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公共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教育投资相关概念
1.公共教育投资
一般来讲,教育投资既可以为投资者带来直接利益,又可以为社会带来间接利益,因而相应的教育投资主体就包含了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政府部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而介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成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一大主体,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承担了较大比例,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公共教育投资形式多样,研究的公共教育投资主要是指财政方面的投资,即公共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又称财政性教育经费,它是指政府投入教育事业费用的总称,包括根据国家宪法构成的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
2.公共教育投资层级
公共教育投资可以直接反映政府在教育服务方面的供给情况,代表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细分,公共教育支出可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事业性经费支出包含了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

而基本建设支出则包含用于学校或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构建基础设施、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和与之配套的非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公共教育投资主要指的是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公共教育投资层级结构主要是指公共教育支出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基础教育阶段的投资包含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
中等教育阶段的投资包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高等教育阶段的投资则包含高等学校的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
(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概念
1.城乡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
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收入来源存在一定差异,采用不同的口径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产生细微的不同。因此,科学且合理地选用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学术界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部分将对这三种度量方法作简要介绍。

(1)城乡收入比
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中,城乡收入比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衡量指标,相对于其他几类度量方法,城乡收入比是最为直观,也是计算起来最为简便的一种度量方法。城乡收入比可以有效规避通货膨胀对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的影响;
同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数据可直接获取,两者相除即可得到城乡收入比值,计算过程简洁准确。另外,城乡收入比具有动态可比较的优势特征,可以较为直接地展现出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因此,学者们多采用该指标来进行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常见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之一,在国际社会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基尼系数源于洛伦兹曲线,在度量收入差距时,基尼系数将人口因素也考虑在内。一般来讲,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公平。虽然基尼系数常被用来作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但它往往反映的是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状况,且基尼系数对中间阶层的收入变化情况较为敏感,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阶层收入两端的变化。因此,与基尼系数相比,泰尔指数更适用于度量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
二、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十世纪中后叶,在经济生产活动当中,人这一要素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重视,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契机。以Schultz、Becker和Mincer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并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学说,并逐渐架构起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有着“人力资本之父”美誉的Schultz是第一个从经济增长视角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阐述的经济学家。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增长迅猛,在某一段时间内,其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美国和苏联,这一现象使得众多经济学家们困惑不解,学者们开始试图从其他角度来解释这一经济发展现象。
一九六零年Schultz首次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解答了这一经济谜题,他提出资本形式不仅仅包含物质资本,还包含了人力资本。Schultz指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人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并且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本当中重要的投资形式,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Schultz丰富了古典经济学当中以物质资本为唯一资本的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Schultz仅在宏观层面上做了大量研究,并未深入到微观层面去探究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Becker在Schultz的研究基础之上做了更深层次的突破,他从微观层面探究了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Becker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到家庭的收入分配当中,研究发现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不同家庭之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
Becker细化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的研究,并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填补了微观层面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空白。美国经济学家Mincer和Jacob把人力资本和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市场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人力资本是决定劳动收入分配或工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Mincer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收益模型研究指出,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运气和能力等因素,而是来源于劳动者本身的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他认为,在可以自由选择的前提条件下,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进行各项人力资本投资,故而获得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收入分配格局。
Mincer建立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认可,并逐渐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研究中,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Boeke提出,Boeke认为印度尼西亚存在二元结构社会,并将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化工业部门两类。美国经济学家Lewi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二元经济理论,他提出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Lewis指出传统农业部门增长缓慢,而现代工业部门增长迅速,两者呈现明显的反差性,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城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均衡的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经济矛盾;

但随着工业发展,“二元经济”会逐渐向“一元经济”过渡,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城镇部门消化。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部门涌入的同时,城镇的失业现象仍然突出,Todaro提出预期收益迁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Todaro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并不是直接进入城镇现代部门工作,而是先进入城镇的传统部门工作,他指出当迁移者主观认为他们未来能够在城镇获得比在农村更多的收入,那么不论城镇是否具有失业风险,这些迁移者都会向城镇部门流动。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当前城乡间的发展差异源自于我国的城乡户籍制度。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同时为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政府将居民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两类,并相应实施城乡二元管理方式,城乡社会自此割裂开来。

在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初期,城乡二元管理方式为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在该体制模式下,我国社会囤积了大量的原始发展资金,同时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也实现了一定的改造升级。尽管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我国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好处,但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良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间发展差异日益加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逐渐显现。二十一世纪初,为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我国开始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渠道逐渐畅通,但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差异依旧明显并呈扩大化趋势,户籍制度改革并未产生根本性突破。
可以说,城乡户籍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进而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
文/军山湖大闸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