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不东不西,独立自主!
来源:鼠妈杂谈
微信号:gh_6186907f13df
对于伊朗,中国网友多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懑。
这种情绪很容易理解,美以是世界公敌,不管谁打美以,我们都支持,偏偏自认为中东大国的伊朗不给力,让人看着着急。

我们与伊朗签订了25年4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让伊朗加入金砖和上合,推动中东和解,结果,作为抵抗之弧的老大,面对小弟被打,自己的高层被暗杀,只会抗议、升旗、象征性反击,反击前甚至还通知对方,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大呼“烂泥扶不上墙”。
但是,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当我们了解完伊朗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矛盾后,我们就能明白,伊朗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了,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用神权专制代替君主专制,出现现在的问题,一点都不奇怪。
苏联解体的源头
美国人说,他们让苏联解体了,历史终结了;
中国人说,我们在越南和阿富汗给苏联放血十年,才是主因;
霍梅尼对此有不同意见,他的伊斯兰革命才是苏联解体的源头。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返回伊朗,革命成功,同时反苏反美,苏联通过伊朗南下印度洋的希望彻底破灭。
1979年2月17日,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苏联被迫加大援越力度,中国给苏联持续放血十年。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开辟西线新战场,希望打通阿富汗通道,迂回中东,中国、美国、欧洲、中东多国联手支援阿富汗游击队,苏联深陷战争泥潭,又被放血十年。
现在总是破坏中巴经济走廊的俾路支解放军,就是苏联支持成立的,目的是削弱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反苏势力的支持,当时,巴基斯坦是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后勤基地,多国物资都是通过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当然,现在支持俾路支解放军的主要是印度。
越南、阿富汗两大战场放血,血槽再厚,也吃不消,苏联最终解体。
伊朗伊斯兰革命为何有如此威力?因为霍梅尼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霍梅尼将美国称为“大撒旦”,视苏联为“小撒旦”,通过1979年人质危机与美断交,1983年取缔亲苏政党,甚至在宪法中直接写明,“不和支配主义的大国结盟,同爱好和平的政府建立相安无事的关系”,直接切断了美国和苏联对中东的争夺渠道。
美国人急眼了,你以前是我在中东的顶级盟友,我帮你建立了工业体系,连最先进的F-14战斗机都给了,就是要你帮我在高加索、里海和中亚方向看着苏联,现在你一脚把我踹出来了,你万一倒向苏联,就麻烦了,于是,赶紧扶持伊拉克的萨达姆对抗伊朗,这才有了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
另外,不得不加强在土耳其的军事存在,防止伊斯兰革命向欧洲扩散。
苏联也急眼了,伊朗通过宗教立国,高加索、中亚的加盟共和国都将受到意识形态的威胁,后方的稳定就成了问题,通过伊朗进入印度洋的希望也破灭了,这才有了入侵阿富汗,希望通过阿富汗出海的想法,没想到的是,一下子整解体了。
可以说,霍梅尼革命是苏联解体的源头。
但是,伊朗毕竟是中等国家,不要东方,不要西方,自己咋活啊,自给自足吗?是的,伊朗真就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在中东,伊朗的工业体系算是比较全的,但属于全而不强,毕竟,工业化是需要全球市场的,在被封锁的情况下,原料受限,市场受限,工业是做不大的。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对于政教合一的伊朗来说,要伊斯兰没问题,但不与世界打交道,国家怎么发展呢?人民怎么生活呢?没有任何国家拥有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即使是拥有元素周期表的俄罗斯也做不到,它就不产热带原料,比如橡胶。
现代化基本等于工业化,工业化需要五个条件,分别是安全、资金、技术、产业工人和市场,你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就是主动与世界隔离,当时的美国和苏联是两大阵营,包括了主要市场,你还怎么工业化呢?而伊朗现有的工业化基础就是当年与德国、美国和苏联合作实现的。
你突然来一个180度大转弯,谁还敢跟你合作呢?
之所以产生这个悖论,是因为霍梅尼只是一个宗教学者,他没有组织经验,没有管理经验,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有管理过哪怕一个村,突然要让他做伊朗的一把手,他只能强化自己的优势,即宗教学者身份,所以,“只要伊斯兰”。
毫无疑问,伊朗伊斯兰革命打跑国王打跑美国是进步的,但革命成功之后,用神权代替君主制,是历史的倒退,也是现在伊朗问题缠身的源头。
伊朗版洋务运动
德国自普鲁士时期便以“雅利安正统后裔”自居,而伊朗自视为“亚洲唯一纯正的雅利安国家”,现在伊朗人热衷于鼻子整形,将鹰钩鼻整得更顺直,使自己更像欧洲人,就是这种思想的现实表现。

希特勒执政时公开称伊朗为“永远的兄弟”,更是强化了民族情感纽带。
1925年老巴列维国王礼萨·汗效仿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启动“伊朗版洋务运动”,资金、技术、人才主要来自德国。
1928年,德国工程师库尔特·林登布拉特担任伊朗国家银行首任行长,打破了英俄的金融垄断,推动了资本本土化,支持了工业投资。
德国帮助伊朗建立首个现代工业集群,包括机械制造厂、钢铁厂及能源设施,奠定了重工业基础,德国企业主导了伊朗的铁路、邮政、兵工厂和纺织业建设,1938年,伊朗铁路里程达2000公里,连接了里海与波斯湾,打破了地理隔绝。
1930年代,德国占伊朗外贸首位,成为伊朗能源和工业原料最大买家。
伊朗地处欧亚枢纽,英国和苏联两国为保障对苏援助通道(波斯走廊)的畅通,绝不能容忍亲德政权的存在。
1941年,英国和苏联联合入侵伊朗,以“清除纳粹势力”为由逼迫礼萨·汗退位。其子巴列维国王为保政权,被迫驱逐德国专家、切断外交关系,转向同盟国。
德国人心里一万个MMP,我把你当远房亲戚,全心全意帮你,关键时刻你背叛我,真是没用的东西。如果希特勒最后赢了,估计会跑过来揍一顿伊朗才解气。
让德国人破防的还在后面。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新政权视整个西方为“撒旦”。
1980年,伊朗学生扣押了美国大使馆人员,你反美就反美呗,结果,德国驻德黑兰使馆也被占,德国外交官也遭拘押,虽然短暂,但让德国人心里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后来,德国加入西方对伊制裁,中断技术合作,导致伊朗汽车、化工等工业项目停滞。
2015年,德国作为伊核协议核心斡旋方,推动欧盟解除部分制裁。但2018年美国退出协议后,德国企业因畏惧美国次级制裁大规模撤离伊朗,导致数百亿美元合作项目流产,因此,伊朗批评德国“屈服于美国压力,背弃承诺”。
2022年,伊朗以“为德国从事间谍活动”为由处决德伊双重国籍人士贾姆希德·沙尔马赫德,德国驱逐伊朗外交官并关闭领事馆,双边关系降至冰点。
2024年,伊朗革命卫队被德国列为恐怖组织,双方进一步加剧了对立。
伊朗彻底与西方决裂,如此决绝,远房亲戚也不放过,这很伊朗。
美国是大撒旦
现在的美国和以色列是共轭父子,但伊朗才是美国在中东的第一个顶级盟友,美国对伊朗的工业化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1953年到1979年,美国人对伊朗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通过财政援助、粮食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改革,帮助伊朗加速工业化进程,目的是将伊朗打造成对抗苏联的堡垒。
美国工兵部队在二战期间就协助扩建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修复铁路和公路,并修建新机场。
到了195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通过经济援助推动伊朗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发展,使其经济在1960-1970年间快速增长,涉及军事、重工、石油、核能、能源、基建、交通、轻工等方方面面,仅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涉及金额150亿美元。
军事援助包括F-14战斗机、导弹系统、军事训练、情报机构的建设等。
1970年代“尼克松主义”下,美国赋予伊朗更大军事自主权,默许其扩军以维护地区安全。
结果,1979年,霍梅尼一把收了,钱是小事,对抗苏联的战略支点没了,这是大事。
很快,美国就支持萨达姆打两伊战争,将伊朗打得千疮百孔,死伤百万。
苏联解体后,伊朗的重要性下降,伊朗就成了美国吓唬逊尼派的工具国,曾将伊朗围得水泄不通。

虽然美国不是什么好鸟,但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对伊朗的“帮助”还是很可以的,毕竟冷战是一个比谁更优秀的竞赛,你内部分配没搞定,你不能怪我撒,你霍梅尼说收就收了,这种不确定性,让谁见了都后背发凉。
苏联是小撒旦
仅1981-1985年,苏联就援助了100多个工业项目,包括钢铁厂、发电厂、石化厂等,1980-1988年两伊战争中,援助了大量T-72坦克、BMP步兵战车、BM-21火箭炮、防空系统、导弹和战斗机等军事装备。
苏联与伊朗的合作,只是想换取伊朗的反美立场。
但是,生意归生意,伊朗视苏联的扩张主义为直接威胁,尤其担心苏联控制阿富汗后进一步威胁伊朗本土安全。
霍梅尼政权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对穆斯林世界的侵略,基于宗教认同,伊朗公开谴责苏联并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
伊朗向阿富汗圣战者提供武器、弹药和医疗物资,尤其是支持什叶派武装,在边境设立训练营,接纳阿富汗难民并培训抵抗战士,同时开放边境通道供物资转运。
伊朗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谴责苏联侵略,呼吁伊斯兰国家联合抵制苏联。
1982年,苏联军队误入伊朗领土袭击沥青厂事件后,伊朗击落苏联直升机并外交抗议,迫使苏联公开道歉并赔偿。
伊朗在东部边境增兵防范苏联,牵制了本可用于两伊战争的资源。
尽管苏联试图拉拢伊朗,但霍梅尼政权坚持反共立场,认为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义根本对立。
伊朗虽然接受苏联工业项目援助,但拒绝成为其“卫星国”,坚持独立外交。
在两伊战争中,苏联转而支持伊拉克,进一步激化伊苏矛盾。
伊朗试图以阿富汗为起点,联合中东穆斯林国家形成独立于美苏的“第三力量”,但受限于国力与地区矛盾,成效有限。
苏联撤出阿富汗后,伊朗继续深耕阿富汗,通过文化渗透、宗教网络和政治干预,为21世纪塔利班崛起后的博弈奠定基础。
美国不好,苏联也不好,因在两伊战争期间,我们两边卖武器,伊朗人也恨我们,世间没一个好人,伊朗人只能自己玩自己的。
抵抗型经济
2012年欧美对伊朗实施“史上最严制裁”,导致石油日出口量从250万桶暴跌至100万桶以下,外汇储备冻结、通胀率超30%、GDP连续两年负增长。
伊朗长期依赖石油收入,但油价波动和制裁暴露了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老百姓吃不上大饼,是会造反的。
日子总得过,被全面封锁的伊朗只能玩起了“抵抗经济”,这是哈梅内伊于2014年提出的国家经济战略,他将“经济独立”视为对抗西方霸权、维护伊斯兰政权生存的核心手段。
他批判全球化是“西方经济剥削的工具”,主张通过“抵抗型经济”建立一种基于伊斯兰价值观的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公正与自力更生。
抵抗经济是伊朗在全球化夹缝中的生存策略,形成了“以战养商,以商养战”的循环体系,其中,革命卫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命卫队不只是伊朗最精锐的部队,更是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天然气、电信、基建等关键领域,控制全国60%石油贸易及主要油田,拥有伊朗最大的电信公司。
美国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后,伊朗政府将20%的石油销售权授予革命卫队,后来提高到50%,允许其通过影子船队、离岸公司低价走私石油,妥妥的为国走私。
革命卫队将一部分石油利润用于资助真主党、胡塞武装等盟友,再参与盟友的建设获利。
革命卫队扛起反美反以的旗帜,宗教捐款也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以色列定点清除真主党、哈马斯、革命卫队的高层后,抵抗之弧已陷入沉寂,想要恢复,需要时间。
伊朗之所以着急与以色列和美国谈判妥协,是抵抗经济玩不下去了,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没人能打死伊朗,美国亲自上场也不行。
所以,伊朗挨打不是坏事,可以让他们大脑清醒清醒,谁是希望,谁是毒药。
合作需磨合
2021年,中国与伊朗签订了《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合作金额4000亿美元,但推进缓慢,主要是伊朗内部的激烈斗争造成的。
亲美派主张向西靠拢,认为西方技术与管理更具优势;
民族主义派担忧过度与中国接近损害主权;
革命卫队既有枪杆子,又是最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担心与我们的合作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伊朗认为我们要推进一带一路,我们更需要伊朗,这是他们的自以为是。
中伊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援助关系,你内部搞不定,那我们就慢慢来,反正我们不着急,即使哪天以色列从地球上消失了,逊尼派、什叶派和世俗派不还得接着干仗吗?
而且,我们坚持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政策,你伊朗的石油想多卖,我们就要相应削减其他合作伙伴的份额。
其实,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帮助伊朗摆脱制裁,昆仑银行最初就是为防止被制裁专门设立的银行,只做伊朗一家的生意,还有金砖平台,上合平台,人民币结算机制,易货贸易,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等等,我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还想狮子大开口,不从自身找原因,这种合作是不可持续的。
伊朗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波斯帝国,自视甚高,其不东不西的国策,本质是想坚持独立自主,在中东这个四战之地,有独立自主想法的国家并不多,抱大腿反而是政治常态。
我们要尊重伊朗的国情,慢慢磨合,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