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之外,这件事更值得中国注意!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在过去的几天里,美国大选可以说是霸屏了国内的各大舆论平台。
对于这出堪比《纸牌屋》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我也略微的追了一下,也算是对自己半个“自媒体人”的一份尊重。
但是热闹倒是热闹了,可总就感觉少了那么点意思。
少了啥呢?
我想了好几天....
1
踌躇
李强(化名)是我高中时的好哥们。
和我们这代人中大多数“目标明确”的人一样,人到中年的李强在多年的拼搏后,也算是谋得了一份大多数人眼中还算不错的事业前程。
老实讲,对于我这位好哥们如今打拼出的一番局面,我本人是相当为之高兴的。
毕竟,以纯粹草根的出身,能够在四十出头的年纪便成为了武市某TOP级公立高级中学的校长助理、学科带头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相当圆满的。
然而,就是这样外人眼中“圆满”的李强,在最近一次碰头的“掏心窝子”中,我发现他其实过得并不开心。
首先是“忙”,教研任务忙、学科建设忙、各种报告会、项目组织....可谓是让他身心疲惫。
当然,工作“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李强这个人我很了解,向来都属于很纯粹的那种个性,虽然多年的“社会打磨”已经让他对人情世故变得“通达”了不少,个性也相应的“韧”了许多,但是在一些脱离于世俗的地方,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梦”。
——做一名神圣的“师者”、称职的人民教师。
犹记得,面对情绪稍显低落的李强,我问他“梦”实现了吗?
他说,“称职”或许算的上罢,至于“神圣”?
然后,他踌躇了....
我不知道他眼神中的迟疑来自于哪里。
我只记得的是,多年的“职业生涯”似乎已经让曾经那个满怀理想的神采双眼,蒙上了一层灰。
大概真的是累了吧。
2
配合
前不久,因为无法接受工作劳累之余“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江苏一位家长,愤而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朝着自己孩子的老师怒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当然,或许是觉得自己的“怒怼”还不够直观。
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原因,该男子随后晒出的家长群截图,让人头皮发麻...
什么叫“你们配合我们的工作,自然我们也会更加在意你家孩子”?
我想,陈老师与其如此委婉,不如更加直白一点:
你要是不配合我的工作,也休想我会管你的孩子!
这是老师吗?
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透过陈老师的语气,我却可以很明确的从中感受到他根据一些特定的行为要求,所强行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意味...
什么是上等学生?
家长配合老师完成工作的学生,大概率就是陈老师眼中的上等学生!
配合重要吗?
毋庸置疑,配合当然重要。
但是重要的事情,就一定正确吗?
我想到了网友“前路知己”,在自我介绍时的顽皮有趣:
我是一名医生,我希望每次做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后,剩下的工作可以由患者家属自己来完成,当然注意事项我会讲给家属的,而且我相信家属也会非常认真去做的。
毕竟,患者是你们的亲人,你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关爱他们,不能光交钱给医院就了事,患者的康复是医院的事,更是家庭的事,大家要配合好。别什么都指望着医生全部来完成,我也很忙,我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想从头到尾无缝追踪的跟着,我累。
3
神圣
大约在2003年的时候,一名退休老师举牌散步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很广。
对于这位老先生的“言论”究竟如何,我在此暂且不表。
我想,至少在看到这份展牌的时候,大家如果对其中的内容感到了深以为然,甚至滋生出了一种名为“愤慨”的情绪,那么在我们的内心里,已经事实上的将教育抑或是老师这样的行为实体,划分到了一种完全有别于普通社会事物的归类中去....
但是,这样的归类公平吗?
政治正确与社会道德在不断地警告着我,我的答案应该是“公平”的!
教育也好、承担教育媒介的老师也罢,他们所存在的“最正确”形态,就应该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中的那位“苦行僧式”的老师一样
——在中国黄土高坡的一个贫穷山村里,一名“乡村教师”竭尽全力的在下一代中,普及着现代教育。
山村的物质条件是异常艰难的。
“山村小学”的窗户处处破洞、寒风呼啸,因为交不起电费,老师与学生只能依靠蜡烛照明读书,以及大口的吞咽着硌牙粗糙的杂粮糊糊....
山村的精神现状是令人绝望的。
为了吃上两顿“好的”,村民们将国家的扶贫农机大卸八块卖废铁,还要嘲笑“山里人的难处,外人哪里知道”...
于是,“自己难处自己知”的村民们,阻挠自己的孩子读书、将小学校舍的房顶掀了去修“老君庙”、个个盘算着国家救济要胜过自己种地。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与绝望中,“乡村教师”却是堪称完美的。
为了完成“恩师”的未竟事业,他放弃了在镇政府的工作机会、他选择了每晚都去忍受刺骨的寒凉与饥饿、即使自己患了癌症,在得知还有半年的活命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还好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
当然,教育的崇高之处,从来都不应该只是满足于物质改善上的“低级趣味”,在改变乃至拯救人类文明的高度下,“乡村教师”乃至“老师”这份职业的光环,在大刘的“奇思妙想”下,被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中心,一场碳基联邦与硅基帝国之间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文明战争,已接近尾声。
在一年多以前的最后决战中,硅基帝国的舰队被驱赶到了银河系最荒凉的区域:第一旋臂的项端
为了制止硅基帝国舰队的恒星蛙跳,(PS:星蛙跳是银河系中大吨位战舰进行远距离快速攻击的唯一途径,而一次蛙跳的最大距离是二百光年。,隔离带一旦产生,硅基帝国的重型战舰要想进入银河系中心区域,只能以亚光速跨越这五百光年的距离,这样,硅基帝国实际上被禁锢在第一旋臂顶端,再也无法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构成任何严重威胁。)碳基联邦决定在第一旋臂的中部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隔离带中的大部分恒星将被摧毁。
很不幸,这个横跨了五百光年的“隔离带”中,就包含了地球。
不过,根据碳基联邦议会的意愿,并不是所有隔离带范围内的恒星系统都将被摧毁——只要该系统内的文明等级达到3C级以上,就必须被得到保护。
负责执行恒星隔离带开辟计划的舰队指挥官,指挥着“奇点炸弹”不断地吞没着低文明等级恒星!
黄土高坡山村中的“乡村教师”,则在最后的生命燃烧下,向着自己的学生教授着“牛顿三定律”!
裁决之日很快来临。
就是这么巧合,在太阳系的文明测试扫描中,这所乡村小学中孩子们的数字复制体,成为了代表整个地球的文明等级标本被传回了太空接受3C文明检测。
但是很不幸的是,十道题出完了,孩子们一道都没能答出。
在“惯例”下,舰队指挥官当即下达命令发射奇点炸弹,地球危在旦夕!
但是或许是闲暇无聊,或许是给予人类最后一次机会,在等待的最后几分钟里,舰队指挥官又给了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测试。
这次的题里有牛顿三定律,孩子们刚刚背过!
孩子们拯救了地球!
或者说乡村教师拯救了地球!
对于突然的“逆转”,碳基联邦的舰队指挥官感慨:“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竟会存在3C级文明”。
而更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
是什么造就了文明的奇迹?
“他们基本特征是什么?”舰队统帅问。
“您想知道哪些方面?”蓝84210号上的值勤军官问。
“比如,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真的是每秒1至10比特,我们开始也不相信,但反复核实过。”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时至今日,我始终认为,这是我听过的对教师最高的赞美!
而同时我也相信,大刘笔下的“乡村教师”,也一定是我的好哥们李强理想中,以及此时网络上众多怒斥老师的网友们心中,老师应该有的,最为“圣洁”的模样。
4
平衡
大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天象异变”,在集思广益中号召天下文官搞了个以“天变”为主题的辩论大赛。
这场大赛中,时任海州学正,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江苏连云港高级中学校长的曾秉正,因为不满于一辈子只做个教书匠,在苦思冥想洋洋洒洒数千言之后,硬是写到了皇帝的心坎上,被老朱亲自颁授了一个“头等奖”。
不过,好运并不总是常伴。
在某次朝会上,早已破格提拔升任三品大员的曾大人,一如既往的在叽叽喳喳中,开始了“直言进谏”,
或许那天老朱“气”不顺。
总之依靠嘚嘚嘚爬上了三品大员的曾校长,在那一天算是被皇帝给彻底的扫地出门....
走就走吧,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毕竟好歹曾经辉煌过。
但是奈何的是,曾校长跟的既不是赵匡胤、也不是李世民,他跟的是放牛娃出身的朱老板....
朱老板出身贫贱,年幼时没少遭狗官的欺压。
这种对贪腐的刻骨愤恨,使得他在此后的官员薪俸设计中,可以说是达到了历朝历代最低
——工资基本只够自己花,家里吃饭的嘴巴再多一点,就要饿肚子了。
很不幸,事情恰巧就坏在这上面。
教育系统出身的曾校长多年以来虽说“步步高升”,但是谨记圣人教诲的他也可以说是两袖清风,穷的叮当响。
——为了回家,曾校长只得忍痛把自己四岁的女儿卖掉筹集路费....
因为这,曾校长后来被朱元璋大怒处以宫刑的后事,我在此暂且也就不说了。
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诸如“曾校长”这样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由于官俸制度设计失败所导致的“正常生活难以维系”的问题,一整套上行下效的系统性腐败制度——常例,成为了一个老朱之后,甚至连皇帝都无可奈何的“大明特色创收潜规则”!
过犹不及,大概就是如此。
须知,圣人总是极少的,你我之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凡夫俗子,面对实在需求的“低级趣味”,没有几人不会心动....
乡村教师固然神圣,但“山村小学”的窗户处处破洞、寒风呼啸、有病不得医的惨剧,从来都不应该作为励志故事而得到推崇。
当然,对物质生活重视的态度,也不应当成为落入另一个极端的借口。
毕竟,在多年的“称职”之后,曾经那个满怀理想的神采双眼,也会蒙上一层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教育产业化”的提出时间,最早应该是在1999年。
那一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曾经“金贵”的大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多了。
之后是各类校外培训班开始火热起来,然后我们惊异的发现,曾经被认为“无价”的知识,原来还可以被明码标价....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
资本的破坏同样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看来:“神圣”也好,“庸俗”也罢,从来都在跷跷板的两头,不论哪一头压到了底,另一头坐着的人,都必然是要上天的,都是注定会不接地的!
而不接地的后果,带来的必然是双眼蒙上的一层灰、必然是对立下的怒骂、必然是极端中的倾覆....
如何让游戏继续下去?
制度设计是核心点,达成各方平衡尤为重要,至于其他,都要排在之后了...
话止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