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迁都的背后!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当地时间10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访问伊朗南部波斯湾沿岸的霍尔木兹甘省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佩泽希齐扬表示:
由于城市规模过度扩张、缺水危机加剧以及地面沉降威胁日益严重,伊朗别无选择,只能将首都从德黑兰迁至该国南部。
“Tehran”。 “ran”是表示地方的词尾。“ Teh”意为“温暖”,“Tehran”可以理解为“温暖之地”。自1796年以来,德黑兰一直是伊朗的首都。
18世纪初,当时伊朗的实际统治者卡里姆汗下令在德黑兰兴建一所皇宫及政府办公室。1796年,卡扎尔王朝的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王,同时德黑兰成为了首都。
从那时起德黑兰一直是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德黑兰人口约1700万,伊朗全国人口约8800万。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聚集于此。
德黑兰是伊朗最大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枢,贡献了全国约40%的GDP。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伊朗约一半的制造业集中在德黑兰。
同时德黑兰还消耗了伊朗全国近四分之一的饮用水资源。
所以,水资源问题的确是德黑兰面临的巨大挑战。那么伊朗这次决定迁都,真的是仅仅因为水资源问题么?
02
水资源的确是问题。
不过我觉得,问题肯定不是水资源。
因为在任何国家,任何一个承载20%人口,50%工业的地区,用水问题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如果单单是因为“水资源”,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很多。
比如伊朗可以通过外交合作,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邻国引入补给,或启动国家级大型调水工程,将南部淡化海水或边境水系输往德黑兰,从外部缓解水压力。
又或者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引导德黑兰的高耗水、高能耗产业向其他具备承接能力的省份迁移,从而分散经济功能和人口压力,从根源上降低对本地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同时还可以大规模推广节水灌溉、中水回用和智能水网,同时大幅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并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全民节水。这能从内部显著提升每一滴水的利用价值,延缓资源枯竭。
上面这些,都是中国探索过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何这些方案伊朗都不选,反而选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麻烦的“迁都”呢?
03
而且,伊朗的迁都计划,特别“急”,佩泽希齐扬甚至公开说。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只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前往南部,更靠近大海。”
那么为何这个“都”一定要迁,而且要“快迁”呢?
我觉得,大概伊朗迁都的真正目的,应该有三个。
第一,是尝试把政治和宗教做一次“物理隔离”。
德黑兰作为两百多年的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宗教势力盘根错节的“深水区”。
各种保守派系、宗教基金会的利益交织于此,任何改革举措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改革派政府寸步难行。
将政治中枢迁往南部沿海,在空间上拉开与北部宗教权力中心的距离,有望在一个阻力较小的新环境里,更高效地推行治国和改革方略。
第二,是重新平衡整个伊朗的经济版图。
长期以来,伊朗的发展呈现出“北重南轻”的极度不平衡。
全国的资金、人才、产业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源源不断涌向德黑兰,导致中部高原“过度肥胖”,而广袤的南部沿海地区却发展滞后。
这次迁都,是一次打破路径依赖的强制性“外科手术”。通过将国家经济指挥中心直接部署在波斯湾沿岸,能强力引导资源南流,激活整个南部沿海经济带,打造面向印度洋开放的新门户。
这不仅仅是疏解德黑兰的压力,更是在为伊朗的未来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未雨绸缪,建立一个应对潜在冲突的“战略陪都”。
纵观历史,某些大国在发动战争前,往往会选择“擒贼先擒王”,通过闪电战瘫痪对方的指挥中枢。
德黑兰深处内陆,群山环绕,在现代战争中反而容易成为被一锅端的“瓮中之鳖”。
而将政治和经济中心南迁至霍尔木兹海峡附近,背靠广阔的阿拉伯海与印度洋,其战略纵深和机动性将大大增强。
同时一旦北方的德黑兰在首轮打击中受损,南部的“陪都”能立刻接管国家运营,持续组织力量。
而根据我的观察,结合最近哈马斯今天的“投降”,这一天恐怕并不遥远。
所以,伊朗这次“迁都”真的是因为缺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