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无人机大战,中国怎么应对?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
近日,中国电科团队荣获沙特“卓越防御贡献勋章”,他们研发的“天穹”系统在2022年实战中,数分钟内击落21架“卡塞夫-2K”自杀式无人机,全歼率100%。
如今,这套系统被沙特军方正式命名为“沙漠猎手”,用于保护其最核心的战略资产。
几乎同一时间,在南京召开的低空经济大会上,中国电科也罕见提及这一案例。
这不是巧合。
据统计,目前有39个国家研制了791种反无人机设备,大多数是传统防空的升级版,新研发技术不多,且实战检验有限。
比如,俄军由4部“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组成的防空导弹连,齐射3次才能击落1架缓慢移动的无人机。
很显然,随着无人机战争的到来,反无人机策略和设备,开始考验着各国的神经。
而这款100%拦截的“天穹”系统,只是中国反无人机方案的一角。
壹
2019年9月14日凌晨,沙特阿美公司布盖格炼油厂遇袭。
也门胡塞武装使用18架自杀式无人机,配合7枚巡航导弹,直接命中炼油厂核心设施(蒸馏塔、储油罐),使沙特日均产量骤降570万桶,直接损失约19亿美元,油价单日暴涨20%。
该炼油厂是沙特重要核心资产,占沙特原油产量50%,沙特为此耗巨资引入美制“爱国者”PAC-3防空系统,然而面对袭击,这套世界级防空系统却毫无反应,只因无人机速度慢、飞行低,不能触发雷达预警。
袭击事件震惊全球,证明了使用简单、低成本的无人机组合,也能重创拥有先进防御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
2020年9月27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爆发冲突,堪称无人机战争的“教科书”。
阿塞拜疆使用土耳其制TB-2察打一体无人机,进行前线侦察、引导炮击、精准打击,摧毁包括T-72在内的坦克185辆,火箭炮90门,防空系统(如俄制S-300阵地)47套;使用以色列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炸毁雷达站12座。
亚美尼亚面对无人机束手无策,只因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传统作战模式,依靠堆积重装备寻找战略决战,在战略要地舒沙被夺取后,亚美尼亚投降。
这场无人机经典战例,凸显了无人机对传统重装备的低成本高效杀伤力。
2022年,俄乌爆发冲突,迅速演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无人机大战”。
双方广泛使用各种无人机,从察打一体机到自杀式无人机,再到成千上万的商用级四旋翼改装无人机、FPV穿越机,执行前线侦察、精确打击、炮校引导、布雷甚至运输任务。
无人机的核心地位被无限放大,对双方的防御系统构成了超高强度压力。
随后的加沙冲突、印巴冲突、伊以冲突,无人机都是主角,“从默默无闻,到有人喜欢”,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模式。
总的来说,现在谁不尊重无人机,无人机就会分分钟教他做人。
其实,现在无人机能够大放光彩,并非是什么革命性技术替代,而是在于“防不胜防”。
现代防空体系,无论是防空导弹、密集阵近防炮,还是复杂的雷达网络,面对无人机显得力不从心,根本原因是压根就没设计这个功能,存在先天软肋。
在探测上,传统雷达针对的是导弹和飞机,目标比较大,速度比较快。
但对于小型、微型和FPV无人机,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飞行高度低(甚至贴地),容易淹没在复杂的地面杂波和电磁环境中,也很难发现。
找都找不到,就谈不上打了。
在拦截上,传统防空也存在严重缺陷。
一枚防空导弹动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美元,而一架用于自杀式攻击的简易无人机可能只需几千甚至几百美元,没有人受得了这种“用黄金砸瓦片”的玩法。
再者,无人机蜂群技术日趋成熟,一次性投入数十甚至数百架低成本无人机,形成饱和攻击,再先进的防空系统,其火力通道和弹药基数也是有限的,极易被突破。
加之无人机种类繁多,从高空长航时大型无人机到超低空穿越机,从固定翼到旋翼,从金属结构到复合材料,性能、航迹、运用方式各异,单一防御机制难以覆盖所有威胁。
因此,各国在反无人机上都感到头痛,也采取了不同策略。比如,印度的反无人机策略是养鹰,用鹰抓无人机。

再比如,湾湾那边是这样。

那么,咱们是准备如何应对呢?
中国方案有两招:
其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造更多的无人机对攻,按人头配药,每天三次,每次三架,这点不用怀疑,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这点消耗保证供应。
其二,造各类反无人机系统,这个能力也不用怀疑,中国是全世界反无人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从雷达探测,到激光武器,不仅先进,而且种类齐全,以立功的天穹系统(Sky shield)为例。
天穹系统是外贸版,国内叫天盾系统,除了名字的区别,核心技术也有所不同,外贸版的功率是30千瓦,国内版的功率是100千瓦。

既然能称为系统,自然不是一件两件设备,而是一堆设备。
这堆设备里,主要有三个模块,指挥系统、探测手段、拦截武器。
指挥系统,就是天穹的大脑,进行目标识别和AI决策,响应时间在秒级,并且可以无人值守,24小时待命。
探测手段,就是解决“能发现”的问题。既然传统方式不好用,那天穹系统就另辟新路。
比如,研发了三面阵低空监视雷达,它被称为“全球最强的无人机探测雷达之一”,这是核心预警雷达,采用三角形布局,实现360°无死角覆盖,尤其擅长复杂环境下的低空目标持续跟踪。
还有YLC-2E型S波段远程多功能雷达,这款是无源相控阵雷达,专门对付高速和隐身无人机。
除了雷达外,天穹还有多种探测手段。
如射频探测,无线电信号监测,光电识别跟踪,声音监测等,都能捕捉无人机信号,获取无人机的位置、航迹。
这些探测手段,已经是人类现有技术的集大成了。
拦截武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软杀伤,电子干扰,或欺骗反制,使无人机失效或受控。一类是硬杀伤,采取微波、激光和传统火力等方式,摧毁无人机。
天穹系统比较厉害的是激光武器,采用高能光纤激光器,标准功率高达30千瓦,可在4公里以内实现秒级打击。
激光出光快、精度高,能对无人机关键结构实施烧蚀破坏,在短短数秒就能使目标彻底失效。
激光武器还有个优势,就是成本低,比如沙特打一下只需0.8美元电费。
此外,还有微波武器,就是网友说的“无人机铁板烧”,开机2公里内所有无人机都得掉下来;还有传统的高炮、导弹。
其实,“天穹”就好比一个饭馆,食材就是这些装备,可以自由组合,比如在选“探测雷达”上,觉得份量不够,还可以来双份,搞成多层次分布式设置,外层快速预警,内层精准跟踪识别,确保不漏掉任何一架无人机。
再比如,在选“拦截武器”上,可以搞个全套大礼包,也可以只选激光武器,按需配置。
一套天穹系统标准版约1亿美元,貌似10套以上可以打八折,今年中东又加购了12套豪华版。
那这套系统怎么工作呢?咱们拉遍流程。
当敌方的无人机飞来时,首先会被系统雷达发现,并精确锁定。
第一招是干扰,压制无人机导航信号,整瞎它,顺便开启定向或全向双模导航诱骗系统,误导无人机偏离目标。
第二招是激光武器。如果无人机不上当,那就用激光点杀,烧蚀破坏关键结构。如果是无人机群,那就上“铁板烧”微波武器。
第三招是传统武器。如果还有漏网无人机,或者大型无人机,那就用高炮或防空导弹,进行最后打击。
流程走完,就没有无人机能活着飞过来,据沙特透露,110次实测均达到100%摧毁。
除了天穹系统,咱们还有个反无人机系统叫寂静狩猎者(Silent Hunter),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发,是“低空卫士”系统的外贸版。
寂静狩猎者的技术原理大同小异,有两次实战,一次是2023年沙特击落了13架无人机,第二次是前段时间的印巴冲突中,一次击落印度73架无人机。

以上两款是有公开实战信息的,咱们自身装备的还有光刃-30、光箭系列等,参数不详,或许过于先进,不宜展示。
总的来说,咱们在反无人机方面,是多管齐下,方案很多,完全站在了世界前列。
相对而言,美军和以色列的反无人机系统,也属第一梯队,但缺点是体系化不够,不能像天穹一样,融合在一个系统里,各玩各的,并且实战不够。
俄罗斯自战略轰炸机被偷袭后,也加紧搞反无人机系统,整了一套“神农盾”系统,6月30日实现“首杀”,这套系统伊朗也有,用来保护哈梅内伊。
不过这套系统来自咱们民企,是种民用激光,设计初衷是给园林行业修剪树枝用的,结果被拿过去打无人机,由此可见,技术领先真不是一点半点。
总之,咱们在无人机作战上有三个优势,一是产能大;二是技术先进,无论是无人机,还是反无人机,技术储备都在第一阵营;三是军民融合程度高,技术转化非常快,可以相互反哺。
贰
接下来谈谈对中国反无人机方案的看法,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我们要有自信。
前几天,有个欧洲议员在媒体上指责,说咱们军事威胁很大,每月可以制造50万架无人机。
这话听着就好笑,昆山工业园区第一个不答应,“瞧不起谁呢,50万?真要全力开工,1个月我都不止这个数。”
这不是夸口,而是事实。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强的无人机制造能力,还率先搭建了覆盖全维度的反无人机“全景体系”,从发现、识别到低成本摧毁,形成了完整闭环,技术优势毋庸置疑。
“中国方案”为什么能走在前列?不仅仅因为我们有“天穹”“寂静狩猎者”等硬核装备,更因为我们深谙现代战争的本质:单一装备不再决定胜负,系统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种从理念到技术的全面领先,是一种敢于应对未来战争挑战的信心。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低调沉默、悄然发力。但时代变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竞争更趋激烈,我们不能再只当沉默的强者。
现在,咱们对很多国家免签,外国人来了后,都说“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像发达国家”,这是咱们的底气。
在武器装备方面,更要敢于亮剑,就像这次表彰,该展示时必须展示,或像上次印巴冲突,该出手时坚决出手,让朋友安心,让对手闭嘴。
我们必须清楚,适当展示实力,不仅是守护和平的底气,更是赢得尊重的语言。
第二,我们要保持清醒。
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乐观。越是在取得领先优势时,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无人机的技术门槛低、突防能力强、应用场景广,这注定了它将成为未来战争中最狡猾、最难缠的一张牌。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反无人机系统的建设不能有一丝松懈,更不能止步于技术突破,要向纵深防御和综合反制方向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抗扰能力”。
只有“防得住”“打得出”,才能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掌握和平的主动权。
“中国方案”的意义,不只是赢得一场场技术博弈,更是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体系。这体系里,不只有雷达、激光和导弹,还有制度的弹性、产业的活力和人民的凝聚力。
无人机是战争的新变量,而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时代的“常量”——稳定、强大、可控、可信。
在这个越来越“无人化”的战场上,中国不仅要守住疆域,更要守住和平。我们不炫耀实力,但从不掩藏底气。我们不轻启战端,但也绝不退缩让步。
那些倒在雪山草地的红军战士,那些长眠异国的志愿军英烈,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的这一切,一定会微笑着说:“你们守住了我们当年拼命想要守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