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堃:四次共和难逃动荡,非洲最大岛国能否迎来转机?
【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胡毓堃】
短短三周时间,非洲第一大岛国马达加斯加先后经历“Z世代”抗议、军营哗变、总统出走、军方掌权,由民间抗议演变为第四共和国时期最严峻的政治危机。
尽管在部分国家同期出现的“Z世代”元素增加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度和外界的联想,但政治动荡与危机其实是马达加斯加独立65年来的常态。目前下落不明的总统和坐镇中枢的军方互不相让,马政局前景不明。
历史为何不断重演,国家能否迎来转机?如此难题始终困扰着这个长期治理不善、乱局难平的最不发达国家。
10月14日,在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马达加斯加民众加入军队,前往总统府宣布武装部队正在接管国家控制权。 图源:AP
缺水停电,招致两大“回旋镖”
单从直接原因来看,马达加斯加民众早已不堪民生艰困之苦,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该国长期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宏观经济指标极其惨淡:据世界银行2022年预计,马达加斯加全国约7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去年该国人均GDP仅545美元。
具体到普通民生,甚至连首都塔那那利佛普通居民用水用电都得不到基本保障,以致于心怀怨愤已久。动辄一次性停水断电12小时以上乃至数日,天微凉就提着汽油桶排长队打水以供家用(哪怕全民抗议期间也不例外),在没有电的黑夜勉强入睡,是不少马达加斯加人的生活常态。
马达加斯加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可见一斑。然而这般最基础的民生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民众对马政府不作为的忍耐程度也达到极限。相反政府却花钱投资高调但与民间疾苦关联甚少的“形象工程”,包括斥资1.52亿欧元建设长度13公里的塔那那利佛缆车工程(今年6月开通),以减少碳排放、缓解首都交通拥堵。
基建“避重就轻”、将政绩工程置于民众急难愁盼之上,难怪当地居民质问:“政府总让我们保持耐心,可我们还要耐心多久?”更荒谬的是,这条号称每天分流7.5万乘客、2.5万辆汽车的缆车线路,票价高达3000至5000阿里亚里(约合0.6至1欧元),可该国至少80%人口每日生活费低于1.5万阿里亚里(约合2.8欧元)。结果年轻人越发看不顺眼(“钱都花在这种地方了”),抗议运动第一天就烧毁了一个车站。
公共服务薄弱往往与腐败一体两面,马达加斯加也不例外,因此更容易点燃民间怒火。腐败是马政坛普遍现象,不仅在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榜稳居下游(2024年排在第140名),非洲著名民调机构“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2024年调查发现该国四分之三民众认为腐败现象仍在激增,特别是警察、宪兵部队、法官等公职群体。
到了政坛高层,近年最典型的贪腐代表就是前总理让·拉韦卢纳里武。他因涉嫌合同造假和挪用公款被判处5年监禁、罚款60亿阿里亚里,不过本人提前逃往瑞士、躲过牢狱之灾。(军方接管前)现任总统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同时拥有法国国籍,其家庭的奢华生活及巨额财富广为人知,与民间困顿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拉仇恨。
正如同期其它国家的“Z世代运动”,社交网络的传播、动员、组织效应,在客观上为抗议运动和政治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明显作用。
一方面,关于政客腐败、奢华生活等刺激性的信息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点燃年轻人的情绪。例如GasyBaddhie、BasedMerina等Up主就上传了不少关于拉乔利纳女儿穿戴奢侈品、儿子留学瑞士EH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视频。可想而知,那些因为教师发不出工资而上不了课、买不起发电机而靠雨水维持家用的年轻人看到这些,会作何感想。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动员效果迅速穿透了政府预先设置的防线。早在全国性抗议爆发前,“透明国际”就支持了名为“黑色民主”(Democrasia Mainty)的首都小规模抗议,此后也有外地政客呼吁示威,为此塔那那利佛政府明令禁止抗议,宪兵部队亦提前部署。然而社媒“脸书”页面“马达加斯加Z世代”(Gen Z Madagascar)成为动员的中心,仅用5天时间汇聚了10万关注者,信息迅速扩散。
从9月25日大规模示威游行爆发,到10月17日领导军方哗变的上校米夏埃尔·兰德里亚尼里纳正式就任马第9任总统,短短22天内这场民间抗议演变成为马第四共和国历史上最严峻的政治危机,过程不可谓不戏剧性。示威爆发之初,拉乔利纳率团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试图远程控制局势;警方则使用机枪和催泪弹控制局势,可此起彼伏的抗议走向很快变得不可控。
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 图源:联合国官网
拉乔利纳曾试图逐步“弃车保帅”维系自己的总统权位,于9月26日在纽约宣布将能源部长解职,回国后于29日宣布解散恩蔡政府并公开致歉,10月6日任命总理府军事办公室主任吕芬·福蒂纳·扎菲桑博为总理,试图恢复秩序并“重获民众信任”。
不过应急措施已无助于缓解累积已久的矛盾,拉乔利纳本人已经成为抗议民众尤其是“Z世代”的众矢之的。有些讽刺的是,2009年34岁的拉乔利纳首次登上总统大位,也是依靠年轻人对当权者的不满和清新的政治形象(企业家出身、以电台DJ身份和娃娃脸积攒人气),如今这股力量反而成为击垮他的“回旋镖”。
失去的民间信任无法挽回,重组内阁亦没能换取军方支持——后者是压垮他的第二个“回旋镖”。10月11日,马军方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CAPSAT)调转枪头、加入支持抗议群体的行列,成为彻底改变局势、葬送拉乔利纳政治生命的转折点。
虽然不是前线作战部队,但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及其前身在军队后勤、技术操作、人事(薪酬)管理方面起到中心作用,几十年来与本地商业精英和宪兵部队关系密切,而且其指挥官往往被提拔至高层领导岗位,因此在整个军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影响力。
正是凭借对军方核心部门的结构性掌控,该部队获得了马政坛“造王者”的称号。事实上,2009年拉乔利纳首次获取最高权力,关键在于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当时在哗变中的支持。现今时移世易,这支部队自然不愿为已经不受待见的拉乔利纳得罪民众。
果然这支部队一出手,形势急转直下:10月11日,该部队在首都南部的军营驻地发生哗变,部分军人公然加入示威游行,要求拉乔利纳下台;次日总统府以书面声明谴责正在发生的“非法武力夺权企图”,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则宣布接管军方指挥权,路透社则率先披露拉乔利纳搭乘法国军机离境的消息;10月13日,拉乔利纳如期在脸书发表视频讲话,承认自己因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已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尽管他坚持自己仍对国内事务负责,但随着总统府被军方占据,权力格局注定颠覆。10月14日,总统府通过社媒发布法令、解散国民议会,可后者根本不予理睬,反手就在当天下午召开特别会议,以“玩忽职守”指控通过对拉乔利纳的弹劾投票(131人赞成、1人弃权)。
这一天,马国防和安全部队正式宣布接管国家政权,并暂停实施现行宪法,解散除国民议会外的所有公共机构(参议院、最高宪法法院、独立选举委员会等)。此时无论是拉乔利纳的拒不承认,还是非盟、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不认可,都无济于事。10月17日,兰德里亚尼里纳在宪法法院正式宣誓就职,成为国家新领导人。
这场缺水停电引发的动荡,不仅结束了一个总统的仕途,也在事实上终结了仅存15年的第四共和国。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是历史循环,还是重塑未来?
马达加斯加曾经是法国殖民地,1960年独立后的制度建构和政治历程与前宗主国颇为类似:现在都是半总统制,总统、总理(政府)职权乃至议会两院名称(国民议会、参议院)都一样;法国历经五次共和,马达加斯加则在独立65年内从第一共和国走向第四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变迁与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和政治动荡息息相关,而马达加斯加四次共和全都源自政治危机……
就纵向对比来看,这次以“Z世代运动”为名掀起的政治变局,与该国历史上数次重大动荡高度相似,可谓早有先例:
1972年的反政府示威导致3年危机,历经3次总统更替(其中一位遭到暗杀),这才有了1975年宪法,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一党独大的左翼政府,国名由“马尔加什共和国”(第一共和国)改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第二共和国);
19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反对党和民间抗议向上传导压力,迫使连续执政15年的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放开多党制,又因示威过程中的流血事件解散政府、同意制宪,在1992年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再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第三共和运转不到10年,2001年总统大选争议发酵,拉齐拉卡与塔那那利佛市市长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均宣布自己胜选,国家陷入长达半年的政局动荡,并放大了民族矛盾与冲突,暴力事件频发,最终拉齐拉卡流亡法国、拉瓦卢马纳纳宣布当选;
拉瓦卢马纳纳两个任期未满,2009年1月开始的首都骚乱和流血冲突给了拉乔利纳走向政治舞台中央的契机,3月军队哗变、拉瓦卢马纳纳被迫交权并流亡南非,拉乔利纳宣布自任总统,却遭国际社会“违宪夺权”的压力;经过南共体多轮斡旋,2011年各派方才达成解决马危机路线图和实施框架,而此前2010年全民公投通过第四部宪法,正式成立第四共和国……
拉乔利纳的崛起主导了第四共和时代到来,而他的黯然离场预示着第四共和的消亡。按照兰德里亚尼里纳10月14日对媒体的说法,军方领导的委员会将与过渡政府共同领导国家,时间周期预计为两年,其间将组织新宪法公投和大选——如若新宪法通过,马达加斯加将进入“第五共和国”时代。
兰德里亚尼里纳在宣誓就职后在宪法法院发表讲话。 图源:法新社
由此可见,2025年的马达加斯加,破解困局的做法仍离不开建国以来的历史路径依赖。自上而下的政变与自下而上的示威相结合,军方不时下场“造王”,每不到20年来一次制宪公投,用新宪法“再造共和”。如果经过相同周期后因权争或民间抗议导致动荡,那就再走一遍相似的流程,直至新政府成立。
尽管兰德里亚尼里纳在就职演说中感谢“Z世代”走上街头、推动政局改变,且此次运动被不少媒体拿来对比几乎同期发生在印尼、尼泊尔、菲律宾、马尔代夫、巴拉圭、秘鲁、摩洛哥等国的“Z世代运动”,但回溯马达加斯加独立65年的故事,更明显的元素无疑是历史延续与循环。
历史共性的背后,是国家建设与发展道路上的顽疾。马达加斯加矿藏丰富,石墨储量非洲第一,可“资源诅咒”最为典型。世界银行与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报告都指出,国家资源集中、腐败普遍、问责不力、税收有限、司法与监察机构能力不足等结构性缺陷长期存在,造成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制度失灵。
随着这些顽疾不断削弱民选政府改善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民众越容易对民主程序感到失望,非常规政治手段的吸引力旋即放大,而走上街头几乎由本能反应变成了历史的惯性。上述四个历史时期和“四次共和”背后的乱局,莫不如是。
在此期间,军方和安全部门的“政治化”不仅多次起到关键作用,而且成为公众和各派在国家机构虚弱无力时的最后“选项”。不同于其它地区一些国家对“军人干政”、“军政府”的天然反感,非洲大陆从西非“政变地带”到马达加斯加(都为法语区国家),军方一次次承载着社会对本国政治“破旧立新”的最后期望。
今年也不例外,兰德里亚尼里纳的就职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新政府的三大优先任务——调查国营水电公司“吉拉马”(Jirama)、水稻种植、任命新总理——每一项直指民众最大的关切和最深的痛点。
当然,历次政坛变局都有独特之处,此次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历史。“Z世代运动”的独特之处不只是他们所使用的“海贼王”标志,而是体现在多个维度。
首先,他们不再只是政治运动的参与者,而在很多场合下成为领导力量。特别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数字动员打破了对传统政党和政治动员机制的依赖,压缩了传统精英的操纵空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马民间政治动员的逻辑,所以致使政府和警察部队的提前防范千疮百孔。
相比于老一辈,“Z世代”不仅不满于马严峻的物质贫乏与基础服务缺失,而且对深层问题——浮于表面的形式民主容忍度更低。在过往的示威运动中,当权者承诺选举、公投、制宪,就能满足抗议者的需求、平息抗议,但现在马年轻群体早已不满足于只有选举。他们更在意的,是选举能否带来实质的改善。
正是这种民意的微妙变化,使得军方和安全部门对民意和社会压力更为敏感。在马达加斯加以往的政治动乱中,军方往往先行与政府保持一致、支持总统,直至事态出现剧变。而今年的全国性示威仅爆发两周,军方要害部门不但明确拒绝朝抗议者开枪,还选择支持后者。无论是否处于本意,不可否认的是社媒时代马军方必须比以往更注重公众压力、国内外舆论、自身声誉。
变与不变交织,先天不足的马达加斯加未来充满变数,困难和挑战尤为艰巨。目前非盟暂停了马达加斯加的会员国资格,联合国仍将权力更迭定性为“违宪”,域外国家担心该国的安全形势,法航、阿联酋航空暂停了往返该国的所有航班。加之新总统暗示了“疏法亲俄”的外交政策变化(同样与西非“政变地带”相似),如何避免外部环境的恶化,同样是摆在马新政权面前的当务之急。
对于一个人口3000万的非洲岛国而言,历史惯性的作用不可谓不强大;而机能薄弱、沉疴已久的现实条件,意味着重塑未来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何以避免“昨日重现”?复杂问题不会有简单答案。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胡毓堃】
短短三周时间,非洲第一大岛国马达加斯加先后经历“Z世代”抗议、军营哗变、总统出走、军方掌权,由民间抗议演变为第四共和国时期最严峻的政治危机。
尽管在部分国家同期出现的“Z世代”元素增加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度和外界的联想,但政治动荡与危机其实是马达加斯加独立65年来的常态。目前下落不明的总统和坐镇中枢的军方互不相让,马政局前景不明。
历史为何不断重演,国家能否迎来转机?如此难题始终困扰着这个长期治理不善、乱局难平的最不发达国家。
10月14日,在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马达加斯加民众加入军队,前往总统府宣布武装部队正在接管国家控制权。 图源:AP
缺水停电,招致两大“回旋镖”
单从直接原因来看,马达加斯加民众早已不堪民生艰困之苦,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该国长期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宏观经济指标极其惨淡:据世界银行2022年预计,马达加斯加全国约7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去年该国人均GDP仅545美元。
具体到普通民生,甚至连首都塔那那利佛普通居民用水用电都得不到基本保障,以致于心怀怨愤已久。动辄一次性停水断电12小时以上乃至数日,天微凉就提着汽油桶排长队打水以供家用(哪怕全民抗议期间也不例外),在没有电的黑夜勉强入睡,是不少马达加斯加人的生活常态。
马达加斯加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可见一斑。然而这般最基础的民生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民众对马政府不作为的忍耐程度也达到极限。相反政府却花钱投资高调但与民间疾苦关联甚少的“形象工程”,包括斥资1.52亿欧元建设长度13公里的塔那那利佛缆车工程(今年6月开通),以减少碳排放、缓解首都交通拥堵。
基建“避重就轻”、将政绩工程置于民众急难愁盼之上,难怪当地居民质问:“政府总让我们保持耐心,可我们还要耐心多久?”更荒谬的是,这条号称每天分流7.5万乘客、2.5万辆汽车的缆车线路,票价高达3000至5000阿里亚里(约合0.6至1欧元),可该国至少80%人口每日生活费低于1.5万阿里亚里(约合2.8欧元)。结果年轻人越发看不顺眼(“钱都花在这种地方了”),抗议运动第一天就烧毁了一个车站。
公共服务薄弱往往与腐败一体两面,马达加斯加也不例外,因此更容易点燃民间怒火。腐败是马政坛普遍现象,不仅在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榜稳居下游(2024年排在第140名),非洲著名民调机构“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2024年调查发现该国四分之三民众认为腐败现象仍在激增,特别是警察、宪兵部队、法官等公职群体。
到了政坛高层,近年最典型的贪腐代表就是前总理让·拉韦卢纳里武。他因涉嫌合同造假和挪用公款被判处5年监禁、罚款60亿阿里亚里,不过本人提前逃往瑞士、躲过牢狱之灾。(军方接管前)现任总统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同时拥有法国国籍,其家庭的奢华生活及巨额财富广为人知,与民间困顿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拉仇恨。
正如同期其它国家的“Z世代运动”,社交网络的传播、动员、组织效应,在客观上为抗议运动和政治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明显作用。
一方面,关于政客腐败、奢华生活等刺激性的信息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点燃年轻人的情绪。例如GasyBaddhie、BasedMerina等Up主就上传了不少关于拉乔利纳女儿穿戴奢侈品、儿子留学瑞士EH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视频。可想而知,那些因为教师发不出工资而上不了课、买不起发电机而靠雨水维持家用的年轻人看到这些,会作何感想。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动员效果迅速穿透了政府预先设置的防线。早在全国性抗议爆发前,“透明国际”就支持了名为“黑色民主”(Democrasia Mainty)的首都小规模抗议,此后也有外地政客呼吁示威,为此塔那那利佛政府明令禁止抗议,宪兵部队亦提前部署。然而社媒“脸书”页面“马达加斯加Z世代”(Gen Z Madagascar)成为动员的中心,仅用5天时间汇聚了10万关注者,信息迅速扩散。
从9月25日大规模示威游行爆发,到10月17日领导军方哗变的上校米夏埃尔·兰德里亚尼里纳正式就任马第9任总统,短短22天内这场民间抗议演变成为马第四共和国历史上最严峻的政治危机,过程不可谓不戏剧性。示威爆发之初,拉乔利纳率团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试图远程控制局势;警方则使用机枪和催泪弹控制局势,可此起彼伏的抗议走向很快变得不可控。
安德里·尼里纳·拉乔利纳 图源:联合国官网
拉乔利纳曾试图逐步“弃车保帅”维系自己的总统权位,于9月26日在纽约宣布将能源部长解职,回国后于29日宣布解散恩蔡政府并公开致歉,10月6日任命总理府军事办公室主任吕芬·福蒂纳·扎菲桑博为总理,试图恢复秩序并“重获民众信任”。
不过应急措施已无助于缓解累积已久的矛盾,拉乔利纳本人已经成为抗议民众尤其是“Z世代”的众矢之的。有些讽刺的是,2009年34岁的拉乔利纳首次登上总统大位,也是依靠年轻人对当权者的不满和清新的政治形象(企业家出身、以电台DJ身份和娃娃脸积攒人气),如今这股力量反而成为击垮他的“回旋镖”。
失去的民间信任无法挽回,重组内阁亦没能换取军方支持——后者是压垮他的第二个“回旋镖”。10月11日,马军方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CAPSAT)调转枪头、加入支持抗议群体的行列,成为彻底改变局势、葬送拉乔利纳政治生命的转折点。
虽然不是前线作战部队,但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及其前身在军队后勤、技术操作、人事(薪酬)管理方面起到中心作用,几十年来与本地商业精英和宪兵部队关系密切,而且其指挥官往往被提拔至高层领导岗位,因此在整个军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影响力。
正是凭借对军方核心部门的结构性掌控,该部队获得了马政坛“造王者”的称号。事实上,2009年拉乔利纳首次获取最高权力,关键在于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当时在哗变中的支持。现今时移世易,这支部队自然不愿为已经不受待见的拉乔利纳得罪民众。
果然这支部队一出手,形势急转直下:10月11日,该部队在首都南部的军营驻地发生哗变,部分军人公然加入示威游行,要求拉乔利纳下台;次日总统府以书面声明谴责正在发生的“非法武力夺权企图”,人事及行政技术服务部队则宣布接管军方指挥权,路透社则率先披露拉乔利纳搭乘法国军机离境的消息;10月13日,拉乔利纳如期在脸书发表视频讲话,承认自己因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已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尽管他坚持自己仍对国内事务负责,但随着总统府被军方占据,权力格局注定颠覆。10月14日,总统府通过社媒发布法令、解散国民议会,可后者根本不予理睬,反手就在当天下午召开特别会议,以“玩忽职守”指控通过对拉乔利纳的弹劾投票(131人赞成、1人弃权)。
这一天,马国防和安全部队正式宣布接管国家政权,并暂停实施现行宪法,解散除国民议会外的所有公共机构(参议院、最高宪法法院、独立选举委员会等)。此时无论是拉乔利纳的拒不承认,还是非盟、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不认可,都无济于事。10月17日,兰德里亚尼里纳在宪法法院正式宣誓就职,成为国家新领导人。
这场缺水停电引发的动荡,不仅结束了一个总统的仕途,也在事实上终结了仅存15年的第四共和国。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