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后的骨架!
作者:盛唐如松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掌柜的刀
已获转载授权
最近关于俄罗斯加征进口汽车关税一事被炒的很凶,在俄罗斯关于加税的政策中,有一项高达80%以上的报废税税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俄罗斯人买了一辆价值10万的进口汽车,那他就要在付给商家10万的同时,还要付给俄罗斯政府8万以上的报废税。于是这次加税政策直接导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暴跌了58%,这种幅度的暴跌,的确是让人有些瞠目结舌的。
但与此同时,俄罗斯市场对中国的二手车兴趣却越来越浓厚,而这些二手车出口中,俄罗斯人更加偏爱日本与德国等传统汽车品牌。于是坊间就又有了传言,声称俄罗斯人最终还是看重日德汽车品牌的质量可靠性,而中国汽车出口的遇挫,完全就是因为中方在质量上不求进取的原因导致俄罗斯消费者先热后冷待遇的。
事实究竟如何?我不是汽车类专家。但我是一个国产车消费者。我经常开的两辆车子都是国产品牌,一个是长城的魏派,一个是吉利的领克。这次环游新疆,开的就是孩子的车领克01,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程共计开了近两万公里,其中做过一次小保养,轮胎充过一次气。跑过沙漠,戈壁,积雪公路等复杂路况,但并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而我自己的魏派vv5,更是每年都会在川西的复杂路况上行驶两到三千公里,爬过全是炮弹坑的子梅垭口长坡,跑过堪称川西自驾天花板的格聂南线,一路上也都是丝毫没有出现问题的,即便是1.5的排量,在爬子梅垭口4700的复杂坡路时,也丝毫没有给我带来麻烦。
所以,在我看来,质量问题的占比应该是不会很大的。即便有因为俄罗斯特殊气候环境导致的车辆使用不便,以中国汽车厂家的内卷风格,也会在短时间里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想出应对之策。那么俄罗斯人为什么偏爱从中国出口的二手日德车品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二手车便宜啊。而且俄罗斯针对新车和二手车的进口关税政策是不一样的,购买二手车,更有性价比。而想要购买中国市场上的二手车,自然是日德车系为主,因为在中国的二手车市场上,本就是日德车系为主的。
无论是此前的积压产品,还是国内车主换车后的二手车,本就是以日德车系为主的,因为此前的存量太大了。且不要说俄罗斯人,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一辆二手油车,大概率也会在日德车系中寻找自己钟爱的品牌。这一点,既不用妄自菲薄,也无需长他人志气。事实如此,中国人都会做如此选择,又何必认为俄罗斯人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有针对性的呢?不过是一个消费者常规的心态罢了。
如今的俄罗斯,因为遭到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所以它能够选择的进口产品并不多。中国可以说是它进口工业产品的最佳渠道。所以,又有人认为,俄罗斯加征汽车关税这件事,其根本目标就是针对中国的。特别是俄乌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欧美可能放宽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使得俄罗斯开始跃跃欲试,希望再度扑进欧美的怀抱。
这个观点是扯淡的。俄罗斯人既没有针对中国,也不可能扑进欧美的怀抱。你要是欧美,你也不敢让这个皮糙肉厚浑身长刺的大家伙扑进自己的怀抱。再者说,之前俄罗斯又不是没有扑过,结果如何,不是明摆着吗。最重要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胃口到底有多大,现在都还不好说。最起码,在完成以第聂伯河为军事分界线这个战略目标方面,俄罗斯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之前特朗普曾对泽连斯基提出放弃一部分领土以换取和平,但被泽连斯基和欧洲拒绝,欧洲更是提出以现有战线为谈判基础的条件。可见,以第聂伯河为界的目标,普及已经和特朗普沟通过了。】
而且,这次俄罗斯和西方世界撕了这么大一道伤口,怎么可能会那么轻松就一笑泯恩仇呢?那么俄罗斯究竟为什么会以一种近乎关门的方式来阻止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呢?难道中俄不是朋友吗?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中国大飞机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国产化为什么重要的文章。里面提到过一个理念:汽车和大飞机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一个汽车产业的兴起,会带动难以想象的基础工业发展,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密封圈,再到铸件和轴承等等,几千上万个配件的精密打造所供应的不仅仅只是汽车或飞机,在其他工业品应用上同样重要,更不要说军工产品了。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因为军工产品往往比民用产品更加优质,于是就认为军工产品的研发都是走在民用产品研发前面的。但事实上,一个高端产品的研发及制成,是需要大量的应用验证和成本摊薄的。没有大量的数据验证就无法给产品提出更可靠的制造方案,没有庞大的市场应用就无法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所以,中国汽车发展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和世界传统汽车强国的竞争,而在于它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环。正是因为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才使得中国的中高端工业单项技术突破有了可能并最终成为现实。这其中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是工业强国的基础所在。
于是,我们应该也就明白,俄罗斯为什么要突然对汽车进口进行扼杀性的关税加征了。因为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俄罗斯极有可能会在不久之后,就将失去维持自己工业基础的能力。即便俄罗斯强行在军工技术上加大投入,那付出的代价也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无法获得成功的。为了加强对俄罗斯品牌汽车的扶持,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其国产汽车的优惠政策,像它的自有品牌拉达汽车,甚至在不配置安全气囊的情况下都可以进入市场。
但诸位想一想,以它这样的扶持方式,来对付已经在中国国内卷得一塌糊涂的中国汽车企业,肯定是毫无竞争力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俄罗斯政府再不采取措施,几年之后,俄罗斯将再无属于自己的汽车产业,由此而带动的将是俄罗斯国内基础工业领域的一片萧条。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不是非常致命呢?
当然,光靠关门是无法让俄罗斯自己的汽车产业强大或者恢复生机的。所以,我很恰巧地看到了一则新闻。我老家安徽奇瑞的尹总目前正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考察。而鞑靼斯坦方面则迫不及待地发布了一则消息,表示奇瑞将会于他们产业和技术方面进行合作。说白了,也就是奇瑞可能会在鞑靼斯坦投资建厂并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投资。你瞧,这就是俄罗斯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中国车企可以在俄罗斯赚钱,但必须维持俄罗斯工业基础的存续,这是俄罗斯的工业骨架,必须保住。
日前,西班牙国王来华访问,恰好也像中方表达了中资车企去西班牙投资的意愿。这算是一种殊途同归吧,只不过俄罗斯是采用一种强硬的措施,而西班牙则委婉得多。那么是不是西班牙就比俄罗斯更好呢?其实也不是,西班牙毕竟手里还有筹码,作为欧盟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是完全具备以一种温和方式来获得中国合作的。但俄罗斯呢?它如今面对强敌,四面无助,和中资讨价的筹码并不多,也就只能硬来。而中资企业如果能够在国内靠着出口就能轻松赚钱又有谁会愿意跑到苦寒的俄罗斯进行大规模投资呢?更何况这样的投资并非全无风险,一方面是西方世界的制裁一向有长臂管辖的传统,另一方面,俄罗斯自身的稳定性也是值得考量的一个因素。
原因也就大致如此了。所以,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我们不能仅凭双方的友谊就觉得一切都会顺风顺水,也不能因为对方的一时辣手,就觉得友谊不再。其实,一切表象的背后,都不过是各方为自身的利益在做博弈罢了。

