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血有铅,这地有毒
有许多新闻我是不太敢写的,通常会观察其他人有没有写,装作后知后觉。
身为作者,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的文章发出来,才被告知违规。这种吃苍蝇的感觉,就像一些读者后台留言我在看到之前就不可见,更别谈精选出来。
话说香港元朗区有一个社区叫天水围。
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过两部系列片,以其白描手法和写实风格展现了该社区的温情一面和悲情一面。
2025年3月,天水围有一个私立幼儿园,出现就读的幼儿恶心、腹泻、腿疼、牙龈黑斑等异常症状,一开始家长以为是误食了变质食品,未引起重视。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6月下旬,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异常,于是自行去医院检测,这才发现血铅指标异常。
家长们集体向当地政府反映,舆论发酵,迫于压力天水围介入调查,成立专项小组,联合疾控、公安、教育等部门展开溯源工作。
今天,官方认定铅中毒原因为该幼儿园提供的三色枣发糕和玉米肠卷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含铅超标导致这一结果。经查明,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并且已将幼儿园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立案侦查。
我对医学没有研究,不敢献丑,但我对这个解释有些疑问。
根据常识和过往案例,化学成分要影响人体内脏,绝非一朝一夕。
在此,我给大家奉上一段国产AI之光、正能量红色经典DeepSeek关于污染源的解读:
根据现有信息,血铅值达到400μg/L(重度中毒)的情况,单纯由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可能性较低。
1.食品添加剂的可能性
理论依据:现代正规食品添加剂含铅概率极低,且需长期大量摄入才能达到如此高的血铅水平。复旦大学教授厉曙光指出,当前含铅添加剂几乎不再使用,且铅超标通常需长期积累,难以仅通过偶尔的食品添加剂导致如此严重的超标。
天水围案例:涉事幼儿园违规使用廉价“面点改良剂”,检测显示含铅量严重超标,可能是直接诱因。但专家认为,此类高浓度铅更可能来自工业级替代品(如红丹粉)或非食品级原料,而非合法添加剂。
局限性:若仅依赖食品添加剂,需长期每日摄入高铅食物(如涉事幼儿园的“三色发糕”),但一般家庭或机构难以持续如此高暴露。
2.水源污染的可能性
潜在关联:铅污染水源(如含铅水管、工业废水渗透)可导致长期慢性摄入。福建南安曾出现儿童血铅超标案例,最终确认与地质因素导致井水铅超标有关,而非工业污染。
医学证据:酸性水质易溶解铅,长期饮用可致慢性中毒,症状包括贫血、腹痛及神经系统损害。但水源污染通常影响范围更广(如整个社区),而非单一机构。
天水围情况:目前官方通报未提及水源污染,但若幼儿园使用老旧含铅水管或附近存在工业排放,仍需排查。
3.其他可能性
环境因素:幼儿园周边若有铅锌厂、电池回收厂等,铅尘可能通过空气或土壤污染食物或直接吸入。
人为投毒:极少数案例中,故意添加含铅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但需证据支持。
综合暴露:若同时存在食品添加剂、水源污染及环境铅尘,叠加暴露可能更快导致血铅飙升。
4.结论与建议
食品添加剂单独致400μg/L的可能性较低,但若违规使用工业级含铅物质(如劣质膨松剂、色素),可能成为主因。
水源污染需结合水质检测,尤其是幼儿园供水系统是否含铅管道或邻近污染源。
综上,单一食品添加剂难以解释如此高的血铅值,需综合调查环境、水源及人为因素。该事件中,违规添加剂可能是直接原因,但污染源是否涉及更广泛的铅暴露仍需进一步验证。
除此之外,社交平台上最大的争议还在于血铅指标数据的认定。
根据天水围当地的医院检查结果,儿童数值正常情绪稳定,但属于院方口头通知家长;而家长跑到外地检测机构自费检查则显示数值严重超标。
现在的难点是,要拿着严重的检测报告企图去推翻不严重的当地结论,其难度不亚于要用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
害,别说明朝的剑,但凡有把剑,这些家长都想斩光这些狗X。
如果天水围和家长们双方没有达成一致——谁他X要和你一致——的情况下,这件事最多能处理到什么程度呢?
赔钱,告诉你事情业已发生,非常痛心非常懊悔,举一反三痛定思痛,展开全方位地毯式的排查杜绝此次事件再度发生;审判,涉案人员从重从快处理,给市民一个交代;禁声,根据IP精准锁定涉事账号,社交媒体限流仅自己可见,全天候保驾护航;撤热搜,你所搜索的内容根据法规无法显示。
可是20年前,当地就出现过类似事件,不知道当时反思得如何,如今是不是责任人穿越而来重新涉案?
更何况,铅中毒是不可逆的。
资料显示,它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进而影响智力发育、行为障碍,造成生长迟缓,对肾功能损伤,听力和视觉下降,血液系统混乱,牙齿和免疫系统伤害。
这些还不包括心理影响。
谁稀罕你用我的税钱给出的臭钱、关门自审的审判结果?
我看到最近有小道消息说,为了促生,明年计划要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
这下好了,补贴也不用发了,家长们现在都得到了医学的普及,知道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这血有铅,这地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