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解药在中国?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韩国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中国,一边是美国。
一边是想着继续抱美国大腿,一边是不想被美国吸血太狠。
一边是34岁的韩国海警因救一位中国老人遇难,一边是韩国人在搞反华集会。
根据韩国媒体9月19日报道,韩国国务总理金民锡下达紧急指令:如果事态继续恶化,将对个别反华集会采取强力措施。
这个指令的核心是,反华集会。
很多吃瓜群众纳闷,韩国人挺搞笑啊,反什么华呀。
所谓的韩国反华集会,并非现在才出现的。而是6月李在明胜选之后,韩国的部分右翼群体频繁在首尔组织的示威游行,他们的口号诸如:
“中国干预大选”
“韩国的经济衰退是中国的责任”
“李在明亲华是背叛美国”……
如此这般,让不少国内吃瓜群众有些诧异,搞得中国好像是帝国主义列强一样。要知道中国一直追求和平崛起,国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劝和促谈,还没到当列强的那个阶段。
当然韩国那些右翼,其实是典型的西方主义者,也是尹锡悦的死忠。他们举美国国旗,喊英语口号,就差把黄皮白心香蕉人几个字刻在脸上了。
他们那么卖力地呐喊,舆论界其实也没溅起太多水花。
中国对他们懒得理会,就当嗡嗡乱叫的苍蝇了。
西方也没什么反响。毕竟西方自己每天很多游行示威,没工夫看韩国香蕉人表演。
但李在明政府却不能不重视。如果把中韩关系看成是一锅粥,那帮右翼就是老鼠屎。李在明为啥要重视老鼠屎呢?
一方面是因为韩国经济压力较大,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中韩关系继续恶化,势必继续冲击两国的贸易,让韩国经济承压。李在明不想中韩关系继续恶化。
另一方面,李在明本人也不敢明面亲中。他上任之后,又是去日本,又是去美国,点头哈腰赔笑脸。但在亲中这方面,他却不敢迈出实际意义的脚步。
所以面对右翼搅局,李在明政府想要重视起来。他试图通过重视右翼闹事,传递出想要改善中韩关系的信号。这样成本最低。
李在明政府虽然强硬了一点,但大概率不能拿右翼怎么样。
原因1、右派并不是散兵游勇,在韩国可以说根深蒂固。尹锡悦当初就是靠右派的支持成为总统的。尹锡悦虽然吃牢饭了,但韩国右派的根基还在,从民间到国会议员,仍然有大量的右派。
原因2、背后有美国的支持。韩国这次集会的组织者,相当一部分有美国NGO的背景。比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每年都会给韩国的亲美团体发大量的资助。那些钱被层层下发,促成了首尔街头的示威人群,这套操作流程,我们在其他国家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原因3、韩国社会对社会游行较为宽容,政客一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尹锡悦上次就是对反对派不满,冲冠一怒,搞什么宵禁,结果露出致命破绽,自己去吃牢饭了。李在明刚上台,不会重蹈覆辙。
但李在明又不能不有所表态。因为右翼那帮人说中国干预大选,说李在明亲华背叛美国,让李在明很难受。
如果中国真的能干预韩国大选,那李在明肯定敢明目张胆地亲中。在韩国,会有人敢指责韩国总统亲美国背叛中国么?不会。因为韩国政客亲美是政治正确,因为绝大部分韩国总统都明目张胆地亲美。
李在明不敢背“亲中国”的标签,所以才表态,要对反华集会强硬。
那么韩国问题的解药在中国么?
某种层面来说,在中国。因为在经济层面,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伙伴。如果中国给韩国足够多的优惠政策,那么确实对韩国经济是巨大的利好。
但从根本上来说,真正影响韩国命脉的是美国。二战结束那会儿,美苏画了一条三八线,让半岛分裂。朝鲜战争之后,美军驻扎韩国不愿撤退,这便注定了,韩国离不开美国的掌控。
有一说一,作为二战之后崛起的少数几个经济体。韩国在高速发展的那段时间,美国确实帮了不少忙。当初韩国利用越南战争为契机,创造了江汉奇迹,美国是发挥了正面作用的。
美国能如此深度控制日韩,除了驻军、关键位置放自己人、意识形态渗透这些惯用招数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日韩经济崛起过程中,美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今的日韩政客,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天然亲美。
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日韩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更多时候把他们当成血包了。日韩政客无力反抗美国,就尝试从别处寻找原因。恰好过去几十年,中国高速发展,成了他们甩锅的对象。
客观来说,中国发展过程中,日韩也享受过很大的红利。但由于日韩和中国之间主要是经贸往来,政治和军事层面和美国绑定。所以就出现了现在这个情况,就是李在明一边试图紧抱美国大腿,同时想从中国这里寻找经济解药。这种既要又要的行为,能成功的概率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大。
简单来说,韩国的解药并不在中国这边,也不在美国那边,而是在逐渐摆脱美国深度干预的过程中。每个国家独立的过程,都有一波红利释放。这个独立,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独立。韩国起码军事和政治没有完全独立。也许韩国逐渐收回美国的特权,让美军离开,还能再度释放一波巨大的红利。
韩国之所以留着美军,是因为担心朝鲜。其实即便美军离开,朝鲜大概率也不会真的威胁韩国。因为现在的朝鲜,也不是几十年前的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