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建业的,我劝你别买。”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我就是建业的,我劝你别买。”》是一篇关于建业,劝你,别买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2012年的5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5层,灯火通明。 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晚会。 展厅内座无虚席,近5000名观众,面色潮红,情绪激昂,甚至,饱含热泪。 那天,是建业20周年。 与会的每一位建业骨干的脸上,都写满了骄傲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晚会的第二个栏目效果出众。 ——老胡亲自作词,集团跋涉者与新希望俱乐部配乐朗诵的《建业,须三十而立》。 站在二十岁的光景,展望而立之年,当然都是美好且乐观的。 那晚,参会的每一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胡葆森想的是: “等到2022年,司庆一定要办的比二十周年排场更大。到那时年轻的职业经理人也都起来了,自己也就少干点。” 员工和家属们想的是: “等到2022年,建业不仅会走出河南,甚至会重出亚洲,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到那时,不敢说财富自由,至少也能衣食无虞。”
在那个节点上看,建业的30岁的确存在无限遐想。 只可惜,想象中的2022年,并没有到来。
轮回
2022年8月31日,建业发布了2022年的中期财报。 很难看。 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收益73.01亿元,毛利为5.54亿元,毛利率为7.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56.05亿元,而去年则是盈利7.29亿元。 值得注意的,这是建业成立30年来,首次出现亏损。 在投资人业绩发布会上,胡葆森表示:“面对亏损,作为一个决策人,除去道歉以外,这段时间一直在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再多的反思,在大势面前都显得无比可笑。 市场没有信心; 现金流极度吃紧; 项目无人问津,回款遥遥无期; …… 30年前的困境,原封不动地又重新横亘在建业面前。 67岁的老胡,无比牙疼。

1979年,胡葆森从郑大外语系毕业后,直接进入河南省外经贸厅任职。 彼时的河南,急需精通外语、脑子灵光的青年干部,胡葆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因能力出众备受上级领导青睐。 历练了三年之后,当胡葆森接到调令前往香港时,已经是副科级干部了。 从破败的郑州火车站,到灯红酒绿的维多利亚港,香港永久居留权在手,而立之年的老胡已经站在的那个时代的巅峰。 从1982年到1991年,他用10年的时间,云游各国,随后,又用了两年时间驰骋商海,靠着炒楼花狂赚了几千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7岁的老胡,要比67岁老胡有钱的多。 在那个人均月收入三四百块的年代,几千万基本上可以冲抵一座小城市一年的营收了。
1992年,胡葆森带着全部利润和情怀回到了郑州,创立了建业。 90年代的郑州人,尚且不知道商品房为何物,在那个赫鲁晓夫楼大行其道的时期,建业的第一个项目,宛如天外来客。 金水花园,定位标杆,高端。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胡葆森的决定。 创业嘛,饭一口口地吃,路一步步地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说白了,这么高级的东西,郑州人识货吗? 那时候,全郑州只有三个商业盘,销量全部趴窝。建业内部的宣传口径,都不知道怎么去营销卖点。 而且最重要的是,胡葆森带回来的那几千万,买断了建行的股份后,建业已经没啥钱了。 房子卖不出去,不出半年,全公司都得卷铺盖卷滚蛋。 怎么办? 危急时刻,老胡大笔一挥,在主流报刊的显眼位置,刊了一整版的彩色广告: 金水花园十年还本。 建业承诺,未来半年内,全款购买金水花园一期的业主,10年之后可以拿回全部购房款,产权仍然归业主。这相当于让业主借了笔钱给建业,十年的利息是一套房。


对于那时候的万元户来说,见识不一定有,但帐是肯定会算的。 一时间,纬四路的那片荒地,成为了全郑州最受瞩目的黄金地块。 到1999年12月31日“金水花园”“第六期收尾,当年住宅销售率99.5%,年物业增值15%。 即便是到了今天,“金水花园”依然是河南省最大的商住小区,也是建业的金字招牌。 “十年还本”,直接盘活了建业的运势,奠定了此后近30年的顺风顺水。 那时候,建业在圈内就是营销领域的天花板,不仅河南本土的房企俯首称臣,强如王石、潘石屹之流也得不远万里来跟老胡取经。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凭借营销起家的建业,在30岁的年纪竟然会撞到新秀墙: 2022年,建业在豫东地区搞了一出“大蒜换房款”的营销闹剧,被网友喷到下架致歉。 有人说,建业变了。 其实我们都清楚,建业没变,是时代变了。 当增长不复存在,任何裹挟着铜臭味儿的商业行为,都会招致大众的反感。 当马云隐居东京,马化腾对内反腐,67岁的老胡能做的,敢做的,除了反思,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了。
胡葆森的野心
胡葆森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他身上的标签有很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听起来十分割裂: 既是儒将,也是鹰派; 既敢打敢拼,又保守内敛; 既能不忘初心,坚守本业,也能主动出击,疯狂跨界; …… 在众多的溢美之词中,有一条我觉得特别贴切。2020年在接受《中国商人》杂志访谈中,老胡给自己的评价是: “一名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
在他的规划里,建业从诞生伊始,就不是一家地产公司,建业想做的,也不只是盖房子那么简单。 胡葆森的终极目标是把建业打造成河南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2008年,我上大学时,同学们对河南的印象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是“偷井盖”。 那时候逢大型的社团活动,很多河南的老乡也以此为槽点进行自我介绍,既能拉进距离,给人以开得起玩笑的印象,也能避免尴尬,化解恶意的地域歧视。 “我都先自黑了,你还忍心黑我吗?” 在21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南人不管创造了多少价值,都或多或少地被围困在刻板印象的“下水道”里。 直到最近几年,“中原文化”强势出圈,“xx奇妙夜”、“xx国服节”在河南各个地市火爆起来。 河南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印象,才逐步好转。 在这场舆论的翻身仗里,建业及其操盘的新蓝海战略,居功至伟。
2015年6月,建业集团发布新蓝海战略,提出围绕“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战略转型,从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新型生活方式服务商。 在新蓝海战略指引下,建业围绕业主服务,不断扩充业务版图,涉足地产、商业、物业、教育、科技、酒店、足球、农业、文旅、旅游、金融、君邻会等12个领域。 除了耳熟能详的电影小镇,戏剧幻城外,濮阳大集古镇、禹州神垕天地、鹿邑明道城等。 这些项目其实都不怎么赚钱的,赔本赚吆喝罢了。 但是在每一片青砖白瓦的背后,都有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折射。 濮阳大集古镇宣扬的是濮阳的杂技文化; 禹州神垕天地推广的是钧瓷文化; …… 站在2022年的年末,我们可以对房地产,对建业,对胡葆森大肆指摘,去痛骂地产吸血,去控诉他们哄抬房价。 但至少,不要一棍子打死:
其中文旅项目的影响力最大。
老胡对河南,是有感情的。 建业对河南,是有贡献的。 在这30年里,这两点经得起考验。
人心的消散
没钱,可以找钱。 烂尾,可以续建。 但是人心没了,就很难挽回。 2022年,建业的热搜大多都跟裁员有关。 今年2月份,建业集团就传出组织架构大调整并裁员。当时,建业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从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同时,总部部门精简合并,设置九个业务中心,编制为408-412人,较调整前在岗的1063人优化了超650个,优化比例超60%。 11月份,建业再次爆出裁员7000人。 在最近一次的裁员谈判中,建业给出的赔偿标准为“N+1”,其中,2022年11月15日前签字(离职协议),补偿分12个月支付;15日之后签字的,补偿分18个月支付。 然而,12月第一期的补偿兑付,建业就失约了。 根据建业部分在此批被优化的员工透露,12月10日,本该到建业首次付款的日子,银行卡上一毛钱都没有到账。 而且,五险一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欠缴,导致一些员工连失业金都无法领取。 前两天一则名为《写给胡葆森董事长的一份公开信》,在网上广为流传:

言辞真切,令人动容。 在建业30周年这天,集团内部并没有进行庆祝,只是象征性地出了几张营销海报,切了几块蛋糕就草草了事。 相比于10年前的那场盛会,建业的而立之年显得无比落寞。 时代的尘埃,落在企业头上是重创,落在个人头上更是一座大山。 对于河南来说,建业不该被抛弃。 那对于建业来说,员工和客户同样值得被善待。 因为人心没了,就真的没了。 前几天,一个亲戚想买老家的建业项目,我带电话咨询在建业工作的同学。 这位在建业奋战6年的老兵,语重心长地跟我说: “我就是建业的,我劝你别买。”
以上就是关于《“我就是建业的,我劝你别买。”》的全部内容,如果《“我就是建业的,我劝你别买。”》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