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是个好炮灰!
来源:鼠妈杂谈
微信号:gh_6186907f13df
石破茂是政坛老手,面对神仙都难以解决的难题,却被要求承担,于是直接消极应对。他在APEC期间吃相像河马,开会玩手机,在特朗普面前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党内骂,老百姓骂,下台,正好如了他的意。

自民党与公明党长达26年的执政联盟破裂,国会席位不足,党内分歧严重,经济问题堆积如山。
高市早苗在这样的时刻登上首相宝座,只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替身,她本就是右翼,又是拜鬼又是对华强硬,很符合美国的胃口,但美国都打不赢解放军,她又能做什么呢?只能当炮灰。

安倍女孩
在日本,女性从政是极难的,高市早苗的政治生涯,不仅是一部日本女性政坛晋升史,更是一段从基层起步,历经挑战的历程。
自1993年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以来,她已在政坛活跃了32年。她曾担任经济产业副大臣、总务大臣等内阁要职,并且在自民党内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政务调查会长。她的政治资历不仅深厚,而且在安倍晋三的提携下,她逐渐成为日本政坛中一位备受瞩目的女性政治家。
然而,细观其政治生涯,高市早苗更多时候扮演的是“配角”而非“主角”。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安倍女孩”,是安倍晋三路线的坚定继承者。

安倍晋三多次称赞她为“保守派之星”,而高市也主动塑造自己作为前首相安倍晋三正统继承者的形象。
这种依附性政治定位,暴露出高市早苗政治生涯的本质:她始终需要借助他人的政治光环。
即使在提出自己的经济政策时,也不忘在“安倍经济学”基础上推出所谓的“早苗经济学”。这种毫无原创性的亦步亦趋姿态,使她更像一个政治模仿者而非开创者。

日本自民党内,政治世家子弟云集,高市早苗的普通家庭背景便显得尤为突兀。
与政治世家出身的小泉进次郎、林芳正等人相比,她缺乏深厚的政治根基。这种先天的短板决定了她唯有凭借强化自身作为某种政治理念的代言人来赢取支持。
右翼标签
高市早苗以鲜明的右翼保守立场著称。她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最近一次是在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80周年之际。这种挑衅行为,与其说是出于坚定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政治生存的策略。

在自民党内部,许多同僚认为她的立场“过于右翼”。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甚至给她起了“塔利班高市”的绰号,这一绰号在自民党内引起了争议。一名自民党资深议员在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将高市早苗这类强硬右翼人士称为党内的“毒瘤”。
这种极端标签化,在高市早苗的政治崛起中扮演了奇怪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它使其成为自民党内右翼势力的代表;
另一方面,也让她成为党内主流派推向前台的“缓冲人物”。
当政治危机出现时,一个极端标签化的人物往往是最佳的“炮灰”人选。她可以被用来推行不受欢迎的政策,试探公众反应,然后在舆论反弹时被当作替罪羊抛弃。高市早苗的右翼立场,恰恰符合这一角色定位。

过渡角色
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充满戏剧性转折。10月4日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原本预计首相之位唾手可得。然而,公明党因政策分歧宣布退出执政联盟,长达26年的自公联盟破裂。
一夜之间,原本被视为“走过场”的首相指名选举,演变为激烈的竞争。尽管高市早苗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首相指名选举中均胜出,成为日本第104任首相,但她在众议院的票数未能过半,如果在野三党联合,她就当不了首相,于是,她不得不与维新会闪婚,15号党首会晤,20号就签署协议,因为27号特朗普要来,新首相没法组阁,让谁去应对懂王呢?

日本维新会自然狮子大开口,提出了12项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是两条:一是要明令禁止企业和团体的政治捐款;二是要实施减税,特别是以两年为限将食品类的消费税归零。由于高市表示禁止企业团体的政治捐款难以接受,日本维新会便退而求其次,将缩减众议院议员定员10%作为与自民党联姻的“绝对条件”,以提高自身在众议院的议员比例。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是自民党同意将这一要求写入两党政策协议,答应在临时国会期间通过相关法案予以推进。
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的合作是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也为日后的龃龉留下一定空间,“闪婚”很可能变成“闪离”。

这种权力格局下,高市早苗更像是一个临时妥协的产物。她能够在如此困境中当选,并非因为政治实力过人,而是各派势力相持不下的权宜之计。党内竞争对手小泉进次郎和林芳正等人虎视眈眈,高市早苗在总裁之位上的稳固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可能进入一个政局不稳、多党竞争的“多党化时代”,甚至可能滑向“碎片化和无效政治”。在这种背景下,高市早苗的首相任期,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的“看门人”角色。
政治“炮灰”
高市早苗面临的挑战之多之重,令人头皮发麻。
经济上,她延续安倍晋三时代的政策,承诺通过激进的政府支出刺激经济,但这可能加重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日本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日元汇率波动,以及米价的持续高涨,这些问题反映了其经济民生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政治上,她需要处理自民党内的“黑金”丑闻,而支持高市的原“安倍派”正是这一丑闻的重灾区。如何在不触怒党内利益集团的前提下处理这一问题,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外交上,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于10月27日至29日访日,这将是高市早苗就任首相后的首次重大首脑会晤。在会晤期间,特朗普将与日本天皇和首相高市早苗进行会谈。如何应对特朗普以及其背后的关税政策等问题,将是对其政治能力的首场大考。
讽刺的是,日本民众普遍担忧首相更迭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事实上,过去五年间,日本已经经历了五位首相,高市早苗的上任是延续而非终结这一趋势。
面对如此众多的挑战,高市早苗的“炮灰”宿命似乎已经注定。她被推上前台,并非因为党内认为她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因为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对象。
匆匆过客
高市早苗身为日本首位女首相的历史意义,不可避免地会被其“炮灰”角色所消解。在日本政治转型的混乱期,她更似一个临时的补位者,而非真正的变革者。
回顾日本政治史,类似高市早苗的“炮灰”角色并不罕见。2006年至2012年,日本六年内换了六位首相,被称为“旋转门首相”,对日本外交造成严重损害。高市早苗很可能成为这一模式的延续。
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裁竞选期间喊出的口号是:“让日本重返巅峰”。但问题在于,她想带回的是怎样的日本?是安倍路线的延续,还是更加右倾化的日本?答案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清楚。

作为一个政治“过客”,高市早苗缺乏清晰的政治愿景和实现愿景的能力。她的历史角色,可能只是为下一任更有实力的政治家铺平道路,或者在不可避免的政治危机中承担败责。
政治花瓶
在六年换六相的政治漩涡里,高市早苗的登场宛如一场精心炮制的讽刺闹剧。她右翼标签鲜明,足以安抚保守派;她特殊的女性身份,足以塑造历史象征;她政治根基薄弱,注定无法真正掌权。
日本政治需要一面镜子,照见其权力游戏的荒谬。高市早苗或许将证明:在这个国家,首位女首相的称号不过是一件易碎的花瓶,用来掩盖政治衰败的实质。
当特朗普到访,当经济持续低迷,当党内对手发起攻击,高市早苗的“炮灰”价值将得以兑现。那时日本将再次寻找下一个替身,而高市早苗则成为政治记忆中的又一个注脚:首位女首相,也是完美的炮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