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来访,会戳痛谁?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6月26号,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称中美两国已经签署了“谅解协议”,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将加快向美国出口稀土,而美方将对应取消对中国的有关限制措施”。同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回应,中美伦敦会谈之后,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对于稀土出口事宜,中方强调将继续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同时也期望美方相向而行,对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
6月28日,日媒《日经亚洲》报道,美国官员正在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制定计划,今年晚些时候,特朗普或将率领由数十名首席执行官(CEO)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此次访问预计将与特朗普5月份的中东之行类似。当时多达30多名美国商界领袖陪同特朗普访问沙特,达成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交易。代表团中包括特斯拉CEO马斯克、黑石CEO史蒂芬·施瓦茨曼、贝莱德CEO拉里·芬克、OpenAI公司CEO萨姆·奥特曼、英伟达CEO黄仁勋、Palantir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以及亚马逊CEO安迪·贾西等人。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访华已经非常接近于现实。还有媒体猜测,特朗普可能会参加中国的大阅兵(由于普京已经确定了来访行程,也涵盖了阅兵时间;所以特朗普如果阅兵来的话,还可以因此与普京相逢),给中美关系缓和来了一针强心剂。但这里要强调一下,无论特朗普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访,或者说任何一个美国总统来访,都不可能从根本层面改变中美之间“斗而不破”的大国博弈关系。但是每一位总统来访,基本上都能在短期内,促进两个大国关系缓和。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特朗普还发动关税战,摆出一副和中国死磕的姿态。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要和中国搞好关系,如此华丽的转身,不禁让吃瓜群众们目不暇接,也让很多政客感觉不可思议。特朗普如此转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其一,关税战不仅没能让中国屈服,反而一脚踢到了铁板上,自己疼了。
其二,特朗普通过关税战,尝到了权力的快感。关税大棒虽然没有拿中国怎么样,但却把盟友们搞得头焦额烂,纷纷讨好特朗普。前几天北约峰会,欧洲政客对特朗普的众星捧月,让他非常受用。
其三,可以引发舆论风暴,让他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特朗普很喜欢这种感觉。
然而当今地球村,中美的事儿,影响力从不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会波及到很多方向。那么特朗普这次访华,会让谁不少政客疼痛。
首先,宝岛上那群跳得很欢的毒派,正在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
他们上蹿下跳,原本指望特朗普和大陆硬磕,自己好获得更大的蹦跶空间。现在好了,特朗普跑过来和中国谈生意,他们心头难免涌起不祥之兆。即便再想搞事情,也是小心翼翼。他们感到疼痛,但是又不敢公开怼特朗普,只能憋着,也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憋出内伤。不过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两岸最终会统一,毒派的郁闷,大概率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以后还会持续下去,直到那个历史性的终点来临。
其次,莫迪在心痛。
环顾地球村,中美博弈受益最大的就是印度。按照莫迪的设想,印度原本可以借中美博弈之机,接收中国外溢的产业链,在美国的支持下,把印度建设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然而这个想法很美好,但印度实在是不给力,基建啥的跟不上。加上印度又很侨情,时不时把自己幻想成美国(比方说印度学美国搞长臂管辖,去北美清除莫迪的政敌),让美国看到很多不可靠因素。特朗普此番访问中国,莫迪的很多布局都白费了。当然美国和印度的关系,表面上不会闹掰,毕竟印度需要美国为自己撑腰,美国还幻想印度做中美博弈的马前卒。
第三,普京也很糟心。
从俄罗斯和普京的立场来说,很乐意看到特朗普和中国硬碰硬。因为那样美国会把更多资源用在中国身上,无暇顾及俄罗斯。但特朗普访问中国,意味着中美阶段性缓和,这不是俄罗斯想要的局面。而且中美的缓和,意味着俄乌战争也需要降温,对俄罗斯继续扩大俄乌战争也是一个潜在阻力。
第四,伊朗政客也会不开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伊朗老想对美国认怂。认怂就认怂呗,伊朗还喜欢自作聪明,把自己幻想成棋手,有时还会把中国当成筹码。如果中美斗得激烈,伊朗认怂可能会有一定的分量。中美斗得不那么激烈,伊朗连认怂的筹码都少了很多。
第五,马科斯也犯难。
话说马科斯上台后,一直紧抱美国大腿,和中国搞事情。只是他抱的是拜登的大腿。特朗普上台后,马科斯还幻想继续利用中美博弈捞好处。特朗普要访问中国,马科斯就很为难了,接下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式抱美国大腿?还是想办法对中国服软?
最后再强调一点,特朗普如果真的在大阅兵期间来访中国,表示特朗普还是传承了美国的务实战略。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美国开国元勋铸就的民族性格很复杂:既有天真的理想主义元素,也有阴险狡猾的小人元素,还有实事求是的务实元素。
美国开国两百多年,能够从大西洋一隅发展到如今这个层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得益于美国政客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脸面,采取务实的战略,让美国获利。
回顾一下中美关系:
当年朝鲜战争,美国选择出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针对中国,想让中国继续扮演晚清和民国的软弱角色;其二,针对盟友。
战争的结果是,美国针对中国的企图失败了。但是,美国还有另一个目标,取代大英帝国,高举西方老大的大旗,号召小弟为马前卒。这方面倒是成功了。二战后期,美国已经是老大了;但老大的大旗直到二战末期,布雷顿森林会议,英国把英镑霸权转交给美国,才算真正把西方老大的位置让了出来。二战之后,美国需要一场自己打着大哥旗帜的战争,于是美国带着一帮小弟跑到朝鲜半岛证明自己。虽然针对中国这个目标失败了,但做实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大哥地位。
后来美苏争霸,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之后落入被动防守的窘境。美国精英一合计,不如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于是基辛格与尼克松,先后来访中国,实现了两国破冰之旅。那种情况下,如果美国选择死要面子,不和中国和解,那么冷战将会是另一种局面。美国政客放下面子,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成为赢得冷战的重要原因。
特朗反动关税战,一看奈何不了中国,赶紧转头和中国谈判,这本身也是务实的体现。如果特朗普死要面子和中国死磕,那么最终必然两半俱伤,让其他国家得利。相反,他对中国采取务实的战略,对双方都是一个大利好。
从宏观视角看,正常情况下,中美之间能维持这种“斗而不破”的关系,其实也挺好的。唯一的变量,大概就是中国完成两岸统一时,中美之间才会面临巨大的终极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