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房 旧船坞……工业遗产如何变为城市“生活秀带”
将工业文化元素融入知识经济新业态
今年1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12条工业旅游线路,涵盖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遗址、工业博物馆、产业园区等多种工业旅游资源,串联了首钢工业遗址公园、798艺术区、北京汽车博物馆等众多特色旅游点。
近一段时间以来,工业旅游在很多地方悄然走红。但也有游客反映,一些工业旅游比较单调,主要是参观老厂房、老物件,缺乏新意和趣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各地发展也不够均衡。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认为,工业旅游不是简单地参观工业遗产,工业旅游的规划设计方式不能过于粗暴,而是要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属性和市场需求特征,借助工业遗产提供的舞台和场所,进行参与性业态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植入、高新技术利用和相关活动策划。
工业遗产除了物质形态还有精神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自然文化遗存的特殊性,应突出强调其保护方式的灵活性,寓保护于利用之中,让工业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们完全可以把工业遗产变成城市的地标、亮丽的名片、网红打卡地。”孙星建议,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工业旅游、研学旅行,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体验新模式。比如,我们正在推动工业文化研学,并已经形成了评估标准,主要目的是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参观体验汽车、航空、船舶、机器人等工业生产的场所或工业博物馆,让他们尽早接触工业、培养兴趣,这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大有裨益。
此外,孙星认为,要不断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将工业文化元素融入知识经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消费服务中,利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发展工业创意产业,打造知识经济新业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工业遗产是人们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区域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星说,未来,希望能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希望政府能够进行更好引导,有更多资金来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使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记者 刘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