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女子,8岁瘫痪卧床,被嘲笑是父母的累赘,如今却走红全网
网上从来不乏“苦难人生”的故事,有半生穷苦潦倒,也有一夜间人生大起大落。
然而,在山西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所经历的苦难却远超我们的想象。
2018年太原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一副“特殊”的油画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
在此之前,谁都没有想到这幅水准堪比大师级的画作,居然是出自一个瘫痪在床的女子之手。
一夜间,这位残疾女子火遍了互联网,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相继报道,让数百万网友为之点赞。
她叫张俊莉,一个被称为“病床上的梵高”的女画家。
6岁突发类风湿性关节炎,8岁全身瘫痪,至今卧床35年;
身躯瘦弱堪比枯柴,生活无法自理,一度被外人视为“累赘”。
然而,纵然身处绝望,她依旧用颤抖的双手,画出数百幅高水准的油画。星辰日落、枫叶白雪、田园风景……无一不在她的手中栩栩如生。
她是被命运无情摧残的树苗,在生命的荒漠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傲人翠绿。
从“命运的弃儿”到“灵魂画家”,张俊莉到底经历了什么?
她又是如何在与命运的博弈中,实现逆风翻盘的?
快乐的童年,突发疾病
1978年,张俊莉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她是家里的次女,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和绝大部分孩子一样,张俊莉也有过一段不富裕但很快乐的童年,彼时,她经常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无忧无虑地荡起很高的秋千。
每次折完纸飞机,张俊莉都会撒娇让父亲抱着,在感受父爱的同时,用力将手中的纸飞机抛出去,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飞咯,飞咯……”
稚嫩而天真的呼喊,总引得父亲哈哈大笑,他像一颗参天大树,细心呵护张俊莉这颗幼嫩的树苗,为她遮风挡雨、鼓励她勇敢成长。
人生的骤变出现在6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张俊莉,迎来了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那年秋天,张俊莉在写作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大拇指很痛,起初她没在意,还以为是手指适应不了拿笔,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大拇指的异样却越发严重,肿胀、强烈的痛感、甚至最后连铅笔都拿不起来。
一个6岁的孩子哪里经历过这种事?被吓坏的张俊莉连忙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家人,那天下午,父亲带她到医院检查,可结果却是晴天霹雳。
医生面带难色地把张俊莉的父亲拉到一旁,沉重地说:“您女儿,得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听到这句话,父亲心中隐隐出现不妙的感觉,他强忍内心的不安反问医生:“什么意思?这种病很难治?”
医生沉默许久,摇了摇头说:“这种病如果不能及时控制,3年后女娃就会全身瘫痪。”
作为一名老师,张俊莉的父亲自然知道全身瘫痪是什么意思,但他始终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那两年,父母带着张俊莉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的医院,但每一次都是求医未果。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三番两次折腾下来早已入不敷出,父亲不敢长期耽误学校的教学,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带张俊莉四处寻找希望。
她像一棵被折断所有枝叶的树苗,直挺挺地站在荒漠上,在回忆过往美好生活的同时,细数着未来一片黑暗的日子。
提前到来的灾难,希望
被折断枝叶的树苗,注定成长的道路充满艰辛。
没等到希望出现,医生当初下的“三年通牒”却提前到来了:8岁的张俊莉全身瘫痪,瘫痪程度达到了85%。
从那天开始,奔跑、荡秋千、折纸这些童年趣事,与张俊莉彻底分道扬镳,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行军床。
煎熬、漫长、绝望……种种负面情绪宛如潮水般向张俊莉扑来,让她感到窒息。
对于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来说,全身瘫痪不仅代表着失去自由,也意味着人生的选择会被无限缩小。
彼时,路过的街坊邻居会经常对张俊莉窃窃私语,说她是父母的累赘,会拖累家人一辈子。
每次听到这些话,泪水就会在张俊莉的眼眶中打转,她咬牙不让泪水流下来,可旁人的嘲讽、病痛的折磨、母亲的哭泣,早已让她的内心泪流满面。
《大涅槃经》里说:“求而不得,是人生八苦之一”,但相比于“得到后又失去”,“未曾得到”的苦,根本算不上什么苦。
命运的摧残,固然让张俊莉的人生陷入绝望,但也让她的思想飞速成长,纵然深陷黑暗,但她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成为邻居口中,那个拖累父母一辈子的废人。
张俊莉说:“我虽然没办法自由行走,但我的眼睛还能看,我的大脑还能思考,这就表示希望还在!”
为了不让自己陷入颓废,她专门让父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许多书,从而进行自学。
在书籍里,张俊莉见识到此前从未看过的世界:
被命运反复戏弄却绽放出独特光芒的名人;
作家笔下宏伟壮阔的风景;
以及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在感受生命别样精彩的同时,张俊莉也下定决心,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年幼的张俊莉却用自己的行动说出另一番话:
“即使枝叶被折断,主干枯萎,但只要根还在,纵然处于荒漠,树苗依旧有“重生”的机会”。
不愿屈服,追逐梦想
真正的强者,总能在别人看不见曙光的时候,抓住那一缕希望。
对于张俊莉而言,她的希望就是画画。
在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前,张俊莉就梦想成为一名画家,没事的时候她还经常拿着树枝在沙地上涂鸦。
而在全身瘫痪之后,父亲给张俊莉带来了许多图书,里面有栩栩如生的世界名画,也有精彩绝伦的漫画。
一页页的画作在面前划过,张俊莉的眼睛也越发明亮,她说:“画,不仅是作家思维的拓展,也是生命的延续”。
“病魔”没能让张俊莉屈服,反而让她更加坚定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
可是,这个梦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由于全身关节严重变形,手指扭曲无法展开,张俊莉连握住笔这个简单动作都十分困难。
而无法弯曲的手腕、萎缩不能移动的肢体,更是在嘲笑她想要实现梦想,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人不到绝境的时候,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决心。
张俊莉告诉自己,就算是天方夜谭,也要把它画出来,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第一次放弃,就会有无数次放弃,长期以往,自己真的会彻底向命运妥协。
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两只能够勉强活动的手臂,成了最后的希望。
渴望焕发生机的树苗,将根茎深入土壤,在荒漠深处中寻找水源的希望。
为了能更好地“握住笔”,张俊莉让家人把画笔插在她的手指缝隙间,指甲和指缝卡住笔,之后再侧躺着画画。
一开始,画笔就像泥鳅般狡猾,总是在张俊莉的指缝间掉落,但她没有放弃,而是不断琢磨各种技巧,最终锻炼出一副有力的“钳子”。
家里人特地给张俊莉做了个画夹,并将其固定在床边,方便她练习画画。
但成为画家的道路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绘画的过程中,张俊莉也遇到过许多难题。
由于是侧躺,加上手腕无法弯曲,因此,笔触的控制成了她所面对的一个巨大难题。
不怕有问题,就怕有问题不处理。
为了解决笔触控制的问题,张俊莉想出了调动手臂的方式,她在绘画时会把脖颈梗起,让手臂有一个稍微可以活动的空间。
事实上,“梗脖颈”的方式并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轻松,时间一长,她的脖子就会感到无比酸痛。
父母看了心疼不已,但张俊莉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对父亲说:“和屈服于命运相比,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无数次的练习下,张俊莉终于能够靠着肩膀的提拉,实现绘画笔触的控制。
以笔为手,以纸为脚,全身瘫痪、卧病在床的张俊莉,自此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这颗曾经一度被外人视为“累赘”的小树苗,靠着一点雨水的滋润,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次胜利,对命运微笑
张俊莉说:“命运打碎我的脊梁,想要我屈服,但我没有,于是命运认输了。”
数千个日夜,一次次的练习创作,最终为她赢来了一丝曙光。
17岁那年,张俊莉的同学前来看望她,发现她所画的漫画不但栩栩如生,而且内容也十分有趣。
在见识到张俊莉的画画水平后,同学建议她尝试用漫画演绎一个科幻故事——《嫦娥也许是这样奔月的》。
对于同学的建议,张俊莉十分用心,在将故事情节熟读之后,她又进行了多种构思,之后才进行动笔。
那几个月,张俊莉一边创作,一边对已经完成的内容不断修改,最终创作出了20多幅作品,她把这些作品取名为《遥远的思念》。
在同学的帮助下,《遥远的思念》顺利被一家科幻杂志选中并刊登,反响也十分不错。
那一次,张俊莉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500元。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这500块钱只不过是一双鞋子的钱,但对于卧床将近10年的张俊莉来说,这不仅是她自力更生的证明,更是她对抗命运、追逐梦想的一次胜利。
树苗越长越旺盛,荒无人烟的荒漠,也逐渐有了别样的翠绿。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张俊莉并没有就此满足,她开始学习更进一步的画功。
家里没有条件请专业的老师,她就埋头自学。
那时恰逢互联网高速发展。张俊莉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加强画画的基本功训练。
期间,她还学会打字,用“蜷缩成一团”的双手,在互联网的海洋自由自在地遨游。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在没有系统教学的情况下,张俊莉的训练成果总是不尽人意:
“明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就是没能突破,那种感觉挺让人绝望的”。
张俊莉不怕吃苦,怕的是吃没有希望的苦,迟迟没有进步,让她沮丧不已,甚至因此萌生了“没有画画天赋”的想法。
就在张俊莉为此感到绝望的时候,她的家人和朋友伸出援手,众人不断地鼓励和开导,让她重拾往日的信心和乐观。
身躯的残疾固然不幸,但比这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残疾。
没有人敢断言张俊莉有画画的天赋,但她对这种事物的热爱却是有目共睹的。
而热爱,也是生命的一种体现。
2015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张俊莉从漫画转战到油画领域,相比于黑白分明的漫画,色彩斑斓的油画更能让她看见生命的丰富性。
长达2年的油画创作,张俊莉将自己的热情全部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300多幅作品。
她用不幸的身躯,抒写出生命的热情,而这份热情,在她的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然命运给予张俊莉悲伤,但她仍以微笑还命运,遍地黄沙的荒漠尚可长出绿洲,残缺的身躯同样可以绽放别样的精彩。
走红全网,平和的内心
2018年,是张俊莉自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她参加了太原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三名,不久后,《人民日报》的记者上门采访,对她的故事和作品进行报道。
得益于媒体的关注,人们才知道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位不平凡的女子。
这些年来,张俊莉临摹过莫奈的许多作品,其中不乏风景和人物,但在众多的作品中,她最喜欢的是《海之心》。
湛蓝的海水汹涌而深邃,滔滔不绝的浪花拍打着礁石,而礁石不但始终屹立不倒,而且还将浪花卷成心型的图案,让人一眼望去,仿佛置身于无穷的温暖中。
或许,这正是张俊莉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如果说有什么事物可以战胜命运,那么其中必然有“坚强”二字。
数十年的磨砺,让张俊莉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她宛如荒漠上绽放的绿树,静看日起日落,不为外界的赞誉所动。
很多网友将张俊莉称为“病床上的梵高”、“太远张海迪”,但她却摇头否认:“我还不是一个画家,我还在成为画家的道路上走着。”
张俊莉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如成为一名画家、画出一幅流传于世的作品、甚至是成为东方的莫奈……。
尽管这些目标里,很多在外人看来都有些不切实际,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这一生很短,所以不妨大胆一些,哪怕穷其一生都无法实现梦想,但只要始终行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生命就会不断绽放。
如今,张俊莉每天除了画画,还运营着自己的个人自媒体账号、打理卖油画的网店,偶尔空闲下来,她还会写小说、自传、甚至是学习英语。
她在账号签名上写道:“只要我还能画下去,内心就只有感激。”
这句话里,既有他人难以体会的心酸,也有远超常人的豁达。
8岁全身瘫痪、卧床35年、300多幅佳作,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张俊莉难以诉说的心酸,但同时,也是她不凡人生的见证。
命运可以摧毁光鲜的皮囊,却无法击败不屈的灵魂。
时至今日,张俊莉依旧在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人们似乎能够预见,这颗小小的树苗,终有一天会在荒漠中长出属于她的森林。
病床虽小,张俊莉却能在这一方天地里书写自己的人生;命运虽大,但拦不住她向往梦想的决心。
问题,一幅油画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过张俊莉的经历,其中有一句话让百城君印象颇为深刻:
“她满怀激情和信念,让想象力在画布上任意驰骋,她拒绝让疾病掌控自己的命运。”
生而为人,谁也没有办法预见未来的幸与不幸、掌控灾难的大小,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很有限,那就是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明天。
当我们还在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抱怨时,不妨想一想,和张俊莉的经历相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何其幸运。
尽管张俊莉不曾认为自己是一名画家,但在众人的心中,她早已是一位超凡的画师,她的人生,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持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有记者到张俊莉家里采访时,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
“这么多年来,你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呢?”
张俊莉没有回答,而是笑着望向窗边的一幅油画。
苍凉无垠的荒漠上,天地俱寂,一颗小树屹立其中,仿佛随时可能被抹去,却又格外引人注目。
小树的旁边还写着一句话:
“对于命运安排的苦难坦然接受,对于自己追求的梦想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