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年轻?
作者:子木
来源:子说一点
昨天在九三大阅兵的观众席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钟南山院士。
这是一位奇人,不到2岁的时候,家就被日本飞机炸了,钟南山被埋在土坑里,幸亏他外婆把他从里面挖了出来,后来一直逃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在广州扎根,为中国医学做了非常大的贡献。
虽然钟老已经90岁了,但丝毫看不到老态,甚至有些意气风发,想起上个月读到他的一篇文章,他说:
人这一生,总要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只要留下点什么,你就是没白活。
虽已年届九十,但还不觉得自己老。早上7点起床,工作到十二点半,午休一会儿,下午3点接着工作,晚饭后再工作两小时,11点睡觉。主要的临床是搞大查房,就是全国多家医院联合一块看疑难杂症。
也阅读一些最新的医学期刊,不要局限于实验室,多看看国际新闻,拓宽自己的视野。
另外,抽空在室内跑步、划船、举重,不同类型吧的体育活动是我最好的休息。
而真正的变老,是不想学习新东西了。
短短几行字,含金量颇高。
很多人不理解,钟南山这样名声显赫的大人物,为何每天还保持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为什么不躺着享清福,或者游山玩水。
其实人活到一定程度,就已经跳跃出了物质需求,甚至精神需求,而是寻求自我价值实现,这条路没有尽头,每走一步,都充满愉悦和幸福。
而且这样的人也会异常长寿。
长寿的秘诀,不在于多么富有,而是有自己热爱的工作,经常锻炼的身体(谁敢想象,90岁的人了还能在健身房去举重),以及坚持“终身学习”。
有人奇怪,“终身学习”,也能长寿?
没错。
这个话题,我还专门研究过。在科学上,每天保持学习,频繁刺激大脑,能促进神经元突触生长,增加大量营养激素。
这些激素会让一个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同龄人慢30-50%,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同龄人降低18%-25%,孤独感死亡率降低26%,抑郁症发生率降低40%,还可以有效减轻器官负荷,延长细胞活性周期。
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查找相关的论文。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不一样的人,比如有的人年纪很小,但看起来却老态龙钟,很疲惫苍老,但有的人年纪很大,却一直很年轻,不变样。
你去问,大部分能长期保持年轻感的人,大多是爱学习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接下来,我从另一个,也是我最喜欢的角度分析,那就是道学。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 从非单纯的生理年龄增长,而是生命背离 “道法自然”,陷入凝滞僵化的状态。而 “学习新东西”,正是承接天道 “生生不息” 之理,守住生命活性的根本路径。
也就是说,衰老,从来不是白发和皱纹叠加,而是 “心之滞” 与 “气之塞”。
《道德经》有一句话很好,“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生命力,哭很久都不累,但大人哭久了,就累瘫了。
婴儿生命力之所以旺盛,并不是奶吃多了,也不是因为皮肤稚嫩,而是因为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这个世界。
听新声,识新物、学新能,如海绵般吸纳天地间的生机,这便是 “致柔” 的境界。
反之,当人开始拒绝学习新东西,本质上是关闭了与外界的能量交换通道,如同停滞的池水,渐生腐浊,又如生锈的门轴,失去转动的力量。
道家将这种状态称作 “守旧而不化”。
而学新东西,就是顺应“流水不腐”的天道。
水在道家思想中,地位极高,赞其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我们如果活得像水一样,那就会获得绵延不绝的力量。
而学习,就是让流水不断奔涌,保持清澈和活力,践行“道法自然”。
但这种学习,并不是跟高考那样,死读课本,而是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
比如钟南山,90多了,还在每天坚持读医学期刊,关注国际新闻,并不是刻意追求“多知”,而是以“虚怀若谷”的姿态,让自己保持与时代同频,这又是 “守静而不固步,求新而不躁动” 的道家境界。
但为啥有很多人拒绝学习新东西,对于新鲜事物非常抗拒?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本源存在“认知惰性”,潜意识会认为学习是非常痛苦的,再加上应试教育体制,放大了学习的枯燥感和孤独感,更加促使人们排斥学习。
其次,人们惯有的思维依赖于 “过往的经验”和“既有的认知”,将自己框定在 “我已知”“我会做” 的边界里。
比如很多父母最喜欢跟孩子提到,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都多,来强化自己的认知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接纳“世界一直在变化”这个既定的事实。
这时候他们会选择排斥新鲜事物,来保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即使自己是错的,以及知道自己是错的。但也不会改变。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说 “我学不会”“这没必要” 时,其实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 “执念” 在作祟。
执着于 “我过去从未做过” 的胆怯,执着于 “我已足够优秀” 的傲慢,最终让心灵失去弹性,沦为 “心先老” 的悲哀,最终这种老态会慢慢表现在脸上。
所以,真正的 “老”,不是上了岁数,而是主动关闭成长的大门;而真正的 “不老”,是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接纳。
事实上,很多投资大佬也在践行这套逻辑,比如活到99岁的查理芒格,一生都在强调,“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阅读的,一个都没有。”,每天都要求自己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痛苦是本能,但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才能突破认知边界,获得更高维度的成长和长久的寿命。
这才是真正的“富有”。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