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许多人关注(也可能已经麻木不关注的)的cpi和ppi数据。2025年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继续持平。在思考我们是不是“很快”就要走出“逆通胀”的漩涡了。答案可能并没有那么乐观,因为数据是需要持续对比着看的。看看去年的数据就能明白,今年九月的“收窄”,和2024年九月的“放大”,是有一些关系的。而我们再往前看,2024九月的“放大”,似乎也和2023年九月的“收窄”呼应上了。而我们再再往前看,这一轮实际上的“逆通胀”,其实就是从2022年10月开始的。而我们如果再再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趋势性的变化,其实是从2021年的10月,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到这个月结束,我们的“逆通胀”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了。自2022年10月份PPI同比增速由正转负以来,截止到10月,目前PPI已连续36个月同比下降。而如果我们考虑到趋势的扭转,那么可能还需要在这36个月上面再加12个月。今天我们看到的一系列反内卷和供给侧的改革开放本质上都是为了要扭转这样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那么在多方的努力下,这个趋势大概需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扭转呢?我说说自己的判断。这一轮中国的“逆通胀”,底层逻辑还是因为美国的加息跟缩表,带来的全球资本的回流所呈现出来的情况。本周二,鲍威尔在为费城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协会(NABE)的发言中说:我们长期以来设定的计划是,当银行准备金规模略高于我们认为符合‘充足准备金’状态的水平时,就停止缩表。”“未来数月,我们可能会接近这一节点,目前正密切监测各类指标,为这一决策提供依据。” 鲍威尔补充道。有机构预测,可能在10月份,伴随着降息25个bp,美联储的缩表就会停止。而一旦美联储停止缩表,我们资本流出的外在问题,就大体上消失了。可以看到美联储是从2022年3月份开始加息缩表,而我们的PPI转负是从2022年的10月份开始的,中间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滞后。那么随着美国停止缩表,我们的ppi大概也会在半年后回正,也就是2026年3月。反内卷的政策其实是有些静水流深的。可能很多人都会感觉到最近一段时间反内卷属于口号喊的比较响,但实际动作并不多。其实不是,如果深入到基层的话,就会明显感受到过去几个月不管是环保还是其他一系列合规的压力在明显提升。反内卷是2024年7月正式提出的,在2025年7月又一步加大力度。一般来说一项中央政策从提出到落地见效,其周期大概是18个月。(中央3个月,省3个月,市3个月,县3个月,执行3个月,见效3个月)所以大概到2026年的1月份左右。反内卷应该能够初见成效。我相信,经过了寒冬考验的我们,一定会在春天到来时,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