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为何外来人在印度没有被同化,唐代来华的犹太人却“消失”了?
编者按:印度,在中国舆论场中向来是个热门“IP”。关于印度的不少话题,从其政治动向到社会生活,常能引来众多关注。一方面国家经济大步向前,目前GDP已挤进世界前五;另一方面国内外矛盾丛生,诸多现状饱受争议。真实的印度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及其团队曾多次前往印度进行调研考察,其在公众号“房宁世界观”上发布系列视频,介绍了自己实地观察、了解到的印度情况。本文修订自视频文本,为相关系列第二篇,东方军事已获授权编辑、刊载。
【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房宁】
观察和研究印度有个问题:
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工业化、现代化对社会结构是一种“格式化”,它把传统社会中的许许多多的社会差异差别都统统抹平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不见了,代之以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关系。但是,印度是一个例外。
印度社会从古到今,包括在进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来,印度似乎还是那个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基本保留,传统社会中的那些多样化和复杂性还被大量地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印度的社会分化是非常坚固和持久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研究印度,对此的解释是“平行线理论”。
先说说我们的直觉。现场观察法是我们搞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主张对研究对象做“现场”、“现物”和“现时”的直接观察,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们在新德里调研,无意间注意到一个情况,我们所在宾馆的这些服务员都是“中国人”。我当时还说,广东老板、浙江老板脑子真好使,把印度的宾馆酒店,特别是星级宾馆酒店都承包下来了吧?!我们以为,这里的服务员都是从中国来的。
有一天,我们在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间歇的时候来了两个“中国”学生,两位很漂亮的“中国女孩”。她们请求与我合影,我也跟她们说起中国话来。我问:“你们是中国留学生吧?”她俩一脸困惑,完全听不懂我说的话。我很奇怪,就问她们是什么情况。原来她们根本不是什么中国留学生,而是地地道道的印度姑娘。
她们自我介绍,她们是印度的“东北人”。东北人在印度不是一种种姓,而是一个种族或民族。这样我才弄明白。印度的东北靠近中国的云南,的确这两个女孩太像云南姑娘了。我又联想到酒店里的服务员,她们说,东北人在新德里以及印度其他一些地方的确有不少是从事宾馆酒店服务业的,许多年轻人喜欢做服务生。
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些了解,印度东北人的来历似乎不是很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东北人是一支外来的种族,但具体是怎么回事还需要考证。但无论如何,东北人来到印度几百年总是有的。在印度这个社会里,一个外来的种族或民族,它能在几百年间语言变了,各方面也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制度,但在血统上、文化习俗上却还能保持原貌——这就是印度。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傣族部落 资料图:中国驻印大使馆官网
在社会融合层面,印度与中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我有同学说她曾去过中国。我问她去中国做什么?她说是去洛阳。我问到洛阳干什么?她说:“我是犹太人,我要研究犹太人在洛阳的消失。”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历史上曾经有一支犹太人到过中国,最后他们定居在洛阳,但后来这支犹太人消失在了洛阳。她说:“你要知道我们犹太人在全世界都不会消失的,唯独就消失在古代中国了。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所以我要去中国研究这个问题。”
印度的“东北人”与犹太人来到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东北人”来到印度并没有被同化,更没有消失;相反,东北人在印度一直保持其民族性,一直维系其种族的血脉血缘,东北人一直还是东北人。东北人与印度的各种种姓一样,就是沿着自己的轨道,像一条条平行线一样,各走各的路,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互不交集、互不交流,更谈不上融合。
那么,印度社会的这种“平行线”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印度社会平行分化的结构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阶级阶层群体的分化。拿中国做比较,中国自古以来社会分层更多的是上下结构的。
你看我们汉语中“阶级”这个词汇。中国自古讲“门第”。以北京来说吧,老北京讲究“大宅门”、“高台阶”。北京城里大的院落称为“宅门”,宅门一定有台阶,台阶是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范的。一级台阶的那是普通富户,二级台阶的是小官吏,三层台阶的可称官宦人家,五级台阶的应该是王府、贝勒公主府了。还有没台阶的,那里住的是普通百姓。台阶就是身份等级的标志,规制十分严格,如果弄错了就是僭越。住宅规格上的“阶级”(台阶)就是和这个社会的政治概念——阶级相同相连的。这就形象地说明,社会结构是上下等级的。
在中国这种上下社会结构的国家里,社会矛盾主要存在于上下等级、阶级之间。一旦发生社会危机,就会产生颠覆上下秩序的革命。古汉语里就有“革命”一词。最早《周易》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便是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也就是下层颠覆上层。通俗的说法,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大流血、大动荡、大颠覆。每一次革命都把原有的社会结构打乱,上层阶级被打倒。原来的帝王将相颠沛流离,感叹“可怜生在帝王家”,欲求长安一布衣而不得了。而原来出身草莽的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威加海内。在上下等级社会里,革命就是最大的社会流动。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但作为平行结构的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社会分化为平行结构,不讲“三纲五常”,而是讲究职业,讲究专业。虽然种姓之间也有等级之分,但因种姓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职业、专业为基础,所以种姓之间的矛盾冲突受到了职业、专业的约束。
印度也有社会动荡,也有社会冲突,但社会动荡、社会冲突对社会结构的破坏性比较小。印度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很少引起社会流动,没有革命,没有拉平。所以印度各种姓、各种族永远保持着平行状态,各行其道,较少交集。这是印度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变迁缓慢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除去种姓制度外,印度的平行社会结构的另一重要原因,恐怕是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资源禀赋。
自然环境、经济禀赋与一个国家的历史道路、文化以及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没有中国地方大,国土面积大约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和中国的竟然差不多,再加上印度的气候条件,印度的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
中国气候具有多样性。中国的地形是三大台阶,气象是三大气候带,流域北有黑龙江、海河、黄河,南有淮河、长江、珠江等六大流域。中国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使得中国地区之间的交流互济变得十分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问题是,实际的情况是十年九灾,诺大的国土上总会出现灾难。
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每到6月份就会在批奏上跟松江府的负责人沟通。我看过他的一些批文,他会问下雨没有。这时是中国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的梅雨季节该下雨的时候没下雨,那么中国的皇帝就要准备赈灾了。这就是中国古代大帝国的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南北互济,交通中国。具体说,就是通过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全国的水道、漕运系统进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协调,维持国计民生,维护天下太平。
京杭大运河线路图
中国的这种自然条件和经济禀赋导致一个中央政权的必要性、合理性。因为中国需要统筹兼顾,需要南北互济,而做到这一点,从政治学角度看,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从社会学角度,强有力的国家与政权就需要一个等级制的金字塔的社会结构。
印度与中国非常不一样。印度的自然条件很好,凡事相比求人,印度的老百姓更多是求助于神灵。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禀赋是自古以来印度成为一个平行社会结构的又一基础。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编者按:印度,在中国舆论场中向来是个热门“IP”。关于印度的不少话题,从其政治动向到社会生活,常能引来众多关注。一方面国家经济大步向前,目前GDP已挤进世界前五;另一方面国内外矛盾丛生,诸多现状饱受争议。真实的印度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及其团队曾多次前往印度进行调研考察,其在公众号“房宁世界观”上发布系列视频,介绍了自己实地观察、了解到的印度情况。本文修订自视频文本,为相关系列第二篇,东方军事已获授权编辑、刊载。
【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房宁】
观察和研究印度有个问题:
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工业化、现代化对社会结构是一种“格式化”,它把传统社会中的许许多多的社会差异差别都统统抹平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不见了,代之以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社会关系。但是,印度是一个例外。
印度社会从古到今,包括在进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来,印度似乎还是那个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基本保留,传统社会中的那些多样化和复杂性还被大量地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印度的社会分化是非常坚固和持久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研究印度,对此的解释是“平行线理论”。
先说说我们的直觉。现场观察法是我们搞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主张对研究对象做“现场”、“现物”和“现时”的直接观察,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们在新德里调研,无意间注意到一个情况,我们所在宾馆的这些服务员都是“中国人”。我当时还说,广东老板、浙江老板脑子真好使,把印度的宾馆酒店,特别是星级宾馆酒店都承包下来了吧?!我们以为,这里的服务员都是从中国来的。
有一天,我们在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间歇的时候来了两个“中国”学生,两位很漂亮的“中国女孩”。她们请求与我合影,我也跟她们说起中国话来。我问:“你们是中国留学生吧?”她俩一脸困惑,完全听不懂我说的话。我很奇怪,就问她们是什么情况。原来她们根本不是什么中国留学生,而是地地道道的印度姑娘。
她们自我介绍,她们是印度的“东北人”。东北人在印度不是一种种姓,而是一个种族或民族。这样我才弄明白。印度的东北靠近中国的云南,的确这两个女孩太像云南姑娘了。我又联想到酒店里的服务员,她们说,东北人在新德里以及印度其他一些地方的确有不少是从事宾馆酒店服务业的,许多年轻人喜欢做服务生。
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些了解,印度东北人的来历似乎不是很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东北人是一支外来的种族,但具体是怎么回事还需要考证。但无论如何,东北人来到印度几百年总是有的。在印度这个社会里,一个外来的种族或民族,它能在几百年间语言变了,各方面也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制度,但在血统上、文化习俗上却还能保持原貌——这就是印度。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傣族部落 资料图:中国驻印大使馆官网
在社会融合层面,印度与中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我有同学说她曾去过中国。我问她去中国做什么?她说是去洛阳。我问到洛阳干什么?她说:“我是犹太人,我要研究犹太人在洛阳的消失。”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历史上曾经有一支犹太人到过中国,最后他们定居在洛阳,但后来这支犹太人消失在了洛阳。她说:“你要知道我们犹太人在全世界都不会消失的,唯独就消失在古代中国了。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所以我要去中国研究这个问题。”
印度的“东北人”与犹太人来到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东北人”来到印度并没有被同化,更没有消失;相反,东北人在印度一直保持其民族性,一直维系其种族的血脉血缘,东北人一直还是东北人。东北人与印度的各种种姓一样,就是沿着自己的轨道,像一条条平行线一样,各走各的路,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互不交集、互不交流,更谈不上融合。
那么,印度社会的这种“平行线”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印度社会平行分化的结构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阶级阶层群体的分化。拿中国做比较,中国自古以来社会分层更多的是上下结构的。
你看我们汉语中“阶级”这个词汇。中国自古讲“门第”。以北京来说吧,老北京讲究“大宅门”、“高台阶”。北京城里大的院落称为“宅门”,宅门一定有台阶,台阶是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范的。一级台阶的那是普通富户,二级台阶的是小官吏,三层台阶的可称官宦人家,五级台阶的应该是王府、贝勒公主府了。还有没台阶的,那里住的是普通百姓。台阶就是身份等级的标志,规制十分严格,如果弄错了就是僭越。住宅规格上的“阶级”(台阶)就是和这个社会的政治概念——阶级相同相连的。这就形象地说明,社会结构是上下等级的。
在中国这种上下社会结构的国家里,社会矛盾主要存在于上下等级、阶级之间。一旦发生社会危机,就会产生颠覆上下秩序的革命。古汉语里就有“革命”一词。最早《周易》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便是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也就是下层颠覆上层。通俗的说法,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大流血、大动荡、大颠覆。每一次革命都把原有的社会结构打乱,上层阶级被打倒。原来的帝王将相颠沛流离,感叹“可怜生在帝王家”,欲求长安一布衣而不得了。而原来出身草莽的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威加海内。在上下等级社会里,革命就是最大的社会流动。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