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考虑下调对华关税至80%!
来源:大白话时事 美东时间5月9日上午7时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考虑将美国对华关税税率从145%下调至80%;
微信号:xhdb66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暗示称,80%的对华关税税率看起来是合适的,这将取决于贝森特如何在瑞士进行会谈。

特朗普说的这个80%,其实就是对等关税60%+二三月份加的20%;
我昨天文章已经分析过,这次接触式会谈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成果,不会达成协议,顶多就是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比如降低到50%-60%;
特朗普今天这个表态,比较符合我文章的预期。
但强调一下,特朗普这个人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更别说这种只是会谈前的放风,这更多也只是特朗普在做预期管理。
我也不是说这次会谈一定会有这个结果,我只是说“顶多”出现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这个结果,不会有其他更进一步成果或者协议。
这其实就是一种预期管理,让大家有这个心理预期和准备。
如果这次会谈双方不欢而散很正常,而如果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有了预期,就不会一看到双方接触就说怂,一看到双方同时降关税也说怂。
今天刚看到有一个言论认为:“如果美国降了一部分关税,中国跟不跟?跟,那就是接受美国最初的关税方案,合着还是给美方让利。”
这是典型的反向预期管理,把本来对我们有利的事情,愣是说成不好的。
我举个例子,特朗普这次加对等关税,一开始加了34%;
然后我方对等反制,也对美国加了34%;
假如后面特朗普没有进一步加码,双方互相加的关税,就会保持在34%水平。
那么大家会觉得这个时候是我方怂了,还是特朗普怂了?
特朗普一直信誓旦旦说,只要有国家报复,就会继续提高关税。
但我方报复了,特朗普却不敢继续加码,这就显然是特朗普怂了。
那么现在如果双方同时降回一开始加的对等关税34%,那么不就变成,我方报复了,但特朗普不敢继续加码的局面吗?
怎么有些人会认为,双方同时下降一部分关税,会成了“接受美国最初的关税方案”?
明明是特朗普“接受我方的报复”。
特朗普加了关税,我方没报复,这才叫做接受了美国最初的关税方案。
特朗普加了关税,我方对等报复,这不叫接受了美国的关税方案,这叫特朗普接受我方的报复。
现在如果双方同时对等调整,就是特朗普接受了我方报复的关税,选择不进一步加码。这明显是特朗普怂了。
当然,到时候特朗普赢学宣传,大概率还会把今年头两次加的那20%关税算进来。
比如,对等关税降至60%,但白宫会宣传降到80%;
然后我方一说就是降至60%,给人形成一种错觉认为,美国只降到80%,我方降到60%;
类似舆论宣传手段,
比如,特朗普对等关税加到125%,叠加之前两次加的20%,只宣传今年累计加145%;
然后特朗普之前加的20%,我方其实也有反制,但反制的是部分商品,虽然是我方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比如能源、农产品,但确实不是全部反制。
所以我们在宣传上,不好直接说我方今年对美国累计反制加征145%,从而在宣传上吃了亏。
这也是我为什么每次提到特朗普加的关税,都得把这个125%的对等关税和前面加的20%关税区分开来,这在舆论宣传上是很关键的。
很多人就是搞不清楚特朗普宣传的145%,是包含之前加的20%,总以为我们对等加的125%,比特朗普少加。
比如这次特朗普又开始搞预期管理,说可能把对华关税税率从145%下调至80%,其实他说的就是包含了2月份和3月份加的20%关税。
所以,我昨天跟大家做预期管理认为,这次接触式会谈,顶多就是双方同时把互相加征的对等关税,降一部分,比如降低到50%-60%的水平。
这个其实只是把4月份加的对等关税降一部分,是在之前125%的水平,降低到60%;
而特朗普就暗示,是145%关税降低到80%,搞得他好像比我们多加了20%,但其实我方一直是对等调整。
美国加多少,我们就加多少,美国降多少,我们就降多少,我们是不可能比美国多降。
我这里也是提前跟大家打个预防针,到时候舆论宣传上,肯定会有人因为特朗普这种赢学宣传,踩进别人舆论陷阱里,还真误以为美国把关税降到80%,而我方降到60%,比美国多降。
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预期管理的使用案例。
比方说,5月2日,我方对于是否和美方接触,开始说“中方正在评估”,这是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
所以我对此第一时间分析时,就跟大家做预期管理,认为双方接下来可能会有接触式谈判,但大家对此预期不要太高,对这场贸易战要做好持久战准备,双方打打谈谈很正常。
但是舆论上不少人是在“反向预期管理”。
我方都说了“正在评估”,但很多人仍然认为坚决不会见面,这其实就是反向预期管理,自己拔高预期,结果不及预期后,就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从速胜论转向速败论,一看双方接触就说我们怂。
其实我方在5月2日说“正在评估”,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只是很多人没领会到,我方用词也相对比较隐晦。
但这相比5月2日之前不断辟谣的态度,显然从“不可能接听电话”到“考虑接听电话”,已经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
从双方不可能接触,到双方有可能接触的转变。
所以,如果有做好个人预期管理,对于这次接触式会谈,并不会感到奇怪。
再比如,对于这次接触,目前很多人也是认为不会有任何结果,其实从我角度来说,我也认为双方不欢而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认为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关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至少从预期管理角度,不应该排除这种可能性,要做好出现这种预期的准备。
对于认为接触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人来说,需要做的预期管理,调低预期的方向是,这次会谈可能出现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
如果这次接触没有任何结果,那就符合自己原先预期。但即使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也在做完预期管理后的范围之内,不会有心理落差。
如果不做这种预期管理,到时候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我们舆论上肯定又会出现我今天看到的那种,只看我们降低,就说怂的,却不看是美国先降低,或者双方同时降低。
所以我昨天文章也强调,即使这次接触式会谈,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并不代表双方达成了协议,实际上这连“成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结果”
美国是虚空造牌,我们也是虚空调整,并没有做出实际让步。
我们降低的关税,也是之前虚空加上的,只要没比美国多降就行。
并且,我们也不会因为特朗普降关税,就额外做出让步,我们顶多就是对等调整,这样就不会让美国的虚空造牌得逞。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速胜论和速败论是一体两面,如果不做好个人预期管理,速胜论是很容易滑向速败论。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一直跟大家强调做好个人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我方本来就不善于做预期管理,更需要个人去做好自己的预期管理。
而做好个人预期管理,确实对跟人心态的保持上,会比较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