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房 旧船坞……工业遗产如何变为城市“生活秀带”
国家工业遗产已有102处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文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介绍,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在关注工业遗产,在有效保护基础上,探索利用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发展,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等11处工业遗产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工业遗产(试点);2018年,国营738厂、北京卫星制造厂、山海关桥梁厂等42处工业遗产成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19年,北京珐琅厂、“刘伯承工厂”旧址、营口造纸厂、上海造币厂等49处工业遗产成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此外,部分省市也开展了省级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一些典型经验不断涌现,重视工业遗产的氛围正在形成。
老钢铁厂、旧船坞、废弃的酿酒作坊等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它们依然沉淀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浸染着过往岁月的独特气息,承载着老一辈产业工人难以割舍的记忆。很多工业遗产都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浴火重生”,成为文创产业园、艺术区,重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然而,也有一些工业遗产在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中遭到破坏、损毁,有的甚至逐渐消亡。它们与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一同消失在了岁月之中。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水平参差不齐。”孙星说,一些大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较好,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工业遗产缺少资金支持,很难得到有效保护。还有部分地方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并不重视,甚至急功近利,用宝贵的工业遗产来发展房地产。另外,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像保护文物一样具有强制性,一些工业遗产并没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
专家呼吁,亟须采取措施对工业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让工业遗产及其背后的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表示,要探索国家工业遗产利用新模式,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利用物质遗存及非物质遗存,形成各具特色的利用模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