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房 旧船坞……工业遗产如何变为城市“生活秀带”
围绕工业博物馆打造产业生态链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经历了几种模式,北京的798和上海的8号桥是第一代保护利用的典范,它们主要是以出租厂房经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景德镇陶溪川是第二代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博物馆,形成文化高地,让人们在这里能够追忆当年的繁华与精神。”孙星说。
工业博物馆是传承工业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一条路径。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等有很多,但缺少国家工业博物馆,并且绝大部分工业大省或因工而兴的城市没有建设相应的工业博物馆,部分重要的领域也没有代表性的行业博物馆。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探索。
位于成都的立巢航空博物馆,于2016年启动筹建,目前已正式运营。该博物馆设计有航空科技与历史综合展馆、城市候机厅、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模拟飞行厅、航空主题餐厅等功能区,让民众“看得到航空、听得到航空、摸得到航空、甚至吃得到航空”,把高大上的航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吸引了众多学生、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并成为“2020年成都八大消费新场景之一”。
2019年9月,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开馆,很快吸引了大量人气。今年5月,重庆工业博物馆“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获得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专家认为,这说明人们对工业博物馆这种形式是认可的。《方案》提出,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支持设立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博物馆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鼓励设立省市工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工业博物馆体系。
“建设这些博物馆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网络形态。”孙星希望,工业博物馆能够拥有自己的特色,不应简单陈列,也不应全部都是体验,而是既要回顾历史,也要展现当代,甚至能够展望未来,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打造新型工业博物馆。
孙星表示,要围绕工业博物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特别是在开发利用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遗产过程中,建议除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外,还要鼓励建设孵化器,并植入产业功能,使其具有一定的产业带动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