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宣布降息25基点,面临滞胀局面!
来源:大白话时事
微信号:xhdb66
在这次降息之前,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降息25基点的概率是94%,降息50基点的概率是6%;
美联储这次选择降息,并不是迫于特朗普的压力,而是美国近期糟糕的就业数据。
9月9日发布的非农年度基准修正数据,将截止3月的一年间,非农就业下修了91.1万人,去年本来看似亮眼的非农数据,在这样大幅下修后,已经有两个月出现负增长。
而且9月5日公布的8月非农数据,仅增长2.2万。
更关键是,6月非农数据从7月第一次公布时的14.7万,到8月下修为1.4万,到了9月5日直接被下修为负的1.3万,出现了负增长。
所以,美联储的决议声明里,删除了“劳动力市场状况依然稳健”的表述,改成了“就业增长放缓”。
将“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修改为“失业率略有上升但仍处于低位。”
这次声明里重点是:“判断就业形势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
关于通胀的部分,将“通胀率仍然略高”,修改为“通胀率有所上升,且仍处于略高水平”。
也就是,一边是通胀率有所上升,一边是就业下行风险上升。
如果任由这样的趋势下去,就是美联储最害怕面临的滞胀局面。
在声明开头,还把上次声明里提到的:“尽管净出口波动继续影响数据,但近期指标显示,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有所放缓。”
修改为:“近期指标显示,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放缓。”
把“尽管净出口波动继续影响数据”的表述删了,估计是为了避免触及特朗普的敏感神经。
上次表述意思是,虽然上半年GDP增速因为净出口波动而显得很亮眼,但实际上半年经济活动增长是放缓的。
这次则直接说,上半年经济经济活动增长放缓。
在本月初,美国财长贝森特称:“如果经济形势那么糟糕,为什么 GDP 增速能达到 3.3%?”
贝森特这完全是睁眼说瞎话,他作为专业人士,能不知道美国二季度GDP增长,有60%的贡献来自于进口下降吗?
GDP统计核算里,进口是减项,出口是增项。
所以,特朗普越打贸易战,美国进口越少,GDP增长越快。
综合一季度进口剧增的话,实际进口波动造成的二季度增速异常更多。
因为美国的GDP增长是年化数据,是环比折年率,所以环比数据的波动,对美国GDP数据影响很大。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美国进口在第一季度因关税预期而激增37.9%后,第二季度急剧回落30.3%,净贸易为GDP贡献了5个百分点的增长。
也就是说,扣掉进口数据波动的影响,美国二季度GDP应该是负增长才对。
美联储7月的决议声明是隐晦指出这个事实,本月则删掉这个表述。
估计跟特朗普最近宣布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还有新任命一名美联储理事米兰有关。
在这次议息会议之前,9月1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特朗普提名的美联储理事米兰,让米兰能够险之又险的得以参加本次美联储议息会议。
需要注意,新任命的美联储理事米兰,并不是替代8月25日宣布罢免的美联储理事库克。
而是8月8日,美联储理事库格勒宣布辞职,她的任期本来是明年1月到期。
这让特朗普喜出望外,可以提前安插一名自己心仪的人选进入美联储理事会。
而特朗普在8月25日宣布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但最近美国上诉法院驳回特朗普政府立即罢免美联储理事莉莎·库克的请求,虽然特朗普肯定会寻求最高法院的干预,但显然已经赶不上这次议息会议。
所以,这次议息会议,出现被特朗普罢免的理事库克,以及特朗普新任命的理事米兰,二者同框的有意思场面。(图里库克旁边坐着的不是米兰,封面标注有误,这里说明一下)

由于米兰仍然保留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这是一向自诩独立运作的美联储,首次出现一位白宫现任官员。
于是,在这次议息会议里,被特朗普新提名的米兰,也成为了“白宫代表”。
米兰是这次议息会议里,唯一投了反对票的理事。他主张本次议息会议应当降息50基点。
换而言之,美联储所有决策者,只有米兰一人是投给了降息50基点。
不过,特朗普之前是说,美联储应该一口气降息100基点。
可见,到了实操过程里,特朗普的激进主张,也是需要打折扣的,变相TACO。
美联储如果在单次议息会议里,一口气降息100基点,那才是真的在讲鬼故事,市场反而可能被吓死。
因为只有像2020年3月,出现全球金融市场崩盘,有流动性危机的风险,美联储才会一口气降息100基点,甚至临时召开议息会议,一口气把利率降至为0。
在点阵图上,也能一眼看出米兰的位置跟其他人格格不入。
点阵图上的一个圆点,代表一名美联储决策者对于今年底利率的预期水平位置。
相比6月议息会议,多数美联储决策者预期今年还将降息2次,将利率降至3.5%-3.75%;
但唯独一名美联储决策者预期今年底将降息到2.75%-3%,孤零零的悬在其他美联储决策者之外。
本来美联储点阵图是匿名的,看不出是哪名决策者,但这次谁都知道,这个孤悬于其他人之外的人,肯定是米兰。
也只有代表特朗普的米兰,会预期今年降息到2.75%-3%;
按照米兰的这个点阵图预期,剩下两次议息会议要分别降息75基点和50基点。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美联储多数决策者预期的,剩下两次议息会议,分别再降息25基点,才是比较有可能的。
美联储议息会议不是一言堂,需要由7名理事+纽约联储主席+4名地方联储主席,一共12人投票决定每次议息会议的利率水平。
理论上,特朗普想要控制美联储,需要把美联储理事会里的7人,换掉起码4人,才能做到。
现在特朗普只安插了米兰一人,是还远远不够的。
而且,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联储银行在美联储里也是核心地位,纽约联储的资产规模占了美联储很大一部分,所以美联储的市场公开操作都是授权给纽约联储去具体执行。
纽约联储对于其他储备银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些地方储备银行在美联储里通常是同进退。
地方联储主席任期为五年,任期同时进行。
当前的12位地方联储主席必须在明年3月之前由美联储理事会重新任命。
也就是说,特朗普只有在明年3月之前,掌握了美联储理事会多数席位,才能通过任命地方联储主席,来彻底掌控美联储。
但考虑到当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任期是明年5月才到期,特朗普想要在明年3月之前,将美联储理事会里7人换掉4人,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特朗普想要彻底掌控美联储,是很难的。
鲍威尔在这次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讲话,也可以看一看。
鲍威尔坦言,美联储正面临“两难且罕见”的局面:劳动力市场走弱,通胀却仍处高位。
这个就是我一直说美国面临滞胀局面。
通常就业走弱,需要美联储降息。
而通胀走高,需要美联储加息。
现在美联储着重于就业走弱,选择了降息,那后面如果通胀失控,美联储就又可能不得不加息。
这就是我去年提到的,美联储可能先降息,再加息的仰卧起坐模式。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滞胀局面,当时的美联储也是频繁搞仰卧起坐。
鲍威尔强调,鉴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降温的迹象,央行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加关注“充分就业”目标。
而美联储之所以暂时先忽略通胀,是因为美联储的基本判断是,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可能只是短期的。
这让我想起鲍威尔在2021年提出的通胀暂时论,结果2022年就通胀失控了,迫使美联储激进加息,现在鲍威尔又搞出一个“关税影响短期论”。
美联储很有可能再次出现误判。
当然,美联储是不是故意误判,就不得而知了。
当被问及特朗普政府针对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的抵押贷款欺诈案是否破坏美联储独立性时,鲍威尔选择了回避。“我认为这是一个法庭案件,我不宜发表评论。”
在被问及公众应关注哪些迹象来判断美联储是否丧失独立性时,鲍威尔给出了简洁的回答:“就看我们怎么做。”
鲍威尔表示:“基于数据来开展工作、绝不考虑其他因素,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所有在美联储工作过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你会从我们的表态方式、官员的演讲、以及所作出的决策中看出来。”
对于关税冲击,鲍威尔表示,特朗普加征的关税似乎主要由进口公司支付,这意味着消费者还没有看到与关税相关的重大价格上涨。“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影响相当小,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慢、要小。”
先不说鲍威尔的关税影响短期论,但鲍威尔在这里提到了一个事实,就是特朗普加征的关税,主要是由美国的进口商来支付。
这戳破了特朗普一直以来宣称关税是由出口国支付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