疆。周王与代王平日里与燕王走得很近,此举无疑折断了朱棣的左膀右臂。这下,新皇帝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了。看清了风向的文武百官立马见风使舵,合力上书支持削藩。
为了“顺应”百官及天下苍生的意愿,朱允炆终于开始对诸皇叔展开清算。随着一系列的阴谋倒算,湘王于大火中自焚,齐王被贬为庶人,珉王被软禁在京城里。从朱允炆的一举一动中我们能看出这位年轻皇帝手段十分毒辣,丝毫不逊于其祖父。听闻这些消息后,朱棣十分慌乱,他立即开始扩充兵力,做好与侄子决一死战的准备。为了避免后院起火的状况,朱棣还特地派使者去了一趟鞑靼,与“邻居”交好。
这一时期的叔侄二人,进行了一番旗鼓相当的较量。朱允炆十分精明,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费了一番精力买通了燕王府的葛诚,在敌人的心脏处安插了一枚棋子。随后,朱允炆又打着防备蒙古人的旗号,向北方派遣了一名大将张芮,强行接管了燕地的兵权。从表面上看,此时的朱棣已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要朱允炆想,一声令下即可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
当建文元年三月朱棣来到京城觐见皇帝时,已开始有大臣劝说朱允炆将其扣押起来。然而,朱允炆太过轻敌,他没能痛下杀手,只是又向北平派出了三万精锐。同年五月,朱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派到南京,又有大臣想软禁这两名世子作为人质,谁知朱允炆竟再次心软。
朱允炆两次心软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错失了击杀朱棣的最后机会,第二天,葛诚、张芮便被人杀死在家中,朱允炆失去了朱棣身边的眼线,再也没有监视皇叔的耳目。
然而,建文帝的败笔还不止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