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提G2,中国会答应吗?
作者:猫哥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10月30日,在韩国举行了一场中美元首会晤,标志着中美贸易战正式休战。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贸易协议双方都做了哪些交换的时候,有人却注意到了谈判背后传达出的东西。
因为就在中美元首会晤前一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英文大写推文“THE G2 WILL BE CONVENING SHORTLY!”(G2峰会即将召开!)。
G2是啥?
简称两国集团,就像西方的小圈子“G7”一样。
特朗普的言下之意,就是什么G7啊,G20啊都是土鸡瓦狗,唯有美国和中国,才是当今世界牌桌上仅有的两位重量级玩家,有资格坐下来决定全球事务的走向。
不仅如此,11月2日晚,特朗普在接受CBS专访时,又说了一番话:
“我觉得我们(美中)相处得非常好,我认为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将他们击倒,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出色,我们与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我一直认为,若能达成不错的协议,与中国和睦相处总比对立好。”
一时间,许多人将此举解读为特朗普终于面对现实,接受了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甚至愿意开启一个“中美共治”的新时代。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突然抛出这么个概念?
为何曾经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的特朗普,此刻却主动举起“G2”的旗帜呢?
中国会加入“G2”吗?
1G2的由来
要理解特朗普的动机,首先得弄清楚G2的由来。
G2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
早在2004 年的时候,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就率先提出了G2概念。
当然,当时的G2概念并不仅仅是中美,伯格斯滕认为,G2一共有4组,分别为:
美-欧盟、美-中、美-日、美-沙特。
然后呢?2006年,彭博社发表了一个文章《新世界经济秩序:中国+美国=两国集团》。
文中引用美知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唐纳德·斯特拉斯海姆的观点称:“最重要的全球经济关系是美中两国集团”。
至此,G2才开始特指中美。
然后呢?中美G2的概念没提出多久,就碰上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G8(那时候俄罗斯还在里面)因为应对乏力而备受吐槽。
中国在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和“四万亿”计划对全球需求的拉动,让西方看到了中国的力量。
所以,2008年6月,伯格斯滕在美《外交》杂志发表了《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应如何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一文,主张美中组成“两国集团”,“共享全球经济领导权”。
当时,时值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召开。
伯格斯滕的观点,迅速获得了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战略家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两国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一时间,有关中美“共管世界”和“两国集团”的话题,在全球成了最时髦的概念。
但是呢?这个想法无论中美,都比较回避。
G2也长时间停留在学术圈和智库讨论中,从未真正进入政治决策的核心圈。
为啥?
因为G2可不是闲着没事开个会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整个国际秩序的变革,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治理权。
因为在旧的国际秩序中,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体系内的后来者”。
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遵守的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
我们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是在既有的份额和投票权架构下争取自身权益。
所以,中国长期扮演的是“规则接受者”和“体系适应者”的角色。
然而,一旦中美真成了G2,那中国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融入现有体系,而是要与美国并肩,成为新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和“仲裁者”。
比如,未来的国际重大争端、贸易投资标准、数字治理规范、金融体系架构、太空与网络空间行为准则,其谈判的核心场域,将首先在“G2”这个无形的会议室里进行初步的策划。
说实话,拥有了这些权力之后呢?很多事情就很好办了。
意味着美国想强推一件事,中国也能有样学样强推一件事了。
打个比方,菲律宾不是在仁爱礁搁浅了一艘破船而且赖着不走吗?
他们的理由就是国际海难规则,出于人道主义不能阻拦他们送生活物资,哪怕我们知道他们真的想干啥,也不能拦。
但是如果中国掌握了规则制定权,把国际海难规则改一下不就得了?
比如遇险半年以上的船只应该及时处理,这样中国再去拖这艘破船,就于法有据了。
再比如SWIFT。
G2之后,中国也能拥有关键决策权,美国能把俄罗斯踢出SWIFT,中国也能把菲律宾踢出SWIFT。
更关键的在于,G2是不是要划分一下势力范围?欧洲归美国,亚洲和大洋洲归中国?
这样一来,美国就要在事实上承认中国在亚太(尤其是西太平洋)拥有“首要利益”和“特殊关切”,把这一带的治理权让给中国,再也不能在南海、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挑事了。
这些都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所以G2提出20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那为啥特朗普这次突然又提G2了呢?
答案很简单,形势变了。

2001年以来,中国的崛起以一种超出几乎所有西方战略学家预料的速度和规模展现在世界面前。
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2035年超越美国,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冠绝全球,我们的科技在5G、人工智能、航天等诸多领域从追赶变为并跑甚至领跑。
我们的军事力量稳步现代化,具备了在亚太地区有效反介入/区域拒止的能力,甚至在整个太平洋与美国掰掰手腕,也不是不行。
这一切,使得美国过去那种凭借绝对实力优势,通过单边制裁、军事威慑或意识形态渗透就能轻易达成战略目标的方式,在面对中国时越来越难以奏效了。
而且,特朗普不是没尝试过。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时候,一开始也的确抱着“速胜”的幻想,认为自己一加关税,那依赖外贸的中国就要怂。
但几年的缠斗下来,他们发现中国不仅没有如预期般崩溃或做出颠覆性让步,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反制能力。
根据安倍晋三的回忆录,特朗普有时候半夜给他打电话,都还在吐槽:
中国怎么还不妥协啊,好烦啊!
所以,特朗普发起的突袭战,变成了一场消耗战,而且越来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
看看中国的稀土长臂管辖,看看中国的镓锗管制,看看中国的航运港口费,看看中国的反倾销、反垄断调查,这一切都让特朗普坐立难安,压力山大。
终于,特朗普认识到,必须与中国这个体量相当的对手,以一种新的方式打交道了!
这种方式,不再是简单的遏制与对抗,而是在划定基本盘的前提下,寻求共处与交易的可能。
说实话,做出这个决定,挺符合特朗普人设的。
特朗普是生意人出身。
生意人嘛,一方面是利益至上,另一方面总是想做成生意来赚钱的,不愿意掀桌子撕破脸。
相比建制派那些老顽固,特朗普不是一个意识形态斗士,他评判一切事务的唯一标准,就是利益。
在他眼中,国际关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市场中的竞争者,而他的使命就是为美国“砍下最好的价钱”。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当他发现中国是一个无法被轻易击倒,持续对抗只会导致双方不断失血的“硬骨头”时,他的商业本能就会开始发挥作用。
继续死磕是不划算的,与其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战线上耗费无穷资源,不如及时止损;
与这个强大的对手达成一项“交易”,实现一种体面的“停战”;
这在他看来,就是一种“赢”。
特别是面对一个因债务、通胀、社会撕裂而疲惫不堪的美国国内,以及一个因俄乌冲突、巴以问题而焦头烂额的国际舞台,特朗普或许已经厌倦了在与中国对抗中“自讨苦吃”,他迫切需要从这条最艰难的战线上抽身。
抽身干嘛呢?
当然是腾出精力,去收割自己的盟友了。
毕竟,在丛林里,一个聪明的捕食者不会永远去挑战那头可能让自己重伤的大象,它会选择去捕食更多羚羊和野兔,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更稳定的收益。
毕竟,自己的那些盟友可不像中国,只要稍微一吓唬,就跪了。
日本给了美国5500亿美元投资,90%利润归美国。
韩国给了美国3500亿美元投资,还要帮美国重建造船业。
欧盟也差不多,彻底对美国开放了市场。
你看,跟“强敌”死磕一点好处也捞不着,被反制了自己还疼。
跟“弱友”打呢?那放血可就容易多了。
既然如此,干嘛还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毕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啊。
2G2的坑
那么,特朗普的这种策略改变,对中国有没有好处呢?
当然有。
咱们老祖宗有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
特朗普虽然不是君子,但他的这种性格,中国同样是可以利用的。
——比如,遏制美国国内反华势头。
要知道,“反华”在过去几年已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罕有的共识,是华盛顿政治圈最能凝聚人心、展现“政治正确”的旗帜。
所以无论是出于战略焦虑还是国内政治需要,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几乎是任何一位政治人物的标配。
但是呢?特朗普是个异类。
他从未真正融入华盛顿的政治精英圈,也压根不在乎什么“两党共识”。
他的世界观是高度简化的、基于商业经验的现实主义。
从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来看,在特朗普心中,意识形态的圣战远不如对硬实力的敬畏来得真切。
他评判一个国家,不看它的国旗颜色和政治体制,只看它肌肉的强壮程度和能在交易中拿出多少筹码。
比如,只要中国表现得越强硬,越展现无法被击垮的实力,特朗普在决策时,就会越慎重。
虽然美国国内的反华惯性仍在继续,但特朗普可以成为这股惯性的“刹车片”,而非“加速器”。
当然,他能把反华势头遏制到什么程度,将完全取决于他的个人利益算计。
比如,如果他的手下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到便宜,为他争得面子与里子,他会乐见其成,甚至大加赞赏。
但如果这帮人把事情搞砸了,将美国拖入更深的困境,导致股市震荡、经济受损,影响他的政绩和连任前景,他会毫不犹豫地“问罪”于手下,转而亲自出面与中国和好,以展现他“唯一能搞定大事”的形象。
你看,为啥中美贸易谈判,是让财长贝森特出面,而不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出面呢?
不就是因为卢特尼克把中国给得罪了,然后特朗普就把他边缘化了吗?
——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问题久拖不决?
就是因为美国有一个《与台湾关系法》和六条保证,一旦中国武统台湾,必然会导致中美全面冲突。
所以,中国一直在等一个时机。
现在,时机到了。
首先,台湾问题在特朗普眼中,本质上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一个“筹码”问题。
与那些深受意识形态驱动的美国传统政客不同,他并不真正关心台湾的“民主”价值或“自决”权利。
他关心的是“美国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在他看来,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和保护,是一笔需要评估成本和收益的“生意”。
当维护这笔生意的战略成本(即与中国全面对抗甚至开战的风险)远远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这笔生意就显得“不划算”了。
这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向特朗普传递两个信息:
第一,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妥协空间,不惜一切代价。
任何触及红线的行为,都将引发灾难性后果,这远非贸易战可比,将直接摧毁他的经济业绩和连任前景。
第二,选择不干涉中国的统一大业,可以换来他梦寐以求的、更巨大且更实惠的利益。
例如,中国可以在贸易采购、金融市场的准入、以及配合美国在朝鲜、伊朗等其他地缘热点问题上进行合作,甚至统一台湾后把台积电交给美国,也不是不能考虑的选项。
这样一来,就把台湾问题从一场中美之间的“零和博弈”,转变为特朗普个人政治与经济账本上的一个“可交易项”。
以特朗普做生意的本能,只会考虑“如何捞到更多”,而不是“这笔生意不能做”。
所以我们会发现,特朗普二次上台之后,大陆这边对台工作动作频频。
先是围岛演习,然后是《沉默的荣耀》,再然后是台湾光复纪念日和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等等。
包括邀请的台湾一些网红到访大陆,也是在想办法改变台湾人的认知,为下一步的治理打基础。
毫无疑问,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进入了国家规划,而且时间并不久远了。
只要和特朗普谈好这一笔交易,相信台湾很快就能回归。

当然,这充满风险,需要极高的战略定力和操作技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的“交易”是反复无常的。
今天他可能为了巨额订单默许两岸关系的进展,明天若觉得价码不够,也可能重新打“台湾牌”来勒索。
所以,中国的策略不应是消极等待他的“恩赐”,而应是“以实力促交易,以交易固化成果”。
以上,是中国可以利用特朗普的性格做的一些事情。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接纳特朗普的G2方案,和美国组成两国集团。
为啥?
因为G2就是个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洞悉西方所倡导的“G2”概念的本质。
G2绝非一个平等共赢的伙伴关系蓝图,而是一个以美国为绝对顶点、中国为次要支撑点的金字塔形国际秩序。
这个秩序的核心,依然是过去数百年间西方主导世界的那一套逻辑:掠夺、剥削与强占。
其精妙之处在于,它试图将中国,这个现行体系最成功的“挑战者”,通过“招安”的方式,转化为维护该体系稳定的“利益攸关方”。
换句话说,它旨在用“G2”的虚名,诱使中国放弃“另起炉灶”的念头。
转而耗费自身日益增长的力量,去修补和维护一个本质上并不公正、且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
本质上来说,这跟大宋朝廷招安梁山,然后让梁山好汉去打方腊是一样的。
在这个预设的剧本里,中国将要扮演的角色,看起来是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因为整个体系都是人家的,所以实际上就是个“高级打工仔”。
比如此前,美国作为体系的缔造者和最大受益者,其实承担了不少全球治理义务。
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你要负责吧?
比如维护边缘地区安全稳定的投入你要负责吧?
比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性发展援助你要负责吧?
防止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扩散你要负责吧?
打击跨国犯罪、跨国诈骗、跨国洗钱你要负责吧?
一旦中国接受了“G2”的定位,这些烫手山芋便会顺理成章地被丢过来。
中国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和巨大政治资源去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
美国则得以抽身,继续专注于巩固其科技、金融和军事的绝对霸权,享受体系顶端的最大红利。
这好比邀请你共同管理一个公司,却让你负责所有的经营、研发、市场开拓等等重活,而美国则自己则牢牢掌控着融资和分红渠道。
长此以往,中国的力量将在为旧秩序输血的过程中被不断耗散,最终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级打工人”位置上,永无真正超越之日。
而且,特朗普这G2,只有名头和义务,没有红利。
你说要搞G2,那就要把亚洲让出来吧?要把亚洲的美军撤走吧?
连亚洲都不肯让,谈什么G2?
更关键的在于,G2还是个离间计的阳谋,直指中国在国际上的生命线——我们的“朋友圈”。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旦G2建成,第一个心里打鼓、脊背发凉的会是谁?
俄罗斯。
中俄战略协作可是当下抵挡西方霸权压力最关键的平衡器。
要是俄罗斯觉得中国可能和美国穿上同一条裤子,它的战略焦虑会瞬间爆表,很可能被迫调整其欧亚战略。
届时,中国北方的地缘政治屏障将出现巨大裂缝。
中国被迫抽出巨大兵力去防备北方边境,美国就能笑看中俄互生嫌隙,甚至有机会对我们进行“分而治之”。
更要命的是,“G2”这顶帽子,会像一盆脏水,直接泼脏中国的好名声。
请大家想想,几十年来,为什么咱们能朋友遍天下?
就是因为咱们始终自称、也自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坚持和世界人民站在一起,讲的是“大家一起发财”,而不是“我来当你们的新老大”。
如果G2建成,亚非拉的兄弟们一看,中国乐呵呵地戴上了和美国共治的帽子,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瞬间警觉:
中国是不是变了?是不是成了“第二个美国”?是不是也要开始搞剥削、搞霸权那一套了?
这种信任基石一旦崩塌,后果是毁灭性的。
一旦失去了第三世界的信任和支持,这些国家就会从我们最可靠的盟友,变成美国手中一张张可以用来对付我们的“牌”。
我们在“一带一路”上苦心经营的合作网络可能面临瓦解,我们在国际场合获得的道义支持也将大幅流失。
所以,面对如此凶险的棋局,中国的决策层展现了惊人的战略清醒和定力。
看看咱们外交部发言人11月1日的回应,那真是字字千钧,划清了界限: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伙伴、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始终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这段表态,字字千钧,清晰地划清了中国与“G2”的界限。
这个态度明确告诉世界:我们的根在“全球南方”,我们的心和发展中国家在一起。
我们追求的是“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是要大家一起当家做主,而不是中美两家搞“G2”利益分赃。
我们推动的是“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要让大家都吃到蛋糕,而不是顶层国家在“G2”框架下垄断利益。
中国的确是崛起了,但中国追求的,从来不是美国那种生杀予夺的霸权,而是根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
中国琢磨的,不是怎么在一个固定的盘子里抢最大那块肉,而是想着怎么和世界各国一起,把全球发展的蛋糕做得更大。
让所有参与者,无论强弱大小,都能分到一口,都能有奔头。
这才是“一带一路”能吸引超过100个国家,金砖机制能不断“扩容”的根本原因。
它不是靠枪炮和谎言,而是靠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诚。
3历史担当
特朗普提G2但中方不买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只知道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国人,始终无法理解,都拉你G2了,怎么还不满意?
其实吧,G2这种国际治理形态,中国人在历史上见得多了。
咱们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教育过我们:“不可务虚名而处实祸”。
一些人听到了G2就开心的不行,觉得美国终于要接纳我们了,恨不得马上投入美国怀抱。
却不要忘了,无数历史博弈结局证明,G2是一种TOP2当中弱势的一方的一厢情愿,根本不稳定。
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相约称为东西二帝,共治天下。
结果呢?
名将乐毅率五国联军将齐国一波打残,齐国元气大伤后,秦国没费多少功夫就灭了齐国。
还有楚汉争霸,鸿沟划分楚河汉界,但翻脸就是转眼即逝的瞬间。
更不要说此后两千多年里,北方统一后一定南下,南方稳固后一定北伐,不达天命誓不罢休了。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老大这玩意儿,从来只能有一个。
相信“二帝并尊”,从来就没有好下场。
所以,压根别信什么G2。
中国自商以来,和平共治天下的G2,只有宋辽100年。
剩下3000年里,要么就是大一统,要么就是G2斗得你死我活。
穿越历史的沧桑回到现在,道理也是一样的。
特朗普搞的G2,无非也就是暂时吃不了中国时一种妥协,但不意味着美国会真的会把中国当G2,只是想用G2这个迷魂汤,忽悠中国罢了。
只可惜,熟读历史的中国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不管外界怎么忽悠,中国人都坚持走自己的路。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始终坚持以发展促和平,以合作促共赢。
这不仅是中国的坚持,更是中国的格局。
不管特朗普怎么把“G2”的旧酒换个新瓶子接着吹,中国的路,早已选定。
我们绝不会跳上美国那辆名为“G2”的战车,去帮它维护一个不公的秩序,更不会因此背叛我们的朋友与根基。
中国的使命,是作为一支独立的、建设性的强大力量,和世界上所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国家挽起手臂,共同推动历史的车轮,朝着一个更加光明、更加普惠的未来前进。
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历史担当。

不信的话,可以去天安门看看,早在几十年前,教员同志就把我们的初心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