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克什米尔其实是印度与伊斯兰世界冲突的一个窗口,随着印度综合国力变强、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未来这种冲突将愈发激烈。颜色越深表示穆斯林人口比例越高。以中亚、中东、北非为中心的亚欧大陆腹地是伊斯兰世界大本营,以色列宛如“穆斯林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克什米尔则是印度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峙的第一线。公元8世纪前后,来自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力量开始进入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印度人眼中,阿富汗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蒙古高原,位于印度河平原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则像“山海关”,是抵御来自北方蛮族的屏障。1206年,德里苏丹国正式在南亚次大陆上建立伊斯兰王朝,其上层王族多为西亚和中亚移民的后裔,属于突厥人范畴。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开始向整个南亚次大陆蔓延,直到征服孟加拉。在德里苏丹国治下,这些上层中亚西亚裔移民充分利用印度本地的人力和物力,以对伊斯兰世界和波斯帝国往事的回忆作为蓝图,试图把印度“伊斯兰化”。在今天针对印度历史的研究中,有关印度文明自身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时期,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历史。而最近七八百年的印度文明史料极度匮乏,与之相较,南亚次大陆上关于伊斯兰文明的史料就非常丰富,还留下了以泰姬陵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开伯尔山口。阿富汗战争期间,开伯尔山口是向阿富汗战区北约部队补充军事武器和食品的主要路线。德里苏丹国历经五个王朝,在风雨飘摇的末代时期,印度人并没能抓住机会建立本土王国,最终取代它的是另一批穆斯林征服者。新征服者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526至1858年),这也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古代王朝。清朝年间曾将莫卧儿帝国称为“痕都斯坦”,两国之间还有贸易往来,喜欢收藏的朋友想必听过一个名字叫痕都斯坦玉器,它是清代宫廷收藏的一种珍贵玉器,就是来自同一时期的印度。换句话说,1947年之前的700多年里,印度其实一直被异族统治着。当时的印度有点像个大号的“斯坦”,假如没有后来英国殖民这段历史,任由莫卧儿王朝发展下去,印度很可能会彻底伊斯兰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印度人、特别是印度教徒,怀有一种走向“伟大复兴”的心态——终于在南亚次大陆上重拾了对伊斯兰文明的优势地位。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粉色)和伊斯兰教徒(绿色)的分布。根据英属印度1941年的统计,克什米尔土邦境内穆斯林占总人口77%,印度教徒占总人口20%,但上层王公贵族大都属印度教,这样的组成在印巴分治后成为战争的根源。独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国力孱弱,虽然倡导不结盟,但实际上跟苏联走得比较近。中东阿拉伯国家多为亲苏派,再加上印度国内本来也有数量不少的穆斯林,因此新德里对待伊斯兰世界的态度相对微妙,更倾向于把“印巴矛盾”单独拎出来谈,而不是上升至文明冲突性质。以对待以色列的态度为例,印度早于1950年即承认以色列,但两国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设大使馆。以方深知“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所以对争取印度支持非常上心,在1971年印巴战争和1999年印巴战争期间均向印度提供武器、弹药和情报。这一时期印度之所以不愿意公开站队以色列,主要存在两点考量:其一是印度政客们担心推动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会失去国内的穆斯林选票(印度目前有两亿穆斯林,占总人口约15%)。其二是顾忌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海湾地区不仅是印度的能源进口来源,也是其“钱袋子”,有数百万印度人在那里打工创汇。但这种“平衡姿态”只是新德里的权宜之计,待到国力上升,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时期的印度终于露出真面目,开始一边倒站队以色列,敌视伊斯兰世界。在过去两年的中东危机里,印度是极少数坚定支持以色列的大国,期间曾向以方提供武器弹药——根据英国《卫报》的讲法,“印度已成为以色列战争供应链的一部分,尽管较低调”。莫迪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非常好。在一定时期里,印度跟伊朗的关系曾胜过以色列,但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一直主张“亲以远伊”。印度和以色列相隔千里,除个别军工领域外也没有什么共同利益,促使两国走近的核心原因就是对伊斯兰世界的公开敌视,两国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盟友”。本轮印巴危机爆发后,有网络消息说土耳其向巴基斯坦运输了武器弹药,尽管土方予以否认,只表示有一架土空军C-130运输机降落在巴基斯坦“加油”,但关于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关系的讨论还是引发人们热议。简单来说,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与巴基斯坦打得火热,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立场鲜明地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还是巴基斯坦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作为回应,莫迪也跟土耳其是“死对头”希腊、亚美尼亚交好,希腊完全支持印度关于克什米尔的立场。在本次印度空袭巴基斯坦之后,美俄的立场相对中性,特朗普称“感到遗憾,希望尽快结束”,俄方称“呼吁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克制,通过和平的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中国的立场稍偏巴基斯坦,称“对印度的军事行动表示遗憾,对目前事态的发展感到担忧,我们呼吁印巴双方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以色列完全站队印度,表示支持印度的自卫权,严惩恐怖分子。土耳其则强烈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平民及民用基础设施的袭击,警告此举严重增加了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风险。不难体会,印巴冲突已经隐隐带有文明对抗的意味了,印度和以色列这俩受伊斯兰文明威胁的国家抱团,巴基斯坦与土耳其等伊斯兰世界的“进取型国家”走近……巴基斯坦是唯一拥核的伊斯兰国家,拥有约170枚核弹头,1998年巴基斯坦核试验那天,一些西方媒体称之为“伊斯兰核弹”。历史上,伊斯兰世界曾沦为西方殖民地,被英美施加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战乱不断。除个别产油国外,大部分伊斯兰国家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欠佳,在全球经济体中处于边缘地位。面对这样的现实,富裕的海湾阿拉伯国家选择骑墙平衡;一部分伊斯兰力量采取了“打不过就融入”的方式,疯狂向欧洲移民;另一部分则不依不饶,通过一些极端行动来宣示诉求。欧美根据其表现采取针对性“扶弱抑强”的做法,竭力打压那些独立性强、不肯臣服于西方的地区强国,比如伊朗;拉拢那些经济状况较好、已经“脱鞋上岸”的国家,比如沙特。在美国霸权鼎盛之际,伊斯兰板块扮演了国际政治中的一个“X因素”,它牵扯了华盛顿大量战略资源,为欧亚板块和东亚板块恢复力量赢得宝贵窗口期。正因如此,中方向来认为伊斯兰国家是合作伙伴,处理有关国际问题非常小心谨慎,尽量以经济合作为主,不掺杂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